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餐飲創業者挺住:有最強的傷害才有最好的生活

餐飲創業者挺住:有最強的傷害才有最好的生活

文/王平

「28歲,頭髮白了一半」;

「把房子賣了,把工資發了」……

這些話反應的都是創業者的困境。我們餐飲創業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很多人拿出全部積蓄開小店,卻陷入半死不活狀態;有的人和親朋好友合夥開餐廳,錢沒賺到手呢大家已經反目成仇;有的人精心做好一個品牌小有成就,突然發現山寨的那麼多,還跟自己打起了價格戰;還有更絕的,投入巨資去做一個項目,即將上市前夕突然遭遇毀滅性打擊(比如政策或天災等不可抗因素),胎死腹中。

創業者們什麼時候才能成為最終活下去又笑到最後的那一個?創業艱難百戰多。

其實,現在業內的一些餐飲老司機其實也有過類似經歷,關鍵是他們頂住了創業危機,才品嘗到成功的美好。

海底撈張勇:東西不好吃,用服務讓你願意來

提到海底撈,現在餐飲業內幾乎無人不知,但它的創始人張勇的創業史,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張勇出身於一個小縣城的普通工人之家,上的是技工學校,畢業後成為四川拖拉機廠的一名普通電焊工,所以,張勇在此之前跟餐飲是沒有太多交集的,也並不了解餐飲。

但是他一直有創業的熱情,所以在幾次簡單創業又失敗後,1992年,他干起了餐飲。不過,為了生存,那時候張勇並不是全職創業,他白天還是在工廠做電焊工。他租了一個10平米的小店,裡面擺了4張桌子做麻辣燙。

說來好笑,那時候張勇創業面臨一個最大的困難——他不會做,麻辣燙底料都是照著書在學習炒。他說,「我不會炒料,地址選在了街的背面,剛開始連毛肚是什麼都不知道,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態度好些,別人要什麼快一點,有什麼不滿意多陪笑臉。剛開張時,不知道竅門,經常出錯,為了讓客人滿意,送的比賣的還多。」

沒錯,為什麼海底撈後來以服務著稱,其實是有當時的基因的。張勇雖然一開始什麼都不會,但「大家都說我的東西不好吃,卻又都願意過來。」是服務,把張勇搞定了顧客。

「客人吃得開心,就會誇你味道好,但要是覺得你態度冷淡,就會說好難吃啊。」從那時候起,張勇就意識到服務是餐飲取勝的關鍵。所以當1994年海底撈火鍋店正式開起來後,服務也成了他們與同行做出差異化的關鍵。

當然,這個前提是海底撈的火鍋從味道上講並不比同類的難吃,只是他們的服務要更好而已。因為火鍋這個品類和普通中餐、西餐不同,可謂每個客人都是半個大廚。你看吃火鍋有那麼多調料,客人會自己配調料,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食材,每一張桌子上的客人吃到的「菜品」跟別人是不一樣的,同一張桌子上的客人吃到的味道也不盡相同。

因此,吃火鍋、尤其是麻辣火鍋的客人,需要更多的服務,而不是口味上的指導。所以後來海底撈才奠定了以服務為特色的基調,後來雖然有其他火鍋品牌來競爭,但都不會再打服務牌。

西貝賈國龍:定位錯了就要變,適應市場最重要

西貝,餐飲業內又一個知名品牌了,創始人賈國龍一開始創業,也只是開了個不足20平的小吃店。

與海底撈張勇相比,賈國龍學歷要高點,他是從大學二年級直接退學做小生意的。最初的資本來自母親和姐姐,從石家莊倒騰小商品賣回老家內蒙古,從中賺差價,所以21歲就成了「萬元戶」。

有錢了,賈國龍開始做餐飲,剛開始就出現了定位上的問題。在還很土的小縣城,他盡做洋事兒,什麼咖啡廳、酒吧、西餐廳;什麼高檔壁紙、進口仿木地板……潮流是引領了,可這定位搞錯,餐廳就沒法開下去,你給愛喝二鍋頭的客人推銷洋酒雞尾酒,他們不適應。

這個時候的賈國龍怎麼做呢?他懂得跟著市場變化而變化,最後他的酒吧賣得最火的產品是砂鍋面片,所以乾脆改成了中餐廳。從這些過往看,西貝喜歡在定位上鑽研也是有基因的。餐飲創業者們一開始往往搞不清自己的定位,或者一開始創業的定位可能是錯的,但你的應變能力決定了你能成功與否。

到了1996年,還不到30歲的賈國龍就成了年入百萬的「百萬富翁」。餐廳的生意太好了,他就想到北京那個更大的地方去大施拳腳。不過後來北京暫時沒去成,1997年,他去了深圳。這次是做海鮮酒樓。

當然,賈國龍在內蒙做過海鮮餐館,所以沒覺得做大酒樓有啥難的,他花重金從內蒙古大飯店請了幾名海鮮廚師,把在內蒙那一套經營方法搬過來,結果,做了9個月,賠了100萬老本,最後以撤出結束這次南下創業經歷。

1999年,賈國龍再次跑回了北京盤下了金翠宮海鮮大酒樓,繼續實現海鮮大酒樓創業夢。這次創業經歷更加不妙,4個月時間就又賠了100萬,這100萬是外債。

兩次海鮮大酒樓的創業失敗,讓賈國龍認清了該做什麼,從2001年開始,他該賣家鄉的特產莜麵和羊肉,因為這些東西,他熟。

結果後來大家知道了,他於2001年註冊的西北,火了。在2002年就年收過億。後來又發生了幾次定位改變,成了餐飲業學習的案例。

賈國龍說過,如果要開飯館,一定要賣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東西。這句話,依然跟定位有關係,餐飲創業者們值得參考。

眉州東坡王剛:專註餐飲,不亂開店亂投資

眉州東坡在餐飲業內,也是個很響的品牌,創始人王剛同樣是白手起家。

1984年4月,16歲的王剛到北京當學徒工,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終於感動了給葉劍英元帥當私人廚師,十大元帥的伙頭軍的甘國清,收他做了弟子,在甘師父的教誨下,王剛懂得一個道理:學廚之人就要把客人當家人,廚藝是根本,廚德是精神。

1995年年底春節前夕,王剛遇到了一個創業機會,承包一個300多平米的餐廳,一年租金27萬,要給在那裡的辦公人員提供周一到周五的工作餐。當時王剛只是個餐廳店長,沒有公司,身無分文,拿到合同後四處借錢,把所有的身家都全部押上去了。

由於王剛手藝精湛,所以眉州東坡剛開張就生意火爆,在2008年進入了高峰期,那一年一共有70多家店面,家家生意火爆;成為了2008年奧運會的服務商,清華大學的跟蹤案例,國家級的、北京市的各種獎項紛紛而至。全國各地都有人請我們去開店。

在這個時候,創業以來的危機,出現了。

首先,王剛開始亂開店:遠郊區縣鳥不拉屎的地方,別人開不下去的店面,他都敢開。王剛甚至放言:「我就是有本事在最差的地方開旺店,我眉州東坡就是楊柳枝,插在哪裡哪裡就活」。這些店雖然都開起來,結果卻並不美妙,人累了半死,錢一分沒賺到。更重要的是,品牌錯失了很多進入一線商圈的機會。

其次,王剛還亂投資,白天搞餐飲,晚上忙地產,幾年下來,把自己累得疲憊不堪,公司有限資源全部稀釋了,核心團隊的精力也都分散了,員工也說王老闆都不愛我們了。

2015年終總結會的時候,財務報表給了王剛當頭一棒:眉州東坡的利潤、員工滿意度和顧客滿意度連年下降。他意識到:眉州東坡真的是落後了。在這個時候,他開始好好反思,他們的問題不在執行層,而在王剛身上。他的問題是什麼?是方向、是戰略、更是專註的心。

2016,眉州東坡從王剛開始變革,他們提出了二次創業,避免個人英雄主義的決策方式,用機制和體系讓自己少走彎路。而王剛,除了抓產品就是抓服務,不再去想餐飲以外的事情了。

餐飲創業圈總結:

從這些餐飲界大佬的創業經歷去看,創業本身對每個人是公平的,危機時刻存在,有的出現在創業初期,有的出現在創業中期,危機造成的傷害也是常人難以承受的。

可是,面對危機,每個創業者的態度和做法是值得思考的,有的人放棄了,收穫了苦澀;有的人挺過去了,收穫了甜蜜;有的人正在挺著,搜索著前路。

不論是選擇放棄還是堅挺,或者走另一條創業路,不妨先讀一讀創業前輩李嘉誠的一句話:你想過普通的生活,就會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過最好的生活,就一定會遇上最強的傷害。這世界很公平,想要最好,就一定會給你最痛。

餐飲創業者會遇到最強的傷害,但也有最好的生活在等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餐飲創業圈 的精彩文章:

TAG:餐飲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