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支那」一詞為何現在沒有人講了?

「支那」一詞為何現在沒有人講了?

作者:徐波,歷史與國際關係學者,知名國際時政期刊《世界知識》前主編。有多種著述及譯著,在多個場合舉辦中外交流史與國際關係講座。

(此篇接上篇《稱中國為「東方惡友」,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戰爭》)

甲午戰爭,日本竟然一舉戰勝了千百年來的老師中國,這使日本人又驚又喜,滿街充斥著「日本戰勝,支那敗北」的歡呼。「支那」這個稱呼充斥日本社會。

1911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接著清朝覆滅,民國建立。此事一時使維持君主政體的日本感到驚懼,擔心民國風潮危及日本天皇政體,也不希望看到中國成為一個統一的民主的共和國,妨礙其侵華利益。1913年日本迫於大勢決定承認中華民國,鑒於在公文中使用「清國」名稱已不合時宜,與中國政府在條約國書中理應使用「中華民國」名稱,但又密告內閣各大臣和軍方首腦,「在帝國政府內部及與第三國之尋常往來公文中,今後一律廢除『清國』之稱而以『支那』代之」。以「支那」稱呼中華民國,意味著日本只承認中國地域上暫時存在的某個政權。而非中華民國政府。為其日後侵華扶植偽政權埋下伏筆。1929年那個暴露了日本侵華野心的《田中奏章》,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這兩句話:「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

其實,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國許多維新派和革命派人士,也借用了日本的方式,管自己的祖國叫「支那」。原因也在於,當時中國沒有一個國號,「清朝」是一個朝代的名稱,不是國家的名稱,尤其是對於那些革命派來說,他們正要推翻這個朝代,不可能以「清國」稱呼自己的國家。「中國」、「中華」這樣的名稱他們不想用,因為他們知道中國不是世界的中心,「中華」還容易使人想到自古有之的華夷之分。所以,他們就借用了支那這個名稱。

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以「支那」來稱呼中國的情況比比皆是。梁啟超有一個筆名就叫「支那少年」。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以後流亡國外,有段時間住在印度,他的女兒康同璧萬里探父,走的完全是法顯、玄奘西行求法的道路,她為自己的壯舉自豪,作詩記述自己的這次行程:「若論女子西行者,我是支那第一人。」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一起接見康同璧,還盛讚他這句詩。

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建立,中國有了自己的國名。但是又有相當長的時間,中國處於南北分裂的局面,連許多中國人自己都搞不清楚,南方革命政府和北洋政府到底誰是中華民國。直到1927年以後,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中國」、「中華民國」名稱才逐漸普及開來,「支那」這個名稱在中國逐漸地消失了。但這時候正是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加緊侵略的時期,日本以「支那」稱呼中國,當時中國的愛國人士和中國政府堅決予以拒絕和抵制。

1913年9月,中國駐日代理公使奉命拜訪日本外相,要求廢除「支那共和國」稱呼,改稱「中華民國」。但日本政府以已有此種先例為由予以拒絕。爾後,在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巴黎和會及五四運動時,中方都對日方堅持「支那」稱呼進行過抗議,但均未獲理會。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中國實現統一,日本依然沿用「支那」稱呼。1930年5月,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並責令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寫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以斷然拒絕接受。」

中國政府的強硬態度引起日方注意和日本媒體的強辯。中國幾大媒體同時發表同名的長篇連載評論對其強辯予以批駁。迫於中國強大壓力,此後日本對華條約或公文里大都改稱了「中華民國」。但是日本社會長期形成的蔑華仇華心態沒變,「支那」稱呼在其他公私文件、文章和口語里依然充斥,一些政界要人堅持「支那」蔑稱。

抗戰勝利後,1946年6月國民黨政府派代表團到日本,專門照會日本政府:今後在任何出版物、媒體、公文上一律不能以「支那」稱呼中國,必須以「中華民國」或者「中國」稱呼。再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事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抗美援朝戰爭之後中國國際形象大為改變,「支那」這個名稱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15級碩士研究生 雷曉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新中國成立以後「支那」一詞命運如何了?
為什麼中國曾被稱為「桃花石」?
給「支那」加上貶義色彩的始作俑者是誰?
日軍是如何按「水滸傳」為中共人物排座次額?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