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蘋果iPhone X與小米MIX 2玩起了全面屏,你要「劉海」還是「下巴」?

蘋果iPhone X與小米MIX 2玩起了全面屏,你要「劉海」還是「下巴」?

小米MIX 2和iPhone X再次證明,全面屏大行其道,手機進入「看臉時代」,廠商沒工夫等用戶發掘真愛,要的就是最快的變現。

全面屏是手機顏值的異化而不是進化。

理論上說,手機正面完全是屏幕才有資格稱為全面屏,但現實的標準是屏佔比80%以上的手機就自稱全面屏了。始作俑者是2014年夏普發布的AQUOS Crystal,720P的5寸屏,屏佔比達到83%,大膽改用骨傳導方案以減少開孔,但當時的手機競爭還處在大屏化和窄邊框時代,沒有全面屏的概念。夏普AQUOS Crystal的努力,怎麼看都是一家面板廠商的炫技,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小米MIX 2,來自The Verge的評測

只是從去年開始,當iPhone都用光了大屏紅利的時候,廠商才又注意到全面屏的潛力,iPhone X、小米MIX 2、三星Galaxy S8系列、夏普新品AQUOS S2以及即將發布的華為mate10、vivo的X20、OPPO、金立等品牌的新機都是如此。

率先亮相的小米MIX 2和iPhone X展示了全面屏的最新進展。

首先,二者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屏,前者保留了尺寸更小的下巴,後者則有顏值眾說紛紜的劉海。雷軍自矜於保有了全面屏的發明權,但更準確的定義是,小米確實發明了全面屏這個詞,而不是全面屏手機本身。

其次,全面屏也沒有改變整個競爭格局,雖然小米MIX 2配置算得上Android機皇,但3299元的價格說明雷軍仍堅持「性價比」理念,未敢託大。

而在新落成的喬布斯劇院揭密的iPhone X,作為十周年紀念款,當然代表了蘋果手機的最高水平,這表現在大量新技術的應用,Face ID、iOS11的全新UI,加上史上最強的A11處理器,後置的豎排雙攝鏡頭還考慮了AR拓展。

最值得稱讚的是蘋果仍保持著喬布斯的遺風,追求體驗和技術的平衡,比如全面屏的屏下指紋識別雖然存在技術困難,但iPhone X既沒有學步三星S8的RGB單攝2D人臉識別技術,也不像小米MIX2偷懶沿用後置指紋,反而採用了難度最高的結構光雙攝3D人臉解鎖(除非3D列印人臉,否則很難解)。

當然雷軍也不是沒意識到這一點,小米Note 3就使用了與曠視科技合作的刷臉解鎖,識別速度已經達到500ms,他之所以堅持屏下指紋,或許是留給全面屏3.0的噱頭了。

不過全面屏大戰對Android手機又具有明顯的妥協性。

雷軍叫喊的全面屏2.0,在一系列技術尚未成熟的今天,也只是犧牲用戶體驗的妥協性方案,劉海與下巴二者去一可安天下。所謂全面屏不能視為手機技術的新方向,頂多是硬體進步之後所帶來的一種差異化競爭手段,如同隨著直播和短視頻泛濫的網紅臉,雖然一直被吐槽為狹隘審美,但確實代表著快速變現的能力。

全面屏迅速取代曲面屏和柔性屏主流化,確實帶給手機行業幾個重要變化。

1.以審美取代實用

這個傾向早已有之,到全面屏達到頂峰,後者的全部優勢都集中在可感知層面,一是強烈的視覺衝擊,6.2寸全面屏手機相當於5.5寸手機的大小,像素密度更高,可以做到564PPI,息屏狀態下顏值也大幅提升;二是改善了玩遊戲、看視頻和閱讀圖文的感受,甚至支持分屏兩款APP,雖然這樣做的必要性不高。

2.技術儲備不足的過度創新,後遺症和副作用很多

全面屏雖然進入量產時代,但天線、攝像模組、工藝、感測器甚至UI都待完善,特別是很多APP的UI來不及做適配,這在Android手機上尤其突出。

雷軍說服谷歌接受17:9甚至是18:9的顯示比例,只是解決了准入問題,由於Android的升級很不規範,大量應用根本來不及適配這種特殊尺寸的屏幕。

另外,喬布斯生前抗拒的雙手操控時代將隨著全面屏提前到來,一向重視產品體驗的喬布斯曾認為「沒人會購買大屏手機」,他堅持3.5英寸的主要依據就是適合單手操控,這是產品經理而不是企業家的視角。

雖然全面屏手機2:1的長寬比使得握持感更好,但這種手機的全部優勢都在橫屏雙手握持這個場景上,這不是喬布斯所認為的最佳體驗。當然他的觀點也有一定私心,因為蘋果當時已經推出了iPad系列產品,喬布斯極力否定大屏手機,當然是不希望模糊二者的界限,演變成自我競爭。

3.推動以屏幕為核心的硬體競爭

無論曲面屏,柔性屏還是全面屏,本質上是硬體之爭,這帶來兩個影響。

首先是對技術的要求更苛刻了。

全面屏需要精細的打磨和切割,而且由於需要在屏幕四周做C角或者R角的異形切割,必須用緩衝泡棉強化結構,iPhone X就在屏幕上方做U形切割,留出前置攝像頭、距離感測器等元件的空間。

這些複雜工藝配合陶瓷等不良率很高的機身材料,再加上供應鏈要到Q4才能釋放出足夠的產能,都會導致貨源有限,成本上升。

其次是浪費嚴重。

全面屏的規格似乎是更規整的2:1,但從玻璃基板的製程來看,這會造成比16:9更嚴重的浪費。來自面板廠商方面的消息是,目前5-6英寸的18:9全面屏產品在排版經濟性上會比16:9的傳統產品損失5-10%左右。

總之,全面屏對供應鏈上的大部分企業都是一場陌生的競爭,反倒是三星、夏普等握有屏幕技術的手機廠商可能從中獲利。

4.體驗改善與成本不成比例

全面屏最重要的用戶紅利是同等機身尺寸下更大的顯示區域,6.2寸的三星S8+與5.5寸的iPhone 7 Plus體型相差無幾,但今年以來18:9的HD全面屏成本較之16:9上漲了8%左右,FHD的成本則上漲了20%。

全面屏之類的創新是推高手機價格罪魁禍首,這是手機品牌和有能力的供應鏈廠商所喜歡的競爭,但如果你是消費者,會怎麼選擇呢?

至於全面屏化的深遠影響,目前能看到的是三點。

對產業來說,每一次創新都是對供應鏈的挖坑

全面屏是集大成者。比如由於邊框變窄,加上劉海和下巴都被極度壓縮,整個手機主凈空已經由原來的9mm縮減到不足5mm,這樣小的空間會影響天線的射頻OTA指標,降低通話質量。所以供應鏈一邊要把金屬切割得更薄,給天線留出空間,一邊還要考慮如何保證結構強度,同時由於無線充電普及,整合天線和無線充電圈也不可避免。

指紋識別方面,側面識別以及蘋果之前申請專利的電源鍵指紋識別都是備選,但在OLED全面屏上的實現還有很多困難,其他硬體方面的問題也層出不窮。

對用戶來說,18:9時代的到來將顛覆遊戲和視頻行業

這種規格優化了觀看視頻的體驗,震撼感和沉浸感更強,玩遊戲時可視區域超過16:9手機13%左右,而閱讀圖文和漫畫的體驗也成倍提升。

從這個角度來說,廠商推動全面屏手機與遊戲的合作至關重要,再與UI系統上的調整改進相結合,解決惱人的誤觸問題,背後會有可觀的機會。

對異業來說,全面屏意味著保險業的商機

有統計表明,75%的手機維修都與屏幕相關,而費用貴得驚人,三星S8+更換屏幕總成的官網價格為2099元,iPhone 7 Plus的價格是2688元,幾乎可以購買一款中檔新機了。而全面屏的屏幕更薄,承受衝擊的能力更差,因此碎屏風險大增。

當初小米MIX發布時,小米商城APP就給激活新機3天之內的用戶Push了245元一年的碎屏險。這一次,碎屏險大行其道的日子真的來了。

全面屏是手機同質化的突破,但普及之後會不會如網紅臉迅速成為流水線式的庸眾審美,只有等用戶體驗後給出答案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數據被盜、被資本放鴿子,他卻仍說「我年輕,怕什麼」
能否用技術阻止李文星、蘇享茂的死亡?
汽車金融吹出了萬億風口,可P2P吃不上肉只能喝口湯
阿里音樂史上第一封CEO內部信:要做音樂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
為什麼我一定要買iPhone X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