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木匠的兒子

老木匠的兒子

在十年前的一個夏天,木生收到被廣東某市地稅局錄取的通知時,他正在滿頭大汗地幫父親鋸木頭。55歲的老木匠師傅張守藝一隻腳踩在木頭一端,一手拿著手鋸正在來回鋸那準備用來做傢具的木頭,父子倆的衣服上沾滿了鋸末。木生告訴父親自己決定去廣東工作了,張守藝二話沒說,只說了一個字:「好。」

夜幕降臨了,父子倆把鋸子、墨斗、刨子、鑽子一大箱的木匠工具拾掇好之後,準備下班吃晚飯。從木匠房出來後一進家門,就對木生媽媽說了一句:「今晚做點下酒菜,我陪木生喝幾杯。」劉招娣和木生一樣愣了一會過後,穿起了圍裙開始做晚飯。

張守藝一邊用濕毛巾擦了擦身上的木屑,一邊說,他要和兒子聊一聊他的木匠人生。

手藝

張守藝是霜木村出了名的好木匠,出活快、幹活細、木器瓷實耐用。四十年前,住在霜木村村口大楓樹下的老張家生了八個子女,五個女兒,三個兒子,張守藝排行老三。那時的霜木村,物資匱乏,每家每戶就著當地特產紅薯喝稀粥,八個子女自小很難吃飽一頓飯。老張家希望兒子以後有一門手藝,可以吃百家飯,不用愁沒飯吃,於是取名為張守藝,寓意著一門手藝,終生受益。

張守藝斟滿了自己面前和木生前面的酒杯,他說,自己做木匠一是因為家庭貧困,其根本原因是他自己喜歡和木頭打交道,他想用自己的手製作出各種各樣的傢具,這樣家裡就不會空空蕩蕩,家徒四壁。他喜歡那種將一顆樹變成一款傢具的變化,也正是因為這種激情讓他堅持了幾十年,做出了各式各樣的好傢具,成為遠近揚名的張師傅。

「木生,你一定要記住,無論如何一定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當你遇到苦難時,多想想自己最初幹這一行的理想。」張守藝說這話時,眉宇間突然凝重了許多,彷彿想起來他的學徒年代。

老張的學徒經歷確實吃過不少苦。三四十公里的崎嶇山路,他每天起早摸黑去師傅家學徒,上山砍了一個月的木頭,師傅看到他砍木頭的手勢靈活標準了、手掌布滿了繭時才讓他碰鋸子、刨子那些吃飯傢伙,師傅說老張是他收的徒弟中最忠厚最耐苦的一個,也順利成章地將一身本領傳給了老張。老張花了一年不到的時間,把師傅所有工匠技術全部學的精通熟練,老張做的是凳子、椅子、櫥櫃等等傢具甚至比師傅做的還結實,而又不失花樣,這也使他成為霜木村最有名的「張木匠」。

「爹,你放心,我都記住了。」木生點點頭說,其實他心裡跟明鏡一樣,清楚得很,因為作為目前為止霜木村唯一一個碩士研究生,他的成長離不開父親張守藝的諄諄教導。打小時候起,別人家的小孩爬樹抓鳥偷瓜打棗時,木生大多時間在看書;放學後,同齡玩伴們丟沙包、跳皮筋、玩打仗時,木生則會回家幫父親放牛,順便帶本自己喜歡的書本。也正因為如此,村裡人都說木生是書獃子,是一塊木頭。

「木頭好啊,哈哈,木頭可以變成各種各樣的精美傢具。」張守藝回想兒子被人取綽號為木頭,直到現在都哈哈大笑,但他清楚兒子是一塊好木頭,只需要用木鋸、木刨、木鑿好生雕琢,一定能夠成為一塊高價值的木頭。每次帶兒子去趕集,兒子看到擺地攤賣圖書的攤位時,總會挪不開腳,因此他那時就判斷兒子是一塊讀書的好材料。

木生是真的喜歡讀書。從小學到研究生畢業,他的成績排名從沒有出過前三名。讀的是財政學,專門鑽研稅收專業,這也讓他更加堅定了想法——要成為一名稅收工作者,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

「俗話說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把一份工作看做一份手藝,一定要干一行,愛一行,才能成為一名好匠人。」張守藝語重心長地叮囑木生,無論是稅收工作還是什麼工作,在接下來的人生路上,都讓自己成為一個匠人,掌握一門謀生的技能,並且成為一名好匠人。

匠心

木生骨子裡認為自己也是一個匠人,必須把工作做到最好。工作以來,他總是第一個到單位,最後一個離開單位;碰到苦難問題時,他總會沉下心來想辦法,找對策,找到問題解決的辦法;遇到難纏的納稅人時,他也總會用他淳樸的品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心比心為納稅人解疑釋惑,多次得到納稅人送錦旗表揚;對待工作中的每一個數字、每一個文字時,他總是一絲不苟,確保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在他的辦公桌上,擺著幾份報紙,都在熱火朝天的解讀「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木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則是父親老張這些年經常嘮叨的那三句話。

一次是在為鄰居維修市場上購買的傢具時說了一句「慢工出細活,功利自然成」。老張說,如今的市場上,機械化「短、平、快」的傢具越來越多,花樣多、款式新、賣相好,但卻壞的快、不經用、過時快,不如木匠師傅手下一件件精心製作的好。整個社會環境也是一樣的,功利心態日益浮躁,人們不能沉下心來好好做事,一味地追求利益,最終一事無成,追悔莫及。木生在地稅部門上班,作為經濟部門,關係到社會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關,一定要細心謹慎,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地稅部門還代征社保費,關係到老百姓的醫保、養老保險等利益,關係到千家萬戶的生活,容不得一絲馬虎。

一次是在一個夏天乘涼的夜裡,躺在涼席上的張木匠聊到隔壁村還沒出師就回家的學徒時說了一句 「受得了寂寞,經得起誘惑」。老張從學徒到出師,看到很多人學泥匠、石匠、嗩吶匠等等行業因為敢於吃苦,耐得住寂寞和誘惑,最終出師出活;但是他更看到好多同輩人因為急功近利,難以克服花花世界的吸引力最終選擇半途而廢,不僅傷了希望其學成歸來的家人的心,最終也毀了他自己最初的理想。老張對木生說,廣東是沿海省份,是改革開放的最前線,經濟發達,也是內陸省份人眼中的花花世界,在廣東工作一定不能心猿意馬,慾望橫流,否則會毀了自己。木生參加工作後,也確實見過各種誘惑,有納稅人為了少繳稅,暗地裡給他送紅包送貴重物品的,也有市民為了能夠違規補繳社保給他暗地裡送錢送禮的,但是他都沒收,因為他記住了父親的話。

還有一次是在木生收拾好行囊,和老張兩夫妻揮手作別踏上從江西到廣東的火車時,老張對木生只說了八個字:「愛崗敬業,盡職盡責。」霜木村的泥匠、木匠、石匠都恪守著一個行規就是「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一定要把東家的活干好,「才對得起東家的飯和工錢」。吃百家飯的匠人們格外珍惜自己的這門手藝,也倍加珍惜這份手藝帶給他們的光榮。張木匠這些年,也因為他做事認真,手藝好、性格好、態度好,成為方圓幾十里鄉親們豎大拇指、口口相傳的好典範。木生也因此從小對父親充滿著崇拜和敬意,也成為他到地稅局上班後的行為標準,木生給自己定了幾個標準,首先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次是「竭盡全力完成工作任務」,再是「盡心儘力做好本職工作」,無論是本職工作還是非本職工作,木生都會很用心地去做好,成為「最早去單位的、最晚回家的和最值得納稅人信賴」的「三最幹部」,其先進事迹一度被媒體報道。

「張木生同志,媒體這些天都以『稅務匠人』做標題報道你,請問你認為工匠精神對你在地稅工作具體表現是什麼?」一個電視台的記者手持著話筒,旁邊站著攝影師正將鏡頭聚焦在木生身上。

「我認為重新呼喚工匠精神是對職業道德的一種回歸,工匠精神要求我們在稅務工作中更加小心謹慎,一絲不苟,我覺得這是一個稅務工作人員最基本的要求。」木生原本對鏡頭有點緊張,但回應記者的這個問題時,卻格外沉穩。

這個來自霜木村的木匠的兒子,進入地稅部門工作後,始終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工匠,獨具匠心,用心做好每一件大小事宜,從一個大學畢業生,逐漸成為一個業務骨幹、科室骨幹、專業人才庫成員。

心正

木生崇拜的人除了父親老張,還有一個人是阮立平,公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原因來自一本創業雜誌上的創業故事。故事發生在阮立平創業之初,在他的家鄉浙江慈溪出現了幾百家插座生產作坊,當周圍的同行靠著生產偽劣插座賺的盆滿缽滿時,阮立平則堅持研發「用不壞」的插座產品。很多人罵他傻「質量這麼好,都用不壞,你的產品賣給誰去?」他總會回一句「正因為我們的產品用不壞,才會吸引更多的人來買!」冒著炎炎烈日騎著三輪車挨家挨戶推銷,以質量和誠信打開了市場,也成為了國貨精品。

木生認為父親和阮立平的「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一點是心正。父親張守藝一直將心術擺在技術的前面,在80年代初霜木村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學手藝,但是隨著一部分人通過經商致富之後,一部分手藝人開始受不住誘惑,丟掉工匠家什,紛紛投入商海之中,但成功的卻少之又少,最終還有些人到了發達省份受不了花花世界,選擇拋棄妻子;一部分手藝人則也想方設法自立門戶,開始手工作坊私自接活,但在工作中卻偷工減料,一心想最短時間內賺最多的錢,結果砸了自己的招牌,從此再也沒有鄉里鄉親願意請工了。

住在霜木村河旁的王泥匠,再給同村的老劉家做房子時,因為在材料上偷工減料,水泥用量不夠,導致新砌的牆沒多久就坍塌了,自此成為全村人的笑柄,被稱為「王倒牆」;隔壁村的李石匠,粗枝大葉,愣是將東家一塊完好無損的石頭鑿成了坑坑窪窪毫無美感的基石,也被鄉親們戲稱為「李鑿子」。匠人的名譽和口碑在不大的山村裡流傳著,也讓張木匠格外珍惜這些年積累的名聲。

「保持一顆真心、誠心和正心,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近年來,黨風廉政建設常態化,會議上隔定期播放發生在稅務系統和相關部門因為貪污受賄、公權私用等職務犯罪的視頻,視頻里悔恨不已的落馬官員哭著喊著後悔。細心的木生還發現,這些人此前大多都被安上「政治明星」的綽號,他們很多人出生平凡,甚至出生貧困家庭,一步一步官至要職,但他們沒有堅持他們的初心,放縱了自己的慾望,最終也重重地摔了下來,最終和他們幡然悔悟時說的「對不起組織的培養,害了自己,更害了家庭。」

木生也面對過誘惑。那一年,木生是一個片區幾十家企業的管理員,有一次,木生髮現一家企業存在虛報賬目偷稅漏稅的嫌疑,木生認真研究之後發現了賬目存在水分。他二話不說,直接騎著摩托車就去了企業,並直接找到了該企業的負責人和財務,要求現場查賬核對,企業的賬經不起推敲,企業負責人現場臉紅通紅,悄悄地把木生拉到角落,一手塞給他一個厚厚的信封袋,一邊客套地說「小小意思,領導你辛苦了」,木生瞬間也臉紅了,他看著手上被強塞的信封,停頓了一會還是把信封塞回給企業負責人。他心裡很清楚,收了這個紅包,就不能客觀公正的辦事,企業逃稅了。

「雖然數目很小,但是只要涉及偷稅漏稅,數目再小都是不允許的。」木生牢牢記住父親經常教育他的一句話「做人做事都要保持本性,像木頭一樣直就是直,彎就是彎,實事求是,黑白分明,公私分明。」

這些年,木生拒絕了不少類似的暗送好處,拒絕了很多請客吃飯,乾乾淨淨做人。經過自己的踏實工作和夫妻倆的努力,買了房子,生了孩子,一家人過著簡單而舒適的日子。

看著兒子慢慢長大,他更加懂得父親從小到大對他的良苦用心,他也懂得父親一句句話語背後的真實意義。

這就是我表哥張木生和我的舅舅張守藝的故事,一個老木匠和一個老木匠的兒子的故事。

作者:曾金( 廣州市海珠區地稅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東地稅微刊 的精彩文章:

原來霸屏的主題曲這樣造!

TAG:廣東地稅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