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品課堂——簡析《大盂鼎》 王友誼

三品課堂——簡析《大盂鼎》 王友誼

三品課堂

——簡析《大盂鼎》銘文(第八講上)

主講:王友誼整理:艾琳

前文中講過,西周早期的書法尚處於商、周兩朝的過渡階段,金文的風格正在慢慢交匯、融合,商代遺風中那些富有裝飾美和規範化的元素被保留、借鑒。西周早期金文從整體上說,字形大小變化多樣,筆畫線條間架轉折之間柔順圓轉,與方折圭角並用,細線與小塊面參差使用,筆畫首尾尖起尖收,取勢也多變化,氣度大方而粗獷,雍容而古拙,這種風格的形成,或許可以視作在西周早期文化傳統劇烈變動下,人類內心衝突與動蕩的精神狀態的曲折反映。

經過西周初期的一系列文化整治與武力征伐,尤其是貴族子弟通過西周王室控制的官學,被官方文化熏陶,而後又成為現實生活的控制者。西周王室的權威受到空前的尊崇,整個社會思潮漸漸歸納於王室所倡導的範圍之內,西周文化的形態也逐漸顯露出與眾不同的典型性來,並陶冶化育出表現其個性與追求秩序的審美。具體表現在:筆畫首尾出鋒,線條剛柔並濟,用筆方圓兼施,字形漸趨一致,舒朗自然,落落大方,端正謹嚴、雍容大度、遒勁健達,其中尤以《大盂鼎》銘文最為典型,充分體現了西周早期的國勢和向上的精神。

之所以選擇《大盂鼎》銘文作為範本學習,一方面是因為它沿用了商代銘文的字法,另一方面它的章法有別於商代和同時期的金文,也為西周中後期的銘文開拓了新的章法範式。作為《大盂鼎》銘文同一時期的金文作品,其他的一些銘文又是怎樣的?它們的章法結構又是如何處理的?本期分析與《大盂鼎》銘文處於同時期的其他金文作品,在比較之下也許更能清晰地認識西周早期的《大盂鼎》銘文的特殊之處。

我們選取了同一時期的《沈子它簋》銘文、《令鼎》銘文,來與《大盂鼎》銘文進行比較,先來看看《沈子它簋》銘文。

《沈子它簋》銘文

《沈子它簋》銘文據傳1931年出土於洛陽,銘文內容共計130字。銘文與沈氏宗族相關,是沈子宗向大宗的祝辭,因殘損嚴重,現已不易通讀。

沈國地處西周王室與江淮諸夷之間,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曾起到藩屏西周王室的重要作用。此銘文書法與西周同時期金文的古拙、謹嚴不同,更顯圓熟空靈,字形大小變化明顯。在結體上也有別於商代乃至同一時期金文的圓熟,筆畫的長短、粗細、疏密任其自然,使得通篇交互、重疊、錯落,散淡自然。此銘文與《大盂鼎》銘文有明顯的筆法、章法差別。通篇字與字之間排列順其自然,穿插交錯、跌宕起伏,加之大小變化豐富,較《大盂鼎》銘文而言,絲毫未見修飾之感。在筆法上也是靈動自然,毫無做作與修飾,任其自由書寫,行氣隨形而定勢。因此我們可以說,《沈子它簋》銘文更趨向於藝術的本真,追求自然,追求空靈,是這一時期比較有特點的一篇銘文。

通過對銘文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不同地區青銅器銘文的特點截然不同,也正說明了書范者在書范時會將個人與地域性審美結合,加之鑄造工藝和器形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域下的不同金文風格。

《沈子它簋》銘文的章法是有行無列,臨的第一個字是「它」,「它」和「也」這兩個字在金文裡面使用一個字,所以這個字有讀tā的,也有讀yě的,但是讀tā的時候更多。第二個字是「曰」,第三個字是「拜」,「拜」在金文中有許多寫法。

第四、五個字是「稽首」,「稽」先寫右邊。

第六個字是「敢」,「敢」字明顯上下脫節,和《大盂鼎》銘文中的「敢」字有相當大的差距,它的上下兩部分拉開了,造成中間的空間很大,但這兩部分實際上是組成一個字,還捎帶著有點闊筆,把它補齊。

第七個字在銘文字形結構的翻譯上,是一個「日」加一個「手」,這個字的讀音還有待考證。第八個字是「邵」,「邵」字本來左上部分應該開口向左,但這裡反過來了。

第九個字是「告」。第十個字在原帖中已經看不清了,我分析它是「吾」。

第十一個字是「考」。

第十二個字「令」和《大盂鼎》銘文裡面的「令」有區別。《大盂鼎》銘文裡面的「令」字下部橫畫超過上方「人」部,折過來的這一筆很圓融,而《沈子它簋》銘文中「令」字對應的這筆處理得很簡單,而且拉直了最後一筆豎畫。

第十三個字是「乃」。第十四個字很俏皮,右邊像畫一個小鳥,這個字是「鴅」。

本期對比著《大盂鼎》銘文,簡要分析了《沈子它簋》銘文的字法、結構以及章法。下一期將繼續分析與《大盂鼎》銘文同一時期的另一篇極具特點的銘文——《令鼎》。

關注三品課堂,我們下期再見!

節臨《沈子它簋》銘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杜文錦作品點評 特約評改人:游義雲
袁展泉作品點評 特約評改人:楊劍
釋擔當《草書詩冊》 李金豹
印映三江源·西寧印社社員作品展
沈周行書《高啟五言詩軸》 李金豹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