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技術分析的認識

技術分析的認識

技術分析方法常為技術分析迷們所津津樂道。那麼,什麼是技術分析呢?技術分析真能準確地預測市場嗎?

技術分析是通過對市場行為本身(如成交量、圖形等)的分析來預測市場價格走勢的方法。國內早期的期貨技術派人士們每日手工計算指標,並繪製圖表,用以指導投資,效果卓越。但後來在期貨公司陸續引入分析系統,投資者廣泛了解技術分析方法並加以實際運用後,技術分析方法沒有以前有效了,甚至有不少投資者認為,技術指標、波浪理論統統都是騙人的!

筆者以為,技術分析的功效不能簡單地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這涉及到具體的概念問題。比如,某種農藥對某類害蟲是有效的,但時間長了害蟲產生了抗藥性,我們就要換農藥,但我們不能據此就認為,這種農藥沒用了。說不定過了若干年,害蟲的抗藥性喪失後,此葯又可以起作用。技術分析作為投資分析工具不可不信,但不可迷信。原因如下:

1.市場行為反映一切

這一假定是說,影響價格的每一個因素都已經完全、充分地反映在價格之中。一項資訊公開後,如果商品價格上漲了,則利多;如果下跌了,則利空;如果價格沒有變化,那是因為此資訊顯中性。換句話說,僅僅對商品價格的變化(不考慮高低)進行分析就夠了,而沒有必要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在影響商品價格或某個原因究竟對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

對此,筆者常想,是市場行為反映了一切資訊還是一切資訊形成了市場行為?如果市場行為包容了一切,那麼它只是消化了過去的一切。對未來的一切,它又是如何包容呢?另外,通過商品價格變動所反映出的資訊和原有的「一切」資訊肯定是有差異的,因為資訊損失是必然的。事實上,在一則消息公布之後,市場往往不是反應過頭就是反應不足。投資者需要迅速做出判斷,才能把握機會。

2.價格呈趨勢變動

「趨勢」作為技術分析的核心,「順勢而為」被認為是最佳的投資策略。筆者以為,順勢而為的原則,可以指導投資者的投資。但有些人把它翻譯成重「勢」不重「價」,就值得商榷了。比如一位投資者,去年曾經持有某一月合約8000多的買單,在9000附近走掉了,可以說做得不錯了吧。可是,後來價格稍有回落後,再度漲起來,該投資者又在9500附近,經不起誘惑,重新殺進買入,結果把賺的錢又送了回去。另有一個投資者,在某一月合約8500附近提出「戰略性建空」,結果悉數一路被套、斬倉上去,待到9200時終於「認識」到這是一個漲勢,重「勢」當然就不能重「價」了,開始反手做買,後來買單也套在裡面。他們犯了什麼錯誤?都是重「勢」不重「價」的誤導!

有人用「賭大小」為例反駁順勢而為原則:賭者在押大小時,如果結果連續出現八次大,第九次他是該在「大」上下注,還是在「小」上下注?如果在「大」上下注,他就是順應趨勢者。否則,即為逆勢操作者。根據假設,順應趨勢,結果應對賭者有利。但根據統計學原理,賭者押「大」的勝率仍然只是50%,不會由於趨勢的關係使他的勝率變大。換句話說,市場未來的走勢不是由所謂的「趨勢」決定的。筆者以為,這樣的類比顯得牽強附會。比如說,有一些彩票中獎號碼的分析者,通過製作K線圖來預測下一次的中獎號碼,這說明這些人不懂概率。大家知道,這次出現中獎號碼8,下一次還出現8的概率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但期貨價格的變化就不一樣,具有明顯的連續性和方向性。

當然,期貨價格的變動也有隨機的一面。學術界對期貨價格資料間的「系列相關性」或「自相關性」進行了大量的統計檢驗,結果是無法檢驗出具有統計顯著性的系列相關性,這意味著價格變化具有隨機性,不可能存在所謂的價格運動「趨勢」。因而,這些檢驗結果全面地否定了技術分析方法的存在基礎。

3.歷史會重演

投資者在某種情況下,採取某一策略獲得了盈利(或導致了損失)。下一次出現了相同或類似的情況,他應採取大致相同(或相反)的策略。這一假定使得投資者把過去的經驗當成制定投資策略的參考。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告誡:「人不可能兩次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也有人說:「人一次也不可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至少歷史不會簡單重複,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差異,所以你如何斷定市場走勢就一定會重複?學術派人士通過隨機數生成的圖表說明:隨機數不僅同樣產生所謂的「趨勢」,還會產生技術分析人士熟悉的各種各樣的形態。

巴菲特說得好,價格是一恍如行走在荒原上的漫無目的的醉漢。「醉漢」又怎麼可能循規蹈矩?如果我們堅信歷史會重演,在所謂的「頂部」、「底部」進行經驗性操作,那麼,一旦突破「頂部」或「底部」,投資者將遭遇慘敗。正確的做法是,投資者既要保護無數次重演給我們帶來的豐厚利潤,也要注意控制一次改變所帶來的損失。

4.實力機構逆技術操作

對於國內市場來說,主導行情歷來都是實力機構。在投資者廣泛崇尚技術分析方法的當今,實力機構往往利用資金優勢逆技術操作,或廣泛採用套利手段,在技術分析方法提示買進時大量賣出,在提示賣出時大量買進,甚至部分地左右價格使之完全符合技術分析方法的要求,誘使中小投資者掉入技術陷阱。當然,市場容量越大,機構投資者越多,實力機構逆技術操作的成本就越高,其操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市場容量越小,機構投資者越少,市場操縱的成本就越低,操縱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總之,市場結構的不完善促使操縱者更輕鬆地逆技術操作,從而導致技術分析方法的失靈。

5.政府的調控

任何國家的政府都會幹預市場,但政策的出台要充分考慮對於市場的可能衝擊。政府調控期市的目標是穩定和繁榮。政府既不願看到期價低迷而導致諸如促進產業增收的目標無法實現,更不願因期市投機過度而產生過高的資產價格泡沫,由此決定了政策干預的方向往往是逆市場(特別是短期)走勢的。如此也限制了技術分析作用的發揮。事實上,任何一個期貨投資者都會感受到期貨價格隨機變動的力量。期貨價格變動的隨機性特點,決定了任何預測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江恩理論認為,回調第一目標位1/3處失守,下一目標位1/2將是強支撐,若再失守,那下一目標位2/3處將成支撐。如此的「處處皆支撐」暴露出該理論的缺陷。波浪理論第五浪的說法是,「如果始終一個小浪一個小浪地上行,則是延伸的五浪,如果一頭紮下去了,則是失敗的五浪…」。如此解釋對具體投資還有指導意義嗎?

全面地看,觀察過去的走勢對投資者的交易是有一定指導意義的,因為技術分析側重於歷史資訊的梳理和過去經驗的總結,許多技術分析方法還包含著對人們心理活動的定量分析。通過一定方法對歷史資料進行加工,可使其中揭示未來變化的成分更加明顯。

誠然,投資的本質是由「盈利」來說話的。對於投資者而言,盈利不是掌握一些技術指標、理論那麼簡單。既然單純的技術分析不能確保投資者穩定獲利,那投資者就應該客觀反思,是自己的悟性不夠,還是這些理論根本就不適合自己或不適合當前的市場環境?找回迷失在「波浪」中的自我,更加註重在預測基礎之上的交易策略的擬定(比如盡量避免在一波大趨勢中被一個相反的小趨勢所拖累),這是每個成熟的投資者應當考慮的。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交易開拓者TB 的精彩文章:

MACD抄底詳解
風險之中獲利方為真正高手
正確理解技術分析之三大假設
走出技術分析的泥沼

TAG:交易開拓者T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