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相離莫相忘,且行且珍惜。我在遠方一次次深情地回望故鄉……

相離莫相忘,且行且珍惜。我在遠方一次次深情地回望故鄉……

後 記

2017年元旦,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留住鄉愁》正式發行了。本來就是文學愛好者的閑來隨筆集,就不敢心存任何的奢望。新書出版,對我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賣多少,賺多少,對我並不重要。於是,沒有搞什麼儀式,新書悄悄地擺進了北京各大新華書店,登上了噹噹網、京東網、淘寶網等多家網上書店,還有全國各地的親朋好友、黃岡商會、浠水商會等批量訂貨。時至今日,半年之久,近6000冊新書銷售一空。

有作家朋友說,如今文學書籍賣過2000冊,就很了不起。而我面對這一銷售業績,並沒有年少輕狂的竊喜,反而嚇得一身冷汗。因為試水之作,我本來只想自娛自樂,不考慮市場行情的。如今的銷售量,加上傳閱率,可以接觸到上萬人次的讀者,這對作品和對我都是一次真正的考驗。這好比鄉村愛唱山歌的女伢,一不小心登上了央視的選秀舞台,能不緊張嗎?

作品一旦出版了,就如我的孩子長大了,走向了廣闊的世界。至於人們說它「好」還是「不好」,那就由不得我這「產婦」來護短了。不過,從網上輿情監測和讀者反饋來看,鼓勵多於批評。大家對我的作品從未心存閱讀期待,寬容自然就多一些。於是,我接著寫下去的信心就滿滿的。

故鄉黃岡,大別山綿延千里,揚子江滾滾東流,境內可以挖掘寫作的素材太多了。故鄉也不是我專屬的領地,誰都可以去書寫。那一片土地上,從古到今激發了多少人的文學靈感:杜牧、蘇東坡、陳沆、聞一多、廢名、胡風、熊召政、劉醒龍、何存中、夏元明……

我完成《留住鄉愁》書稿之後,依然堅持在往返家與單位之間的地鐵上寫作。哪怕匆匆之間,留下一篇篇散文的草稿,也能積累很多寫作的話題,也能用好零碎的時間。一回到家,轉貼到電腦上加工整理,兩三千字的散文就新鮮出爐了。如此日積月累,五六十篇文字也就不大費工夫。

當然,地鐵寫作只能是倉促成文,缺乏深度地思考。工作日五天,每天置身擁擠的地鐵車廂,連個座位都很難搶到,只好站立著,在微信朋友圈手寫文字,這個時候,查不了任何資料,錯別字也會免不了。好在每天地鐵上玩遊戲和聊天的乘客很多,我的這一寫作的舉動,沒有人會注意。搬家兩年來,我已經「業務」很熟練了,可以車廂里站著寫,也可以換乘途中走著寫……

歷經多年高校的學術訓練,我本來是不願輕易下筆為文。而散文是文學中的「輕騎兵」,是個靈巧的工具,可以任我自由馳騁。以散文、隨筆的名義來零散寫作,有別於中規中矩的學術文章,也不必引經據典,壓力並不大。

但是,要想深入地寫作,必須要不斷地積累:閱讀經典,發掘史料,借鑒技法,尋找靈感。我並不是厚臉皮,也害怕浮皮潦草的文字招人笑、招人罵,也害怕長久地寫作之後,我落得江郎才盡、黔驢技窮。

王金石先生畫作。

思想正確,對散文創作似乎是一種束縛,其實不然。我們歷來重視「文以載道」,多優美的文字,只是思想的「外殼」,如果「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決不會討人喜歡的。散文創作,貴在真誠,不說瞎話,這一點很要緊。語言的背後,是其言說者,再往深里說,可以窺見說者的心胸和格局。誰願意聽小肚雞腸的男女嘮嘮叨叨吧?

散文寫作的更高要求:有畫面感、有韻味、有知識、有文化。閱讀之中,文字看似平面的,文字的意義卻是有張力的,可以構造立體的畫面,如繪畫和雕塑呈立體的再現。我力求筆下再現場景,讓畫面感嵌入文字,讓文字連成一片,在閱者頭腦中自動匯成影、凝成像,這樣文章才生動有趣。

有韻味,必須有特點。故鄉的黃梅戲節奏的歡快婉轉,如枝頭的一隻黃鶯在歌唱。故鄉的楚劇節奏凝重壓抑,如老婦人滿腔愁怨地訴說。一城一地的大眾口味,有麻的,有酸的,有辣的,有甜的,所謂眾口難調。高明的廚師,只顧調好自己的菜品特色,不必過分遷就食客,反倒引領食客的消費潮流。

散文寫作之中,我總努力融入黃岡地域的元素,諸如地方志、方言土語、民風民俗、神話傳說、名人軼事、風景名勝等等。如果能夠串起眾人遙遠的記憶,拉近讀者的心,也勾著讀者的魂,那就算是比較成功的寫作。

而有知識、有文化,這可以說是學者散文的特點。不是簡單膚淺的表述,一篇小小的文字,還有新的知識傳播,等於是一堂好課,眾人會被吸引。當然,精神追求的最高層面,離不開先進文化的澆灌、滋潤,這正如人類的宗教,總有上帝或者神靈在召喚著浮躁的凡心。

散文不要寫成黨報的社論,不必正襟危坐、裝腔作勢如嚇人的上司,最好溫爾文雅,如鄰家大哥和你閑來親切交流,不強求你接受什麼主義和觀點。彼此嘻嘻哈哈,一個開心地說,一個開心地聽,兩人再開心地互動一番,海闊天空,無拘無束。

散文的最妙境界,其實是以詩化的語言打底子,儘力營造詩意的精神空間。禪境、詩心、散淡人,這是我寫作散文的心理準備,否則下筆無文,更不必「為賦新詞強說愁」。這或許得益於我年少時寫詩的情懷,讓筆管中盛滿濃濃的情思,讓往昔的歲月流淌成一篇篇或長或短的散文……

對我而言,寫作終歸是快樂的業餘工作,或者是工作之外的事業。如果再有閱讀來打底子的寫作,就具有雙重的快樂:一邊輸入新知識,一邊輸出新產品。這正如大口大口地吃著青草的奶牛,然後源源不斷地奉獻出鮮奶。我正是在這樣的快樂狀態下,完成了第二本散文集《回望故鄉》。

這本散文集,可以看作《留住鄉愁》的姊妹篇,文章的風格接近,選材也很接近。如果說《留住鄉愁》主要是寫浠水巴河鎮鄉村的人和事,那麼《回望故鄉》補充了未寫的鄉人和鄉事,還跳出了浠水,觀察黃岡的人和事。有的文章還是在大量史料的閱讀基礎上,按照散文的語言要求來寫的。

一如既往,感謝充滿活力的中國三峽出版社,感謝責任編輯袁國平兄為我的書稿「催產」,我相應地投入了更多的業餘時間,加快了創作進度。感謝關注我寫作的社會各界朋友,沒有你們注視的目光,我的動力可能也不足,也可能早就擱筆了,在無聊之中度過。

這本書就要出版了,還沒有寫完的內容,可能會催生出第三部故鄉系列散文集《尋根故鄉》,努力從學術層面上來解讀故鄉的人傑地靈,解讀神秘的黃岡。我不會停下筆,負責任地寫下去,寫出真真切切的故鄉。

相離莫相忘,且行且珍惜。我在遠方一次次深情地回望故鄉。我深愛著祖先長眠的那片土地,我深愛著養育我的那片土地,我深愛伴著我一起成長的那片土地上的人們……

謝天謝地,《回望故鄉》終於完工了,我要儘快呈給我的父老鄉親和讀者朋友們……

2017年9月1日於北京房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凡人之力 的精彩文章:

TAG:凡人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