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百萬富翁說自從養孩子後,再沒買過香奈兒

一個百萬富翁說自從養孩子後,再沒買過香奈兒

GIF/1K

孩子

本文為【「小人兒」難養】系列稿件

01篇文章

HSBC發布的全球教育報告,對來自全球15個國家的8481對家長的教育投入、教育理念以及對孩子的教育預期等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結果顯示:

75%的父母相信孩子會有更好的未來;

82%的父母已經準備好為孩子的成功做出犧牲;

父母們平均在孩子教育方面支出44221美元;

91%的父母考慮讓孩子接受研究生教育。

而中國家長領銜了數個之最:

平均教育支出中國香港以132161美元排在第一位,相當於全球平均值的3倍;

中國台灣和中國大陸分別以56424美元、42892美元排在第四和第五位;

93%的中國父母給孩子請私人輔導,排在第一位;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支持不遺餘力,55%的家長通過儲蓄、投資或保險為孩子教育做準備,43%的家長定製特殊的教育儲蓄計劃。這些指數都遠高於其他國家。(數據來源《齊魯晚報社》)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子女的投資也在逐年攀升。

央視節目《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發現:養育孩子的月均花銷在1000-4000元這檔,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都是選擇最多的,比例相差不大。然而在4000-10000元和10000元以上的檔位中,農村家庭選擇的比例略高於城市,三線城市也表現出比較高的比例。對於父母在子女的經濟支持的資金分配上,37%用於教育,13%用於創業,12%用於存款買房,11%作為結婚費用。

家庭經濟狀況對投資孩子的影響顯得不再那麼重要,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教育消費十分大方,對各種興趣班、培優班等花起錢來往往毫不手軟。

在許多新生代父母的心中,以追求分數為單一目標的教育理念早已不是明智的選擇。

根據2016年艾瑞諮詢調研數據,對孩子道德品質的塑造和生活習慣的培養才是各年齡段家長共同看重的。中國家長重視孩子素質類教育的比例為80.6%;90後家長因為孩子還小,對學習成績等方面關注度不高;80後家長對孩子溝通表達能力的培養顯著高於其他年齡段父母;70後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和動手操作能力重視度最相近;60後家長因孩子多處於升學期最關注學習成績。

01

「你今天要是進不了前一百,你就進不了重點高中,你進不了重點高中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等於這輩子就完了。」

這是《小別離》劇中女主角童文潔經常念叨的話,13歲孩子的媽媽張悅也深表贊同:「孩子幼升小、小升初、出國留學這些「過渡期」方方面面都要花錢,就是想給孩子創造條件,上個好學校。」

曾經張悅也糾結過要不要送孩子出國讀書,「送出去考慮的不僅是孩子在國內要接受12年的應試苦讀,且這種壓力和付出不一定能換來以後較高質量的生活。而且國內學校對健康心態培養、學習的自由度和多元性、對體育的重視度都不如國外,食品安全也讓人操心。但是,出國就要和家長分開,孩子在親情上的損失和能不能適應國外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問題。」

曾經我們的口號是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就算再窮不能窮教育。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如此,投資理念也是如此。

在教育上的投入,無論是學區房還是校外培訓,是興趣班還是競賽活動,基本上都會捲入家庭最大的投入。高額的學區房價,愈發火熱的補習班。為孩子選擇一所好小學附近的房產,是許多家長唯一可以自主決定的事。進入一個好小學,就意味著選擇了今後近10年的教育環境——這就是許多家庭「傾家蕩產」購買學區房的初衷所在。

02

《摔跤吧爸爸》中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將自己的夢想——為印度摔跤爭到國際金牌,傳遞給了自己的兩個女兒,讓女兒們的人生從此不再平凡。現實中,很多父母也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把自己未實現的夢想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

陳偉國的女兒今年已經19歲了,從5歲開始女兒就開始學習鋼琴,到現在整整14年。他說:「女兒其實剛開始沒什麼愛好,是她媽媽很喜歡鋼琴,想培養她一門特長就送她去學了。老師見到她也說苗子還不錯,好好培養,我們就堅定地讓她堅持了下來。」

「中間她也有厭倦的時候,她媽媽就架著刀坐在鋼琴旁邊說不練就剁手,陪著她練下去。雖然方法有點過激了,她媽媽就是想讓她堅持下來,畢竟我們這代人那時候沒這個條件,現在有條件了還是想讓孩子去儘可能地做到。」

很多中國家長都有個像「鋼琴夢」這樣的夢想,報班學習、請私教培訓、買好的鋼琴配置等等,無論往這個愛好上砸多少時間、金錢和精力他們也要領著孩子朝夢想前進。

03

傅佳佳上個月剛剛加入小區里的一個辣媽群,群里總會看到一些媽媽糾結要不要給孩子報早教班的消息:「誰誰家已經報了,聽說挺好的」、「據說那個早教班是全市最高端的」,偶爾還會看到對沒報班的「摳門」媽媽無法理解的吐槽,「我也覺得很貴啊,還不是硬著頭皮報的,你這當媽的太小家子氣了,格局太小了!」

是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小一些家長就擔心孩子輸給「別人家的孩子」。因此,從衣食住行的硬體,或者教育、視野培養的軟體上家長都堅決不落後,甚至力爭要走在前面。無論國學熱、跆拳道熱,還是出國熱,父母都緊緊把握住社會風潮,讓孩子去嘗試,去接觸。孩子被牽著鼻子般地出現在各種補習班、技能培訓班的課桌前,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緩解父母的焦慮,對孩子競爭激烈的未來、能否在社會立足的焦慮。

04

一位80後白領媽媽為即將上小學的孩子列了個學期清單,孩子上英語1.2萬元、邏輯數學1.4萬元、舞蹈7000元、看圖說話1.1萬元、繪畫6000元,一年各類補課就要5萬元。開學季的補習熱潮一直未退。

「孩子自己要求的,今年報了四個興趣班。」林雅馨說道,「電子琴、舞蹈和繪畫課過去都有學,這學期又新報了一個游泳班。」她說,孩子有興趣,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家長一般都盡量滿足。

相比於「將來孩子要成為什麼、取得什麼」的想法,她說她更在乎「孩子喜歡什麼」,「我確實不希望她死讀書,培養多一點的興趣愛好更好。不過我不會逼她,只有她喜歡才有動力去學,如果她堅持不下去,或者分心太多我也會適時地引導她,只要她想清楚了做好決定了,我們一家都支持。」

孩子自己的想法、愛好是他們投資的重點,關注孩子的內心。不過尊重,也不代表遵從。

當孩子由興趣引發的事情,經過一段時期之後然會遇到瓶頸,興趣可能就變成了折磨。父母此時幫助孩子繼續堅持,只要堅持下去,折磨過了,興趣變成了特長,接下去就是享受。這種變成特長之後享受到的樂趣,又會驅動孩子繼續深入學習,由此進入良性循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利微刊 的精彩文章:

TAG:安利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