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經國抓住了歷史的主動權

蔣經國抓住了歷史的主動權

歡迎點擊

上方

藍字

免費訂閱!






你關注健康,希望過有品位的生活,那麼你可以加康品君私人號為友。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即可:






作者:傅國涌


來源:《南方周末》




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他爭得政治變革的主動權,掌握了歷史的主動權,一個新的時代由此開啟。




20年前,風燭殘年卻在島上擁有絕對權威的蔣經國宣布,自1987年7月15日零時起,台灣解除「戒嚴」,從而結束了長達38年的「戒嚴」時代。




在「戒嚴」體制下,「警備總司令部」可隨時進入公民家中檢查戶口,審查和懲罰書報雜誌,可制止、解散公民的遊行集會,可禁止公民罷工、結社,可對公民的出入境自由進行嚴格限制,可任意拆閱、扣留或沒收公民的私人郵件、電報,乃至以軍法來審判非軍人的一般公民,等等。




一句話,「憲法」賦予公民的大多數基本權利幾乎都被無情剝奪。誠惶誠恐地在這種「老虎」體制下生活了38年之久,島上民眾終於迎來了「解嚴」的一天。出人意料的是,他們對此反映非常平靜,甚至有點兒冷淡,沒有出現人群紛紛湧上街頭狂熱歡慶的景象。




這一天的到來其實並不突兀,在此之前,1986年9月28日,民主進步黨在台北市圓山大飯店破殼而出,無疑是對「戒嚴」體制和國民黨權威的一次正面挑戰,按他們的統治邏輯和思維慣性,那是一定不會容許的,其實離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不到7年,被軍法審判的民間反對精英還在獄中苦熬,一時台北上空陰雲密布。




沒有想到的是,老態龍鐘的蔣經國權衡再三,認為國民黨不能再墨守成規,以不變應萬變,而是要以變應變,決定對新生的民進黨採取「寬容」政策,「不承認,不取締」,實際上默許或者說容忍了民進黨的客觀存在。他在黨內高層會議上說: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因應這些變遷,執政黨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做法,在民主憲政的基礎上,推動革新措施。唯有如此,才能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才能和民眾永遠在一起。」




20多年後,我們不妨把這番話看作是他的「革新宣言」。這樣做實際上也是利大於弊,對內爭取民心,緩解社會衝突,化被動為主動,對外順應潮流,改善國際形象。他因此爭得政治變革的主動權,掌握了歷史的主動權,一個新的時代由此開啟。對民進黨來說,這也不是天上掉下的大餡餅,而是長期不懈追求的成果,在正式組黨之前,黨外批評時政、呼籲民主,以及參選地方公職、民意代表的努力一直在頑強地持續,並由此形成了「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等政治性社團。如果再上溯到雷震等人倡議組黨的時代,他們已苦苦追求了三十年。20年前發生的這段歷史,可以看作是一個政治領袖與民間力量的良性互動,其結果是雙贏。








有人說,蔣經國以溫和態度應對民進黨的誕生,是因為考慮到鎮壓的成本很可能比寬容還要大。這個說法誠然有一定道理,那幾年,因為醜聞頻發使他的統治陷入了困境。




1984年,《蔣經國傳》作者江南在美國遭台灣情報部門暗殺。1985年,台北發生官商勾結、坑害數千儲戶的「十信案」。這些事件的曝光都使台灣的國際形象大大受損。與此同時,海峽此岸因為經濟改革釋放出來的動力,受到國際矚目。在這種壓力之下,蔣經國也在尋求新的應變之策,加速政治革新的步伐。




不過,仔細尋找歷史的軌跡,蔣經國從默認民進黨到解除「戒嚴」,開放報禁、黨禁,並不完全是被動的、無奈的抉擇,更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想法,而是經過了相當時間的醞釀。




早在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前,他就曾有過與黨外政治力量溝通的安排。1983年,在接受西德記者採訪時,他第一次肯定了黨外運動的作用,公開承認黨外反對運動對社會進步有助益。1986年5月,由陶百川、胡佛等四位知識分子做中間人,國民黨方面的代表與黨外代表有過兩次面對面溝通。9月初,蔣經國對美國記者表示國民黨已在研究開放黨禁。也就是說,民進黨出世之前他已多次放出善意的信號。




毫無疑問,蔣經國之所以走到這一步,有國際的背景特別是美國的影響,有島內民間反對運動持續不斷的抗爭,民意不可違,還有種種錯綜複雜的客觀因素,但有一點不能否認,那就是他個人主觀上的誠意和努力,他的胸懷、眼光和氣度,他身上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所給予他的重新創造歷史的勇氣,疾病纏身的他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他要向歷史作出交代,給島上留下一個和平轉型的空間。這是他的睿智,也是他的務實,他在生命最後時光的大手筆成就了一個政治家的美名,成全了那塊飽經患難的土地。




有的時候,特別是關鍵時刻,一個處於關鍵位置的政治人物,他的取向、選擇往往能決定歷史的走向。蔣經國正是以他暮年的作為而名留青史。




20年前,他解除「戒嚴」,使台灣在他身後順利完成代價最小、不流一滴血的政權交接,使台灣人民從此不僅享有繁榮的經濟,富足的生活,同時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表達的自由和選舉的自由。




無論台灣還有著這樣、那樣令人不滿意的地方,無論世人對台灣今天的民主化程度有著如何不同的評價,我們都不能不承認,那是一個瀰漫著活力的開放社會,一個多元的民主社會,這一切固然是半個多世紀來包括雷震、殷海光在內的幾代人奮鬥、犧牲累積的結果,但也離不開蔣經國20年前的遠見和決斷,沒有他,島上的民主進程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摸樣,歷史究竟是由具體的個人創造的。沒有蔣經國的大陸,通往民主之路註定了千迴百轉,艱難曲折。





你可知道,為了一個「短」字,我準備了一個漫長的人生?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即可免費訂閱「

為短而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史以來 的精彩文章:

讓你受益一生的9件小事,你做了幾件?
歷史教科書上面不可能出現的六個真相,這個人並不是叛徒
十三翼之戰——成吉思汗一生中唯一一次慘敗
影響中國的三個女人 她們的人生選擇為何不同

TAG:有史以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