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中國成立以後「支那」一詞命運如何了?

新中國成立以後「支那」一詞命運如何了?

作者:徐波,歷史與國際關係學者,知名國際時政期刊《世界知識》前主編。有多種著述及譯著,在多個場合舉辦中外交流史與國際關係講座。

(此篇接上篇《「支那」一詞為何現在沒有人講了?》)

抗戰勝利後,1946年6月國民黨政府派代表團到日本,專門照會日本政府:今後在任何出版物、媒體、公文上一律不能以「支那」稱呼中國,必須以「中華民國」或者「中國」稱呼。再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事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抗美援朝戰爭之後中國國際形象大為改變,「支那」這個名稱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但是這個詞本身真的消失了嗎?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們新中國政府怎麼對待這個稱呼呢?是不是一見「支那」就一概予以排斥呢?也不是。

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當時我們的政治生活中有一件大事:支援印度支那三國人民抗美救國戰爭。

戰後,在國際關係中出現了一個所謂「印度支那(Indo-China)」問題,前前後後持續了近半個世紀。這個稱呼指的就是東南亞中南半島上的越南、柬埔寨、寮國三國。19世紀這三國淪為法國殖民地,由於地處印度和中國之間,法國人就把這些地方叫做印度支那。類似的地名還有「交趾支那」(Cochinchina)大體是越南南部一帶。上世紀40-50年代,印度支那三國掀起擺脫法國殖民統治的鬥爭;60-70年代,三國經歷了抗美救國戰爭;整個80年代這裡又因為「柬埔寨問題」而成為國際熱點。

新中國走上國際政治舞台,有一個重要的標誌性事件,就是參加1954年日內瓦會議。這是中國第一次以重要一方的身份參加一個重要的國際會議。會議有兩個議程:一個是解決朝鮮停戰問題,一個是解決印度支那停戰問題。在這個會議上,我們就照樣大大方方地使用「印度支那」這個稱呼。

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的發言:「我們達成的這些協議不僅僅結束八年的印度支那戰爭,把和平帶給印度支那人民和法國人,而且也將進一步緩和亞洲及世界的緊張局勢。」

直到90年代,印度支那問題依然是當時國際關係中一個重要的議題,印度支那這個名稱也照樣不斷出現在中國官方文件和媒體中。

現在形勢變化,東南亞國家正在努力建設自己的區域性合作組織大東盟,中國與東盟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和合作,「印度支那」這個詞已不被人們提及。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15級碩士研究生 雷曉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中國曾被稱為「桃花石」?
給「支那」加上貶義色彩的始作俑者是誰?
日軍是如何按「水滸傳」為中共人物排座次額?
葬禮照與慰安婦底片:罕見的騰衝之戰影像素材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前因後果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