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穿過森林的男孩

穿過森林的男孩

這本書是三周前的一個周末去書店發現的。其實也不能叫發現,因為書店立了個炒雞大的宣傳牌,是個瞎子都看得到的。本著相信大力推薦必有其因的原則,帶著考究的精神,我開始體驗了14歲的小男孩和他在里德爾大宅的神秘之旅。

全書一共389頁,我用了3個周末的上午,才看完並且抄錄了書中值得回味的語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者:

關於作者

加思?斯坦

輸12

美國知名暢銷書作家,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碩士。原為紀錄片導演,所執導、剪輯及製作的影片多次獲獎。1998年,出版小說《渡鴉偷月》,在文學界初試啼聲。2005年,出版《埃文的破頭事件及其他秘密》,獲太平洋西北書商公會圖書獎,美國獨立書商協會小說選手。2008年出版的《我在雨中等你》更是創下了長占《紐約時報》暢銷榜達三年之久、全球銷量四百萬冊的佳績,而主角「恩佐「的大名也由此廣為人知。

《穿過森林的男孩》(2014)是加思?斯坦的最新作品,創作靈感出自斯坦與父親的相處經驗。甫(剛剛的意思)一出版,即獲全美讀書會一致選書、美國獨立書商協會選書,是又一部值得期待的暖心力作。

現與妻子、三個兒子以及一隻名叫彗星的狗同住在西雅圖。

輸入

故事

簡介

十四歲男孩崔佛,生日前夕,父母分居了。他跟著父親,來到位於一片古老森林的祖宅——里德爾大宅,期待著等父親賣掉房子,有了錢,父母就能複合。

他以為這一切只關乎錢,但慢慢地發現,爺爺、姑姑、爸爸之間關係複雜不明,在家人之愛裡面,裹著哀怨、憤怒、控制、傷痛與曖昧。敏感的他發現了這個家族一段不為人知的戀情,且被這場禁忌之戀的主角本深深吸引。一步一步探索之下,每個人的過往,日漸清晰。原來這個家族早已破碎不堪。一代代人的愧疚,竟以如此大的力量壓在父親的肩上,而這一切,都與這片古老的大森林息息相關。

這是男孩崔佛的成長故事,這場一個人的旅程始於希望,也喚醒了希望。這還是一所百年大宅的深層暗涌,一曲森林自然的靈性呢喃。這個華麗、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把你拉進它的世界,俘虜你,用經久不衰的力量和自然之美讓你敬畏,而且,每一頁里,作者對人類境遇的無限悲憫都讓你驚異不已。

讀書

筆記

輸12

「火車經過時,他們總是會拉響鳴笛,向伊萊哲?里德爾致敬。」 「真的啊?他很久以前就去世了啊。」 「那就是傳統的意義,」他說,「人們並不真的需要知道傳統是怎麼沿襲下來的,他們只要照做就行。」 「聽起來像宗教。」

「你為什麼失去你的信仰?」我問。他移開目光,又開始刨地,戲劇性地聳了聳肩。「公雞為什麼會打鳴?」他說,「別問它,它不知道。」

我能注意細節。「好的作者看得到一切,」 母親一直告訴我,「不單是一個穿什麼衣服,還有他為什麼穿那身衣服。」

「都是上好的木材,」 另一處筆記寫道,「最佳的品質。住在用這些樹木建造的屋子裡的人會欣欣向榮,永葆安康。因為木頭會照顧好他們。」

「如果你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夠多,就會緊抓不放,」 他說,「但如果你覺得擁有的已足夠多,就會放手。」

十四歲時,我不確定自己的血液里流淌著什麼。我希望和父親一樣,希望那是某種東西—不是木頭,而是別的什麼;或許是語言故事—某種我能點石成金的東西。我點到它,和其他人點到它是不一樣的。我極度渴望能與某樣東西有共鳴,某種我握在手中就會變得超凡的東西。我不知道自己找到沒有。有時我懷疑自己找到了,但之後又開始懷疑自己。或許我仍在尋找它。

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尋找這樣一種連接,找尋魔力。找尋難以言表。不是為了解釋它,或涵蓋它,單單為感受它。因為在認出崇高的那一刻,我們在自己的掌心裡見到了整個宇宙。在那一刻,我們觸到了上帝的臉。

沒有人無藥可救,只要他以可以挽救的方式行事。

「我們不是在祈求中被赦免,而是在所作所為之中。」

輸入

閱讀

感受

每一次的閱讀都是和作者的溝通。通過14歲小男孩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向我們展示了塵封在里德爾古宅的神秘故事。人性的貪婪、反思與救贖搭建了故事的感情線索,讓看的人也感同身受。森林是永恆的,我們只是穿林過客。昔日繁華一時的莊園,如今已經成為茂密的公園。一切的歡樂與悲傷終成往事,一代人的離去,一代人的成長,他們不用再背負起祖輩的愧疚,可以盡情地去欣賞森林的美麗,去傾聽大自然的呢喃。只是,這段祖輩的過往,他們為之作出付出的努力和犧牲,世人不會忘記,他們更不應該忘記。

書中的主人公選擇了救贖。那我們在利益和靈魂面前,又會做怎樣的選擇呢?

心情閱讀生活感悟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WhereWhatWhy 的精彩文章:

認真你就輸了
競爭的反義詞-互助
實戰技能帖:入Ps的門,就是這麼簡單粗暴
油畫之父-揚·凡·艾克

TAG:WhereWhatW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