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生死擺渡人48小時不合眼 為垂危病人協調器官捐贈

生死擺渡人48小時不合眼 為垂危病人協調器官捐贈

「每天都會看到有人生、有人死,我的工作就是把死者的器官變成垂危者的希望。」 「80後」閆娟是山西一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這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邊是死者親人的眼淚,一邊是受捐者和家屬的笑容,閆娟每天都在悲喜兩極間擺動。工作三年間,她有許多次因遭到一些家屬的打罵差點放棄,但最後還是咬咬牙堅持下來了。圖/北嶽客 文/中都月

器官捐贈是指人被診斷腦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機和藥物維持生命體征時,基於個人生前的意願且家屬的同意,以無償捐贈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贈給瀕臨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讓他們的生命得以延續。

「中國有『入土為安』的說法,人體器官捐獻很難被接受,但另一方面有許多患者在苦苦等待移植。」閆娟說。中國30萬等待移植的患者中,不足1萬人得到滿足,其餘都在等待中死亡。為尋找更多人體器官來源,「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應運而生,2014年,閆娟成為其中一員,同時,她也簽署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

溝通和協調是閆娟的日常工作。「要和火葬場、醫院、醫護人員、家屬,民政局等多方協調。」患者去世後家屬沉浸在悲痛中,協調員既要陪伴和安撫,也得爭分奪秒去溝通,如果死亡時間太久,器官衰竭後會導致捐獻失敗。閆娟說,這意味著本可獲得新生的患者要繼續漫長的等待。在執行過程中,不成功的情況佔到多數,可能是器官衰竭不符合捐獻條件,或者是捐獻者所在醫院不願意配合,還有的僅僅是因為死者親屬的一句話。

「接到電話,一秒也不能等,不管白天黑夜,無論颳風下雨,節假日更是奢談,兩天兩夜不睡覺也是常事,我們要一直陪著家屬,安撫情緒。」閆娟說,但工作最難的,莫過於遭遇人身攻擊和語言侮辱,她的母親至今反對她的工作,「有很多次想,算了,放棄吧。」而每次猶豫不決時,另一個家屬的舉動又讓她決定堅持下去。

閆娟講述,他們是一個普通的四口之家,爸爸媽媽和22歲的雙胞胎兒子,在太原上學的小兒子打籃球時突發腦出血,生命戛然而止。從四川趕來的父母悲痛過後,決定把孩子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哥哥說弟弟生前就樂於助人,肯定也希望這麼做。這名死者捐出的一對眼角膜、一對腎臟和一個肝臟,挽救了三個被病痛折磨的家庭。「如果我們放棄了,等待救治的人就更沒有希望了。」圖為2016年,捐獻者家屬簽署志願捐獻書。

從2016年開始,民眾對於人體器官捐獻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幾乎每個大醫院的重症監護室、急診科都能看到關於器官捐獻的介紹。」 閆娟說,三年間,她與上百個家庭進行友善溝通,協助28個家庭完成人體器官捐獻意願,這些器官挽救了數十名等待移植的患者。圖為閆娟正在與捐獻者的家屬溝通。

根據規定,捐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在病情救治需要接受人體器官移植時,在同等條件下可以優先排序。此外,從2012年開始,捐助者家屬可以獲得一次性的適當的救助款,用於醫療救助和喪葬補助等。更多真實感人的故事關注「生命召集令」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召集令 的精彩文章:

8歲女童靠輸血續命 父母為救她又生仨娃
病嬰獨自住院80天 原因令人唏噓
「塑料皮女孩」艱難度酷暑 戴面紗才敢出門

TAG:生命召集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