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與哀愁——一個80後油三代的自白

愛與哀愁——一個80後油三代的自白

記者張晗

今年35歲的孟子陽珍藏著自己人生的第一張照片:34年前,爺爺帶著全家從江漢油田支援遼河會戰,路過北京時抱著1歲的他在天安門廣場合影留念。「兒時真美好,但再也回不去了。」

一同回不去的,還有「封閉式」的石油社區生活。「從我記事起到上大學,就幾乎沒離開過我們小區!」企業辦社會職能分離移交,讓很多油二代、油三代和他一樣,經歷了石油社區興起、形成到逐漸消解的全過程。在向未來繼續行走的過程中,當事人體味到命運變遷的複雜滋味;而每一個人,也可以從中看到自己。

存在

一座油田一座城。

從新疆克拉瑪依到山東東營,從黑龍江大慶到湖北潛江,我們都可以觀察到這樣的一個現象,有年代感的石油企業生活區和廠區幾乎是一體的,經濟、社會、政治職能在這裡高度融合,自成一體,形成一個相對獨立而又溫情脈脈的熟人社會。

這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起來的國有企業共同的特點。這樣的一種現象,叫做「企業辦社會」,很多人將其視為企業的包袱。但是,它的內在邏輯和其中的合理性,卻很少有人去了解。這種空間的布局,實際上是「工業地理經濟學」的一種理性選擇,極大地減少了職工上下班的交通量,保證職工到崗的效率。高度「市場化」的私企也是這樣,比如富士康。不同的是,富士康遵循的只是純粹的效率邏輯,但石油社區卻提供了完整的社會功能:家庭氛圍、社區氛圍、教育條件。

企業辦社會產生的問題是一回事,但發生邏輯,又是另一回事。創業年代,「哪裡有石油,哪裡就是我的家」,人們從五湖四海趕來,先生產後生活。很多會戰的地方都在荒郊野外,即便是城鎮,當年社會依託也是極差、突然湧入大批人,分散居住根本不可能。因為油田,中國一些城市更早地進入了工業文明。「出去一說父母在油田工作老有面子了,遼河油田有個動作,全盤錦都能感受到。油田一漲工資,樓下的煎餅果子都要漲五毛!」那是屬於孟子陽全家的榮光時代。

情結

「你現在都無法想像!我爸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在一個單位,樓上樓下都是他們同事,他們的孩子又是我的同學。大家的門都是開著的,到了吃飯的時候,我就到處遊盪,哪家做好吃的我聞著味就過去了!」

說起這,孟子陽哈哈大笑。雖然這些年收入減少,讓他有些不滿,但在講到當年石油社區的封閉生活,眼睛流露出的都是珍惜和眷戀。「我那時從來不覺得孤單,心裡特別有歸屬感。」

孟子陽回憶,大家當時上的都是單位的子弟小學,畢業後又都上油田的初中高中,看病去油田醫院、遛彎去油田的公園,油田還有自己的游泳館、法院、電影院、電視台。發放米面油、各種水果、日用品是家常便飯,「蘋果都是按筐發的,我家人少吃不完,經常給鄰居送!」

不僅石油工人待遇不錯,甚至後顧之憂也解決了,「獻完青春獻子孫」,油二代就此產生。「除了沒有火葬場,別的都有。」在這裡,人生老病死只與企業有關,與社會無關。在一個市場的發育不足以支撐很多人正常的生活,或不足以讓很多人過上美好生活的時代里,石油企業作為政治、社會、經濟單位,有能力讓自己的職工過上好的生活。這種美好,讓所有經歷過的人終身難忘。

比物質上的富足更讓人懷念的,是這個獨立社會結構里的人際氛圍。當初,全國各地的人來到油田,南腔北調,語言不通,但內心純粹,人與人之間充分信任。下雨了不用擔心,自有鄰居幫你收衣服;下班晚了不用愁,孩子同事會幫你接。共同的工作、生活圈子把大家牢牢地粘在一起。「我們那個年代根本不用動員以廠為家,因為廠就是我們的家。」

和農村、宗族組織等不一樣,石油社區在現代性的背景下,建構了一種人際關係的溫情。中國的社會結構演化到現在,已經很難尋覓這種溫情了,這種社會結構慢慢地將會成為一種獨特的回憶。

剝離

大學畢業後,孟子陽在大連工作了幾年,最終還是回到了油田上班,他的妻子也是油二代。結婚後,他搬到了新家,住了三年多了,樓上樓下是誰都還不認識。家家戶戶大門緊鎖,即便是快遞員敲門,也只是打開一道門縫,閃出警惕的眼神。

「因為都不熟了。」自從福利分房取消後,油二代結婚成家,就得出去買商品房了。隨著父輩老去,他們也隨著孩子來到新房,而把舊房子轉賣給其他人。原本封閉的熟人社會,開始變成了陌生人社會。生活共同體瓦解之後,在各個樓盤裡,重新置業的油二代油三代,自然也無法像父輩一樣因成為鄰居,形成新的共同體了。

石油人居住的小環境在變,石油工業所處的大環境也日新月異。持續低油價、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新能源快速發展……歷經時代的變遷和歲月的沖刷,曾經給國家和民族帶來巨大榮光的石油工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局。石油企業的中心轉向追逐效益,而同時又仍然承擔各種非經濟職能,對經濟指標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改革勢在必行。

深層次的變化發生了。在以前,國企和政府部門等權力機構,都是體制的一部分,但經過「去行政化」改革,企業逐漸回歸市場主體。支撐石油社區優越性的,不再是背後的抽象體制的強大力量,而僅僅是自己所在的企業的贏利能力。一旦企業效益波動,必然會影響每個人的生活。

石油企業經過改革洗禮後,必將轉型升級,創造新的輝煌。但大型國企的那個充滿溫情的社會結構,慢慢地將會成為一種憂傷的回憶。它的演變邏輯,猶如國企職工的命運浮沉一樣,被中國社會的變化所裹挾,命中注定。

13年前,孟子陽還在上大學。聽到油田的學校和公檢法移交給地方,孟子陽感受並不強烈,覺得離他生活很遠。但他並沒有想到,這只是開始,這些年來幼兒園、醫院、供暖都在「社會化」,雖然有點捨不得,但他也能理解,「到了不改不行的時候了。」

時代變了,我們也變了。對於石油企業和石油社區來說,都需要一個新的開始。

責任編輯董雲龍

平台編輯王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石油報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石油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