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姓氏文化:鄂姓

姓氏文化:鄂姓

鄂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2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鄂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姞姓,出自黃帝的姞姓子孫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黃帝的姞姓子孫在遠古時期即分封居於鄂地(今河南南陽),夏、商時期為諸侯國。為有別於春秋時期晉國的鄂邑(今山西鄉寧),後來史家稱其為「西鄂」,侯爵。

商王朝末年,西鄂侯在朝中勢力很大,世為重臣,與西伯侯姬昌、九侯並列為商王朝三公。後來,荒淫的商紂王看中了九侯的女兒,強娶為妃子。但九侯的女兒性情端莊,不願陪伴紂王作那些荒淫無恥的勾當,紂王在惱怒之下殺死了九侯父女,還把九侯的屍體剁成肉糜製成肉餅,分賞給在肉丘酒池中嬉戲遊樂的人們吃。

西鄂侯見到九侯死得冤枉凄慘,便昂然進諫,與紂王拒理力爭,結果也被殘暴的紂王殺害。商王朝的人民為三公之中的二公連續慘死而悲痛嘆息許久。九侯、西鄂侯的無端被殺,是西伯侯姬昌下決心籌劃滅商的主要動力。

在西鄂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鄂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頃父之子嘉父叛逃之地,屬於以地名為氏。

據史籍《名賢姓氏言行類稿》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頃父之子嘉父叛晉,奔至鄂邑,自稱鄂侯。這在史籍《左傳》也有記載:周桓王姬林二年(晉鄂侯姬翼六年,公元前718年),晉國的「翼九宗、五正、頃父之子嘉父逆晉侯於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

姬嘉父不滿晉鄂侯之政,在隨國與翼九宗、五正等一起反叛了晉國,而後奔至鄂地,自稱鄂侯。這導致了晉國一時之內亂,公子姬驕乘機上台,是為晉哀侯。因此晉國人後來也都稱姬嘉父為鄂侯。

自此,姬嘉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爵號為姓氏者,稱鄂氏;也以其地名為姓氏者,稱嘉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哀侯姬光的原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晉哀侯姬光(姬驕,公元前717~前709年在位)在為公子時,曾被封居於鄂邑(今山西鄉寧)。

周桓王姬林十年(晉哀侯八年,公元前710年),晉國軍隊侵佔陘庭之田(今山西翼城),陘庭向晉曲沃武公姬稱求援,晉曲沃武公率兵進入陘庭,聯合陘庭的武裝力量同晉國對抗。第二年(公元前709年)春天,彼此間展開一場大戰。晉曲沃武公親乘戰車,以大將韓萬馭車、梁弘為助手,一舉戰敗了晉國王室軍隊,直追到汾河邊上,俘虜了晉哀侯。

晉哀侯做了俘虜後,晉國人當即立他的兒子姬緡為晉國新君,史稱「小子侯」。曲沃武公見到所俘虜的晉哀侯已經失去要脅晉國王室的作用,就下令韓萬把晉哀侯殺掉了。

在晉哀侯的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原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鄂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熊渠給二兒子熊摯紅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史記·楚世家》中的記載,在西周晚期周夷王姬燮執政時期(公元前933~879年待考),周室微弱,渚侯或不朝,或相伐。而此時楚君熊渠在楚國政通人和,逐漸強大。不久,熊渠興兵伐庸國(於今湖北竹山一帶)和楊粵(散布在古揚州的越族),一直攻擊到鄂地(鄂州,今湖北武昌)。之後熊渠聲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於是封其長子康為句王(今湖北江陵),次子紅為鄂王,三子執為越章王(今安徽淮南)。

熊渠是楚國第一個、也是西周時期第一個敢於稱王的諸侯國君主,他將楚國勢力擴展到長江南岸和中下游地區,創造了燦爛的荊楚文化,為以後楚國問鼎中原,雄霸南方,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有別於春秋時期晉國的鄂邑,後來史家稱其為「東鄂」。這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也有明確記載:「渠中子紅為鄂王。曰:鄂,今武昌。曰:今鄂州武昌,楚之東鄂也。」

在楚國君主熊渠的二兒子熊摯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封國名稱為姓氏,稱鄂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於巴郡蠻,出自漢、唐時期古巴國巴郡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巴郡蠻族七姓中有鄂氏,成為後來壯族鄂氏的先民,屬於漢化改姓而來。

第六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南宋時期民族英雄岳飛的後代,屬於以先祖爵號改姓為氏。

家喻戶曉的著名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公元1103~1142年),在宋高宗趙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2年)農曆12月29日,南宋當朝宰相秦檜在宋高宗的授意下,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害死於臨安風波亭,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難逃亡到湖北、嶺南地區,不敢再以岳為姓,紛改為他姓,後裔子孫散居各地。

二十年後的宋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趙慎元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即位,下詔為岳飛昭雪、復官,賜謚號為「武穆」。到了宋寧宗趙擴執政伊始(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再下詔追封岳飛為鄂王,改謚號為「忠武」。

其時,在今湖北省黃梅縣居住的一支岳氏族人,多以岳飛的爵號為姓氏,稱鄂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黑龍江志稿》記載:

.蒙古族的鄂恩濟特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卦爾察(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斯克)。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ngite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蒙古族的鄂濟特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g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蒙古族的鄂禮克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ik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蒙古族的鄂拉本氏,世居巴顏鄂隆(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abe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蒙古族的鄂拉坤氏,世居巴顏鄂隆(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lak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蒙古族的鄂密特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市永固鎮一帶)、上都河(今內蒙多倫上都河流域)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m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蒙古族的鄂謨克氏,世居巴顏和羅(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mok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張氏者。

.蒙古族的鄂秦氏,世居葉赫(今吉林省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cin Hala。改漢字單姓為鄂氏、秦氏等。

.蒙古鄂里木蘇氏,源出蒙古舊巴爾虎部落,世居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imusu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第八個淵源: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的阿嚕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u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郭氏者。

第九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黑龍江志稿》記載:

.滿族鄂通氏,亦稱鄂屯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奧屯氏(奧敦氏),滿語為Etung Hala,漢義「強盛」,世居鄂通(今黑龍江鶴崗梧桐河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曹氏等。

.滿族鄂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斡准部,以部為氏,滿語為Eyo Hala,漢義「地窖」,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開原)、錫伯里城(今地待考),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趙氏、陶氏等。

.滿族鄂綽羅氏,亦稱鄂爾綽絡氏,滿語為Ecolo Hala,世居瓦爾喀(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蘇完(今吉林雙陽)、卦爾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榮氏等。

.滿族鄂濟哩氏,滿語為Egiri Hala,世居卦爾察(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斯克),所冠漢姓即為鄂氏。

.滿族鄂索羅氏,亦稱額素禮氏、鄂索啰氏,滿語為Esolo Hala,世居啟爾薩(今吉林永吉啟爾撒河)、吉林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鄂氏。

.滿族鄂爾格氏,亦稱厄爾葛氏、額爾德氏,以地為姓,滿語為Erge Hala,漢義「清早」,世居黑龍江鄂爾格村(今黑龍江北岸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鄂氏、喬氏等。

.滿族鄂謨拖氏,亦稱鄂穆它氏,滿語為Emoto Hala,世居尼馬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鄂氏。

.滿族鄂木綽氏,亦稱鄂穆綽氏,滿語為Emuco Hala,世居瓦爾喀佛訥赫村(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鄂氏、羅氏等。

.滿族董鄂氏,亦稱棟鄂氏、東古氏、東果氏、東峨氏、董額氏、董古氏,滿語為Donggo Hala,源出冬古河之名,後為部落名,最後成為姓氏。冬古河之名,最早見於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明廷敕諭建州左衛都督凡察「安插爾等於三土河及婆豬江迤西冬古河兩界間同李滿住居處」的敕文中。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滿族自治縣境內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龍江。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圖們江上的瓦爾喀(今吉林琿春),其族源出自是北宋宗室趙氏的後裔。金國時期時被擄至北境,以「久處變為土著成了女真人」,隨建州左衛西遷而到達明廷為之規定的範圍之內。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為姓,稱棟鄂氏。隨著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稱董鄂部。董鄂部屬於建州女真,是建州左衛的一個部,後來成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的強部。清朝中葉以後多稱鄂氏、董氏、棟氏等。

第十個淵源: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達斡爾族鄂嫩氏,其分支有阿謝金氏、鄂斯爾氏,世居雅克薩城、阿薩津城、額蘇里城(皆今黑龍江呼瑪西北部黑龍江北岸),後所冠漢姓即為鄂氏。

.達斡爾族額諾氏,亦稱鄂嫩氏、鄂內氏、斡難氏,世居黑龍江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no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敖氏、吳氏等。

.達斡爾族鄂爾特氏,亦稱鄂爾克特氏、額爾德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龍江地區。後有蒙古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ke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傅氏等。

.達斡爾的鄂濟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烏喇(今吉林永吉)、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松花江與黑龍江沿岸。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egi Hala,漢義「森林」。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敖氏、陳氏、黃氏等。

.達斡爾族鄂蘇爾瑚氏,亦稱鄂斯爾,世居木魯(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蘇赫基諾一帶)、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卓秦(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surh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何氏等。

.達斡爾族敖拉氏,亦稱鄂拉氏,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黑龍江北岸等地。後有鄂溫克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rora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張氏者。

第十一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壯族、土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鄂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鄂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

西鄂侯、姬嘉父(晉鄂侯)、姬光(晉哀侯)、鄂王(熊摯)、鄂王(岳飛)、張佳·鄂穆圖、富察·鄂克遜、西林覺羅·鄂爾泰。

遷徙分布

鄂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七十二位。

鄂氏最早出自姞姓,得姓於商末周初,是以國為姓的姓氏。相傳黃帝的姞姓子孫受封於鄂,即今天的河南省南陽,是夏商時的諸侯。商末鄂侯與西伯姬昌、九侯並稱「三公」,紂王不仁,殺了九侯,鄂侯為了替九侯伸冤,得罪了紂王,全家被殺。鄂侯的子孫從此就以國為姓,世稱鄂氏。

有學者認為鄂氏出於春秋時期,根據史籍《名賢姓氏言行類稿》上記載,鄂氏出於晉鄂侯,他的子孫以爵號為姓。而史籍《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國熊渠的第二個兒子紅被封為鄂王,他的後代就以先祖爵號「鄂」為姓氏。史籍《姓氏考略》上則說,楚王的弟弟鄂君被封於武昌東鄂,子孫就以國為氏,稱為鄂氏。

「鄂」是湖北省的簡稱,在春秋時期屬於楚國的領土,稱為鄂邑,隋、唐兩朝並被置為鄂州。古代的鄂州在今湖北省武昌市,是全國鄂氏族人的發祥地。鄂氏望族居於武昌郡(今湖北鄂城)。

郡望

武昌郡:春秋時期屬於楚國的領土,稱為鄂邑,隋、唐兩朝並被置為鄂州。三國時期曹魏、孫吳兩國各置江夏郡。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三國吳孫權分江夏、豫章、廬陵三郡之地,設置武昌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不久改名江夏郡。曹魏時期江夏郡的治所在上昶(今湖北雲夢)。晉朝滅孫吳後,還治舊地,晉朝太康初年又改為武昌郡,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長江以南,嘉魚、咸寧、通山等縣以東和江西九江、瑞縣等市縣地。南北朝時期宋國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轄區縮為今武漢及其附近一帶。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

堂號

武昌堂:以望立堂,亦稱鄂州堂、鄂城堂。

安平堂:漢朝時沛人鄂千秋,從漢高祖定諸侯有功。在漢高祖大封功臣的時候,一時位次不好決定。鄂千秋說:蕭何是萬世功,應居第一。這意見很稱劉邦心意,因此封鄂千秋為安平侯。

此外,還有進賢堂、懷德堂等。

歷史名人

鄂千秋:(公元?~前190年待考),沛人(今江蘇沛縣)。著名漢朝開國功臣。劉邦立國後嘉獎功臣,鄂千秋不思高官厚祿,首舉蕭何有萬世之功,當封第一。劉邦聽其言後很高興,說道:」進賢受上賞,何功雖高,得鄂益明。」於是封鄂千秋為安平侯。

鄂穆圖:(公元?~1662年待考),滿族,字麟閣,號遇羲,張佳氏;長尼和樂人。著名清朝大學士,滿族鄂氏鼻祖之一。鄂穆圖是後金崇德初年的秀才,後中舉人。他為皇太極講譯書史。清順治初年,授秘書院侍讀,奉命編纂清太祖、清太宗兩朝實錄。又譯著有滿文《通鑒》、《詩經》、《尚書》等。鄂穆圖通兵法韜略,奉命隨多鐸等進攻關中、江南、福建、湖廣,出謀畫策頗多。以功授宏文院侍讀學士,遷中和殿大學士禮部侍郎。在清順治末年,他隨清軍進攻雲南,在班師途中病逝。鄂穆圖好為詩,開滿洲文學之先,著有《北海集》傳世。

鄂克遜:(公元1641~1729年),滿族,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著名清朝大臣、將領,滿族鄂氏、傅氏鼻祖之一。其父鄂通武,事清世祖。康熙時期征俄羅斯有戰功,超授騎都尉,授拜他喇布勒哈番。後來鄂克遜襲職,率軍討吳三桂,功勛殊烈,累加世職三等輕車都尉,授江寧將軍。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鄂克遜病逝,終年八十八歲,謚號「武襄」。

鄂爾泰:(公元1677~1745年),滿族,字毅庵,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著名清朝大臣,滿族鄂氏鼻祖之一。

鄂恆:(生卒年待考),滿族,字松亭,伊爾根覺羅氏。著名清朝官吏。清朝時期官至陝西知府,著有《求是山房集》。

鄂棟臣:(1939~),江西廣豐人。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現任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任。

鄂莫嵐: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極地研究專家。

鄂俊泰:遼寧瀋陽人。著名公路工程專家。

鄂基瑞:安徽和縣人。著名現代文學研究專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鄂華男:(1932~),湖北荊門人。著名現代作家。在南開中學念書時就開始發表作品。1953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1956年後以《自由神的眼淚》系列國際題材小說馳名文壇。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正式成為專業作家。現為吉林省文聯副主席,一級作家。是第四屆全國文聯委員,第四、五屆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第五、六、七屆吉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出版了長篇小說《水晶洞》,《在黛色的波濤下》,《翼王傘》中短篇小說集《自由神的眼淚》,《女皇王冠上的鑽石》、《藝術的控訴》,《丹鳳朝陽》,《幽靈島》,《寶石的地圖》,《盜火者的足跡》,《鄂華中短篇小說選》,《走向命運的星辰》,《天空的夢》,散文報告文學集《天池紀想曲》,《黑海的帆》,《鄂華報告文學選》、《魔鬼隊的覆滅》;電影劇本《祭紅》,《綠十了號沉船》;長詩《雁姑峰上的石像》等三十多部著作。

鄂鎖令:(1934~),達翰爾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基礎教育家。1958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數學系。現任齊齊哈爾市三十七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鄂允文:(1934~),滿族,原名鄂元驤;北京人。著名現代影視劇作家。少年失怙輟學,1949年投身中國人民解放軍。領先自學而走上文藝創作道路。軍隊轉業後,歷任文書、書記、文化幹事、文藝編輯、編劇、國家藝術二級編劇,兼任無錫市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及江蘇影視協會常務理事。創作了《蛇俠》、《湖水情》、《夢回江南》、《腐草》等影視劇十七部。其中電影《二泉映月》獲文化部授予1979年度優秀影片獎;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前五名音樂獎;參加阿爾及利亞、埃及、美國、義大利舉辦的中國電影周、回顧展和第五屆開羅國際電影節;領銜編劇的電視連續劇《堂堂男子漢》獲全國首屆「烏金獎」電視劇三等獎;《江海明珠》獲全國廣播連續劇「白玉蘭杯」劇本創作紀念獎。著有《山水畫家倪雲林》、《倪瓚藝術生涯與歷史評價》、《清閟詩文漫志》和《阿炳事考爭鳴比較與訂訛》收入「倪瓚生平與藝術及其影響」國際研討會和「阿炳藝術」國際研討會研究文集。傳略輯入《當代中國少數民族名人錄》、《中國文藝家傳集》。

鄂梅蓮:(1950~),女,達斡爾族;內蒙古莫力達瓦旗人。著名舞蹈藝術家。1968年畢業於內蒙古藝術學校舞蹈科。內蒙古舞協會員,興安盟中級藝術系列評審委員會委員。興安盟歌舞團教研室主任、三級編導。1988年參加了內蒙古文化廳文藝於校聯合舉辦全區舞蹈編導教研班,並創作了舞蹈作品。1989年參加國防科工委平台基地文藝匯演,1990年在興安盟文化處舉辦的首屆全盟烏蘭牧騎舞蹈培訓班,主要擔任講授舞蹈編導課。同年參加內蒙古舞蹈比賽,1991參加國防科工委平台基地文藝匯演,1992年參加北京國防科工委錄像文藝比賽,1994年參加了文化部少數民族文化司、內蒙古文化廳聯合舉辦的內蒙古自治區舞蹈編導培訓班。1994年參加瀋陽鐵路局文藝匯演。近年來創作了數十部舞蹈作品,有群舞《草原情》、《美酒哈達獻親人》、《軍人的風采》、《歡樂的牧場》、《神聖的炮手》等作品。多年來創編大量作品,如《歡慶》、《天使的祝願》、《蒙古人》、《燭光里的媽媽》等二十餘部作品,同時還擔任舞蹈教學工作。

鄂竟平:(1956~),河北樂亭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副部長。197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2月參加工作,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水工專業大學畢業,教授級高工。1973年2月,吉林省梨樹縣白山公社插隊;1975年9月,吉林省水電學校學生;1977年8月,吉林省水利設計院幹部;1979年9月,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水工專業學生。1983年8月,先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電部、水利部辦公廳部長秘書、計劃司幹部、計劃司計劃處副處長、計劃司計劃處處長、計劃司副司長。1993年6月,先後任海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主任、黨組書記。1997年5月,任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2001年5月,任水利部黨組成員、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2003年8月起,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副部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吉林家譜 的精彩文章:

日本投降後東亞傀儡領導人的最終命運
歷史上的9月10日
姓氏文化:邰姓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你知道他是誰嗎?
和珅兒子為什麼不姓和

TAG:吉林家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