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哈,1000年前的「天氣預報」

哈,1000年前的「天氣預報」

一千年前,自鳴鐘尚未發明(不過北宋的大牛人蘇頌,用了七年,組裝了一個集觀測天象、計算時間、報告時刻諸功能於一體的自動化天文機械——水運儀象台,率先使用了擒縱裝置,由水力驅動,一晝夜渾象自轉一圈;每到一定時刻,就有木人自行出來敲鐘擊鼓、報告時刻、指示時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刻漏等傳統司時工具也未進入尋常百姓家,所以報時是政府需要向市民提供的一項公共服務。

一位1271年(南宋咸淳三年)到達泉州的義大利商人觀察到:「在城市所有幹道的塔上都掛有一個時計,每個鐘都有一個看守照料。他敲著銅鑼報時,即使是很能夠窄的小巷都迴響著那種聲音,隨後他用他們的文字把時刻展示給所有的人看」(塞爾本編譯《光明之城》)。宋代的許多城市都設有鐘鼓樓,白天擊鐘報時,每一個時辰擊鐘一次;夜晚敲鼓報時,也是每一個時辰報一次。此外,在汴京、臨安等城市(甚至包括一部分鄉村),還出現了民間自發的報曉服務,通常由寺院的僧人負其責。

北宋時的汴京,「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亦各分地方,日間求化(化緣)。諸趨朝入市之人,聞此而起」(《東京夢華錄》)。南宋的臨安也一樣,「每日交四更,諸山寺觀已鳴鐘,庵舍行者、頭陀打鐵板兒或木魚兒,沿街報曉,各分地方」(《夢粱錄》)。僧人報曉,原來大概是「教人省睡,晚間宜燒些香,教人積福」,但慢慢具有了公共功能——宋朝的城市,就在僧人沿街報曉的鐵板兒聲、木魚兒聲中蘇醒過來,當官的要起身朝會,做生意的要準備開鋪迎客,豬羊作坊將豬羊肉裝上了車子就要上市,小食店早已點燈賣起了早餐,住城外的小販也用太平車或驢馱著貨物,入城賣貨。

不知從何時開始,這些循門報曉的行者、頭陀,同時又兼報天氣,「若晴則曰『天色晴明』,或報『大參』,或報『四參』,或報『常朝』,或言『後殿坐』;陰則曰『天色陰』,晦雨則言『雨』」。每天早晨,必報天氣,「雖風雨霜雪,不敢缺此」(《夢粱錄》)。這時候還躺在被窩裡的市民,不用起身便可以知道外面的天氣情況。

這樣的報曉,已經有點像現代社會的天氣預報服務了。古代科技不發達,無法準確預測天氣,不然的話,出現名副其實的天氣預報服務是毫不奇怪的。事實上,宋朝臨安市民的生活已有點兒離不開報曉行者的「天氣早報」了,「蓋報令諸百官聽公、上番虞候、上名衙兵等人及諸司上蕃人知之,趕趁往諸處服役耳」(《夢粱錄》),意思是說,當值的公務員需要知道天氣如何,好早做準備;其他市民也可以根據天氣情況,安排日程。大概正因為「天氣預報」對於臨安市民生活的重要性,所以報曉者「雖風雨霜雪,不敢缺此」。

報曉無疑是一項十分辛苦、枯燥的工作,宋朝僧人風雨無阻、日復一日地在城市報曉,既是基於苦行僧一般的毅力,也是出於市場化的契約精神,因為報曉的行者「每月朔望及遇節序,則沿門求乞齋糧」,從某種意義上說,市民給予僧人的布施,便是向他們購買報曉與報天氣服務的酬勞,雙方結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市場合作關係。

(本文節選自吳鉤《宋:現代的拂曉時辰》一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宋朝 的精彩文章:

宋朝的每一個城市,至少都有一所公園
從陰陽五行說顏色釉瓷器
為培養子女的才藝,宋朝人也是蠻拼的
「父債」未必要「子還」
為什麼要救治有罪的囚犯?

TAG:我們都愛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