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綳不住了:用PM2.5關心中國環保的美國人還是露出了真面目

綳不住了:用PM2.5關心中國環保的美國人還是露出了真面目

話說,在一些中國人的眼中,最關心咱們中國環境問題的並不是咱們中國人,而是「文明進步」的西方人。比如那個天天在咱們中國測PM2.5的美國大使館,就一度被人們吹捧成為是中國環境保護的重要推動者。

可是,耿直哥今天要給大家講的一個真實故事,恐怕要打破大家對於西方人的這一「美好」形象了…

這個故事要從今年初說起,隨著中國環保力度的不斷加大,環保部門多次派出督察組進駐全國各地進行環境監察,更加強了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多種礦場的管理,一邊淘汰關閉落後高污染的礦場,一邊則制定了更為嚴格的規章制度,進一步通過限制礦場的產能以實現環保減排的目的。

耿直哥相信大家讀到這裡,一定會為咱們國家的這一系列環保政策點贊。

可這兩天,西方媒體卻從一個讓我們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角度報道了中國這一年治理污染的事情:他們關注的並不是中國的環境是不是因此在改善,而是中國的政策讓許多中國出產的原材料變貴了,導致許多西方國家的日子不好過了

其中,美國主流財經媒體「彭博社」就撰寫一個專題,把對於很多歐美國家來說「極為重要」的金屬材料「鎢」價格暴漲,與中國目前的環境治理政策的聯繫在了一起。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鎢」是一種在汽車和軍火武器製造等重要工業領域扮演著極為重要角色的金屬材料。而咱們中國則不僅是這種金屬材料已知的最大儲備國,也是全球「鎢」產能最大的國家,遠遠超過產能排名第二的越南10多倍。

(資料來自美國地質調查局)

於是,在彭博社的記者和許多西方財經專家看來,過去兩個月里「鎢」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之所以會出現高達50%的漲幅,便與中國有著最直接的關係,特別是中國今年以來堪稱「史上最嚴」的環保措施。

根據彭博社的報道,目前「鎢」的價格在歐洲的漲幅已經達到52%,是所有22種主要原材料中漲幅最劇烈的,而且「鎢」的價格已經連續增長了6個月了,更是創下了這種材料自2012年以來的連漲記錄。

而這種情況,也是令西方國家難以接受的。彭博社就介紹說,「鎢」不僅被歐盟列為「緊缺」的大宗商品,更被英國官方地質調查局視為是維持英國經濟運轉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原材料中「供應風險係數最高」的一種。

至於美國,其實早在6年前的2012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就因為當時中國縮減「鎢」和「稀土」等高污染原材料的產能,直接把中國告上了WTO(世界貿易組織)。只不過當時國內很多人的注意力都在美國駐華大使館檢測PM2.5的事件上,一些人甚至還得出美國政府比中國政府更關心中國環境的結論,就把這樣事給忽視了…

可比起檢測PM2.5這種「表面功夫」,想要真正治理中國的環境問題,卻不僅需要中國自己去 「壯士斷腕」,更需要西方國家也能做出一些犧牲,而不是為了用低廉的成本維持自己國家的「生活方式」,就自私地逼中國去犧牲環境。

然而,事實卻已經一次次的證明,一旦涉及到要觸動自己的國家利益,西方國家可不會真的為中國人考慮,而是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維護他們的利益。

而這次西方媒體所熱炒的中國導致「鎢」價格暴漲的議題,恐怕又將令中國很快陷入新一輪的「國際圍攻」。

最後,耿直哥想告訴大家的是,除了「鎢」的問題,美國其實已經在另一個同樣直接涉及中國環保的問題上,與咱們中國人較上勁了。

這便是「洋垃圾」的處理問題。根據美國CNN的報道,過去幾十年來,大批大批美國的廢棄物被一船船裝箱運到了中國進行『回收利用』,因為這背後是一樁每年能有50億美元(約人民幣327億元)的生意,支撐著美國15.5萬人的就業崗位。

可隨著中國不斷加大環保力度,中國已經決定在今年年底前,禁止4類24種固體廢物進入中國。

結果,美國相關的工業協會卻不幹了。他們認為中國的做法威脅了美國的「出口貿易」,並打算要求美國政府與中國的禁令鬥爭到底…

耿直哥的同事張驁通過調查發現,咱們中國這次決定禁止進口的實際上都是【低價值、重污染】的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廢紡織原料、釩渣等垃圾,而不是相對清潔、可再利用效率高的「再生資源」。

但對於已經習慣從中國這樣攫取「暴利」的美國相關從業者來說,他們卻似乎無法容忍哪怕這麼一點利益的損失…

所以,你現在還以為西方國家真的關心中國的「人權」嗎?他們所「上躥下跳」的那些話題,不過是不需要他們自己「割肉」罷了。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時報 的精彩文章:

大陸改變對台政策主軸,未來可能會開放台灣同胞參政
香港各界討論如何嚴打「港獨」 法律人士也提出建議
吃了糞便還將吃人肉!印受災農民以極端形式求救政府
樂天緊急澄清:決不放棄在華業務
五年了,日媒稱日本正在丟掉對釣魚島的實控

TAG: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