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每年花四百萬兩,換得「辭位」二字

民國每年花四百萬兩,換得「辭位」二字

段祺瑞等人聯名奏請清帝退位後,消息還壓了一段時間,到1月31日,各報刊載《北京旗漢軍民上慶邸及蒙古王公二書》,仍反對共和政體,同時否認段祺瑞等人上書,指為「捏造」。

事實上,1月30日的御前會議,良弼已死,多人請假,奕劻、載灃力勸之下,隆裕太后已基本確定退位。

2月2日,許寶蘅記:「今日國務大臣又入對,商酌優禮皇室條件,聞太后甚為滿意,親貴亦認同,總理已電伍廷芳。」在上海的鄭孝胥,2月4日記:「聞滿洲皇族所爭者,優待條款而已,是已甘心亡國,孰能助之,哀哉!」也是在這一天,南方報紙終於刊揭了段祺瑞等人的聯名請遜位奏摺。天下皆知清室退位在即。

只是,本來是有關國體的大事,突然就變成了好象一盤生意。

1月31日,《申報》已經透露了南方開出的條件,標題為《如此優待尚不夠消受耶》:

一退位,南京臨時政府同時取消,國會另選大總統;

一皇室俸養每年四百萬元列入預算,永無停止;

一皇帝退位後仍居北京或頤和園熱河避暑山莊,聽兩宮自行指定;

一皇帝退位後仍襲皇帝之位號,專奉祀宗廟陵寢,不干預政事如衍聖公然;

一各王公仍襲原有之爵位終其本身;

一旗人照舊給發口糧以籌有生計之日為止;

一除皇帝外滿蒙王公均享有被選為大總統之權利。

照《申報》的意思,這些條件已經夠好的了。但顯然,這並不是2月2日讓隆裕太后「甚為滿意」的內容。2月7日,《申報》又有《磋商遜位條件之要點》一文,羅列了南北雙方最大的爭議點:

(一)皇帝尊號相承不替;

(二)旗兵不裁,由清帝留以保護禁城,其兵餉則歸民國政府撥付;

(三)王公爵號照舊襲封,且清帝有增封新爵之權;

(四)每年清帝受贍養金四百萬兩。(民國政府提四百萬圓,並稱不得用之以行反對民國政府之舉動)

這些條款是由袁世凱電告伍廷芳的。這四點中,最重要的是(一)(四)兩條,清帝既然退位,保留旗兵可能性不大,而王公爵號照舊襲封,還要增封新爵之權,用意在於補償王公親貴,但臨時政府肯定也難於同意。對於清廷王公大臣,孫中山2月3日命令內務部頒布的「保持護人民財產令五條,即是某種程度上的示好兼威脅:

三、前為清政府官吏所得之私產,現無確實反對民國證據,已在民國保護之下者,應歸該私人享有;

四、現雖為清政府官吏,其本人確無反對民國之實據,而其財產在民國勢力範圍下者,,應歸民國政府保護。俟該人投歸民國時,將其財產交該本人享有。

五、現為清政府官吏,而又為清政府出力,反對民國政府,虐殺民國人民,其財產在民國勢力內者,應一律查抄,歸民國政府享有。

比之上海光復後民軍查封盛宣懷等人的財產,這條命令往後退了好幾步。奕劻等人,看到這個命令,應該放心了吧?雖然他的財產已經大部分運往天津租界或存入外國銀行。

鄭孝胥身為前「清政府官吏」,財產多在上海,未受太大影響。他懸心的還是北京要求「帝號不替」,民黨則議決「宣統及身而止」,鄭認為「如此直是滅亡耳」(2月8日日記)。

您不滿意,別人還不滿意吶。2月8日,《申報》副刊登出一篇駁斥清廷要求的文章,署名「堅白子」,行文相當犀利,不僅要求仿「漢之昌邑王蜀之安樂公齊之東昏侯」之前例,封宣統為「昏庸伯」,經費也只同意「每年姑給以十二萬兩,五年後即行停給」。作者還說,滿族親貴之贓銀,「約有五千餘萬」,「我民軍不去查抄,已屬天大恩典,所請食俸一節,惟有以米田共奉之」;至於滿人生計,「中國滿奴約有五百萬,如以半男半女計算,男子每名每月給以餉銀三元,計月需銀七百五十萬元,年需九千萬元,我漢民血汗資財,安能供如許蠹蟲之消耗」?還有皇室居留地,作者說「煤山風景最佳,可以居住」,暗指明崇禎帝下場之悽慘,正當與將亡之清室對照,作者結論是「不能自食其力,噉人白飯,寡廉鮮恥是滿奴之大辱也。不能殲除胡虜,專恃和議,怯懦無能,是民軍之大辱也,願兩方面各自思之」。

時間不等人,到攤牌的時候了。堅白子這篇文章發表的當日,隆裕太后召見袁世凱,堅持三點條件:一、留「大清皇帝尊號相承不替」十字;二、不用「遜位」二字;三、必須允「仍居宮禁或日後退居頤和園,隨時聽便居住」。袁世凱當即轉電伍廷芳,同時又與梁士詒密電南方代表,稱此修正案「系奉清廷交議,仍請切商統一辦法」,「優待條件措辭須渾括,將來須圖整理,方可平和就緒」,聽這意思,遜位已成定局,南方不妨強硬一點。

民國每年花四百萬兩,換得「辭位」二字

伍廷芳

2月9日,伍廷芳電袁世凱,提出優待清室條件之「最後修正案」,同意先按每年四百萬兩歲用支付,「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這一改,差不多打了個七五折,豈是小事?)最關鍵的是第一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次日,伍廷芳又電袁世凱,放了狠話:如2月11日尚未得清帝退位確報,優待條件即作廢。

唐紹儀在回報袁世凱的電文里強調:「十四省軍民以生命財產力爭,專在『辭位』二字……務懇力持辦到『辭位』二字,即時發表……若小不忍,轉生大亂。」張謇亦電袁世凱,告以「種種優待專為『辭位』二字之代價……萬勿牽延兩誤,敗壞大局,追悔無及」。

袁世凱在2月11日果然急電南京臨時政府,表示贊成共和,臨時政府所擬之優待條件,亦全盤接受。2月12日,宣統帝奉隆裕太后懿旨,正式下詔退位,第二道詔書即公布優待條件時,果然用了「辭位」字樣。

民國每年花四百萬兩,換得「辭位」二字

宣統帝

這盤生意,事關各方利益,但最後的大贏家,無疑是袁世凱。清廷與南京臨時政府,都防著他,但又不能不滿足他。2月11日《申報》有一篇社論,感慨「袁世凱亦人耳,而我全國四萬萬人,竟無一人能揣測其用意之所在者。此亦奇聞之事矣……清皇室尚可優待,而袁世凱不可不防」,這種情緒是有代表性的。南方讓出總統大位,付出每年四百萬兩銀子,讓清室保留皇帝尊號與紫禁城,終於換得了「辭位」二字,通算下來,正不知是喜是憂,是賺是賠?

對於這場結局,南北雙方,不滿意者大有人在。宗社黨不滿意,清遺老不滿意(鄭孝胥說「北有亂臣,南有賊子,天下安得不亡」),蒙古人也不滿意。2月22日《申報》以《蒙人亦調侃清廷耶?》為題,發表了「外蒙古共和會」致「北京內閣、資政院、外務部」的一通來電,通篇用白話告示式的六言體,也很有趣:

蒙古歸順清國,迄今二百餘年,

世沐列朝恩澤,感戴實如昊天。

理應鞠躬盡瘁,同享休戚不遷。

詎自近數十載,政柄隳哉可憐,

疆臣部吏弄法,恣意婪索銀錢。

全球無此黑暗,是非任其倒顛,

更藉推行新政,奪我土地利權,

不惟罔恤民隱,虐待蒙古難堪。

滅種滅教政策,如見其肺肝然。

愚弄變為壓制,種切楮墨難宣。

甚且外交告敗,動輒肇釁於邊。

蒙古如不自立,難免瓜分兵連。

故此萬出無奈,望闕叩辭天顏,

共戴活佛為君,國號蒙古世傳。

朔方江山土地,收歸原主保全。

從此各安疆土,總將禮樂為先。

一俟南省平定,尚可議約締聯,

須知天道不言,物享功成之緣。

書雲天命靡常,惟德是乃享焉。

倘或天緣有分,還來紫閣赴筵,

所有蒙藩苦衷,謹請代奏御前。

諸公勉事君主,務期希聖希賢。

臨穎無任惶悚,敬頌滿洲綿綿。

蒙古叫囂獨立,自此開其端,加上西藏風雲,1912年邊疆亂象,在南北議和成功之初,便埋下了種子。

大贏家袁世凱,也表現得很不開心。2月14日,許寶蘅面見袁世凱,袁問許,理解(遜位)這事不?對許感慨道:「我五十三歲,弄到如此下場,豈不傷心?」許只好安慰他說,為免兩宮危險,大局糜爛,只得如此。袁世凱說出自己的憂慮:外人也在幫助南方民黨,你看昨天宣布遜位,今天銀行團就把借款交出來了。許說:「外人決不能不贊成共和,以其為最美之國體,不贊成則跌其自己之價值也。」袁世凱後來屢欲稱帝,但總是介懷於外國政府及使團之意見,以至於袁克定要造一張假的《順天時報》來騙他,或許就是這個時候種下了遠憂。

民國每年花四百萬兩,換得「辭位」二字

袁世凱

或許真正如釋重負的,反而是外人覺得會最悲痛的隆裕太后。3月1日《申報》報道,自宣布遜位後,外間頗謠傳清太后「極不歡豫,甚有忿恨輕生之說」,實際上呢,太后在此前大局未定時,因為皇室危險,憂慮不安,共和頒布之後,反而放下了重擔,曾對世續、徐世昌說,「此次改革地方安靜,九廟不驚,上足以對宗祖,下足以對國民,可謂美滿之結果云云」。她又讓太監購買花木多種,環繞寢宮,不時賞玩,而且真在做著搬出紫禁城的打算,常常跟隨從討論,「將來頤和園某處當如何布置,某處當如何修整,閒情逸緻趨頗不淺雲」。

未知此報道真實程度若何,如果隆裕太后真能作如是想,又何嘗不是她身為亂世中國地位最高的寡婦之一種福氣?掐指算來,四十四歲的她,也不過還有一年的陽壽了。

民國每年花四百萬兩,換得「辭位」二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早講史 的精彩文章:

革命黨組織「已死隊」,服下二粒藥丸,十日內葯發必死
老北京讓外國人、外地人都承認住著「舒服」,因為一切都是現成的
北京人為什麼多有「爺」的脾氣,因為他不需要辛苦求職
所謂的「老北京」,更像是對傳說中的老北京的一種戲仿
洪業的故事:儒生變成基督徒

TAG:楊早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