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特別推薦 著名畫家葉建新

特別推薦 著名畫家葉建新

葉建新

1958年6月26日生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傳媒大學美術傳播研究所?所長

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

景德鎮陶瓷大學?研究生導師

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中華陶瓷大師聯盟?常務副主席

中國建築環境設計產業聯盟?副理事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北京市十傑藝術家

北京市旅遊文化使者

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設計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藝術研究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

建國60周年120米中國畫長卷《中華和諧盛世圖》藝術總監

建黨90周年90米中國畫長卷《光輝歷程》藝術總監

中國傳媒大學校慶60周年中國畫長卷《校園四季圖》藝術總監

水墨——墨不守成規

葉建新教授從事山水畫創作30餘年,他的畫大氣磅礴、洒脫自然、恣肆淋漓、雲覆山翻,充盈著蓬郁的生機。五代時期荊浩發明了皴擦法,直至現在山水畫均是勾勒皴擦這套程序。但藝術重複是沒有價值的,不同才是藝術。葉教授的畫看上去是傳統山水畫的常規題材,實則在當下山水畫摹古風、復古風盛行的情況下,他能夠拉開距離,不與人同,畫出自己的心得和面貌。

河南雲台山、山東泰安徂徠山、浙江龍泉鳳羽山莊……葉建新教授邊走邊畫。他的水墨畫,會讓人眼前一亮,亮在他的沒骨山水。在中國人物畫里,宋代梁楷就是大寫意沒骨人物畫的代表,大筆揮灑,筆筆見功夫。看到葉教授的山水,就讓我們想到了梁楷的潑墨沒骨人物畫。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樹在生長,水在流動,而山似乎也在沉睡或蘇醒。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葉教授的作品氣勢上不僅有北方寫意山水的渾厚之感,同時在造型語言上又擁有南方的細膩秀美,詮釋著淡薄、飄逸、虛無、清雅、恬靜、縹緲、簡遠、空靈……

葉建新先生作品

葉建新先生作品

葉建新先生作品

葉建新先生作品

葉建新先生作品

葉建新先生作品

釉里紅山水——藏而不露一抹紅

葉建新教授對釉里紅的嚮往,緣於其複雜多變的工藝特徵導致的無窮的變化和不可預知的藝術效果。如何能夠更好的控制畫面,展示「筆墨」 精神?這個問題的出現,讓葉教授重新去思考和研究那些巧妙的釉里紅瓷繪技術與裝飾手法,以及施釉的厚薄、窯溫三者之間的關係,並在畫面整體的構圖上做了減法。葉教授認為,釉里紅從創作到燒制不僅需保留其無窮的變化,更應該掌握其規律,使釉里紅創作和燒製成為可控的藝術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成就一件件富有藝術家思想和靈魂的作品。

在最初創作的時候,葉教授按照熟練的釉下技法去表現,最終的效果並不理想,畫面中出現悶氣、笨拙的紅色塊,畫面偏灰的畫面效果。溫度和料的厚薄不均都將導致釉里紅成色發白、「燒飛」的現象。葉教授開始閉門研究歷代釉里紅燒制技法和料性特徵、向經驗豐富的燒窯師傅請教、仔細觀摩燒制釉里紅的過程後,葉教授慢慢可以很好的控制料的發色和流淌性,一些色塊中還出現了濃淡的層次感。

葉建新先生作品

釉里紅凈瓶

葉建新先生作品

釉里紅天球瓶

仿絹瓷板——大美呈山水,傳承嬗變敘舊年

葉建新教授的仿絹瓷板,材料來源於景德鎮周邊泥土,經過師傅的手工配比,講究顏色深淺、顆粒粗細,既不奢華,也不焦躁,燒成沉穩的啞光底色後,再進行釉上繪畫。由於顆粒不是機器配比,每一批作品都各有千秋。整個瓷板呈現出像絹帛一樣的表現方式。瓷板邊的留白恰到好處,襯出仿絹色釉的古樸質感。

以瓷當紙,揮毫寫意。其構圖、線條、色彩、意境,均吸收了傳統國畫的畫風,又烙上現代山水畫的印記。在每一道工序中控制顏色和圖案效果,每一幅作品都要經過漫長的製作周期。

與絹上繪畫不一樣的是,瓷板上作畫不僅可以皴擦點染勾,還能保存釉料的流動感、可變化性,實現絹帛上達不到的效果。絹上加工,除了畫筆,手、橡皮都能成為工具,技法的無窮變化,使其擁有超越普通瓷板的「不擇手段」的創作方式。絹畫是中國古老東方美的體現。仿絹瓷板中,有的畫面,有意露出「絹」的底色。絹帛的脈絡紋理與瓷的厚重韻味並存。從中透出整個東方繪畫傳承嬗變的魅力。

葉建新先生作品

仿絹水墨瓷板

葉建新先生作品

仿絹水墨瓷板

葉建新先生作品

仿絹水墨瓷板

葉建新先生作品

仿絹水墨瓷板

葉建新先生作品

仿絹水墨瓷板

高溫顏色釉瓷板畫——釉蘊酌色顯朴雅

高溫顏色釉色彩明亮渾樸,它和瓷胎一次燒成,畫面既鮮艷奪目又協調。由於窯變的不可控性,高溫顏色釉的發色需要經過試驗,為了熟悉釉料的配製、燒成溫度與氣氛、性能特徵等,葉建新教授親自動手配釉、施釉乃至選擇窯位燒成。「窯變」在「泥與火」的演煉中彰顯其光彩與華貴,用雅緻的情愫給予它生命。

充分了解各種釉的發色效果之後,葉教授能夠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好地塑造形象。墨綠色與白色山水交融,紅與藍的層林盡染,黃褐色的古韻味滲透,洒脫不拘小節的山水與恰到好處的暈染點綴,形成普通繪畫筆觸無法達到的效果,賦予作品斑斕的色彩魅力。葉教授通過對高溫顏色釉疊加運用,通過對「瓷上文人畫」重意境、重神韻、講品味、顯文採的藝術觀的繼承,其作品在形神、動靜、含蓄、大小、巧拙、虛實、心境、和諧、妙悟方面富於變化,成瓷後凹凸不平的立體觸感增強筆墨精神的表現力。

葉建新先生作品

顏色釉繪畫

葉建新先生作品

顏色釉繪畫

水墨青花——色白花青的筆墨精神

中國畫與陶瓷的關係淵源已久,梁同書《古銅瓷器考》中提及:「古瓷畫彩,成窯為最。畫手高,畫料精,其點染生動,有出於丹青家之上者。」葉建新教授將水墨與青花藝術跨界融合,載體從宣紙轉換到陶瓷上,「道」「器」「技」三者的關係在這一跨界行為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道器並用、道器並進、道技兼修。既追求形而上的高尚精神,也注意純形式的追求。

青花料性和泥坯的屬性決定了陶瓷載體的創作很難像中國畫那樣表達墨的乾濕,而乾濕是表達意境的必要手段,從中國畫的筆墨到陶瓷裝飾的「筆墨」。葉教授用「淡墨」入畫,通過筆法停歇的時間、行筆速度以及水份多少來對料性掌握和控制,加之獨特研製的青花料,方可層次盡顯。在圓器上進行創作,構圖必須充分考慮器型360度的觀賞性。從散點透視構圖方法上來看,沒有起點和終點,陶瓷圓器上更考驗經營位置的功夫。欣賞葉教授瓶之類的陶瓷繪畫,隨著人圍繞作品走動,每個角度的畫面既獨立又保持著與相鄰畫面的聯繫,迎接一個又一個的視覺驚喜。

葉建新先生作品

新·水墨青花

葉建新先生作品

新·水墨青花

葉建新先生作品

新·水墨青花

葉建新先生作品

新·水墨青花

葉建新先生作品

新·水墨青花

水墨琉璃——水墨遇琉璃,留白不是白,畫黑不是黑

水墨遇琉璃,如何言語?

水墨琉璃是一種古意新來的藝術形式,也是一種新的語體。它將抽象水墨恣意發揮到簡練大氣的琉璃器皿上,承載著中國傳統精神的水墨畫與鐫刻著民族歷史文化的琉璃在此刻融合,古老的琉璃被賦予風骨傲然的靈魂。

葉建新教授創作的「大寫意抽象水墨琉璃」,以清新淡雅的文人山水畫形式出現,打破了我們對傳統琉璃「粗枝大葉」風格的認知——獨創的水墨樣式著重描寫物象的意態神韻,追求超然世外的意境;琉璃器皿流線型的表達,與空靈的水墨遙相呼應。濃可如黑漆,淡可似輕煙,由濃到淡不同墨色交錯疊加,中間層次變化萬千。 這是對生命真實之美的感知、對大自然運行變化法則的理解。

葉教授的水墨琉璃作品,講含蓄之美,究弦外之音。多是以點代面的表現技法,粗細、輕重不同的墨點,組成層巒疊起、雲霧繚繞的景象。黃賓虹道:「點可千變萬化,如播種子,生長成果。作畫也如此,故落點宜慎重。」有的以線為主要表現手法,那些長的、短的、粗的、細的、連續的、斷續的……不同的線在琉璃作品中相互制約中顯示魄力。點線融合,以「氣」貫通,有濃有淡,自然過度。

「珍珠瑪瑙翠,琥珀琉璃光。」在陽光的折射下,水墨琉璃晶瑩剔透,煥發出如夢如幻的斑斕。

葉建新先生作品

水墨琉璃

葉建新先生作品

水墨琉璃

註:本文所有作品圖片版權歸本公眾號【水墨丹青·書畫聯盟】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站姿調整——站的好,體態才會好
畫冊形式感系列之如何塑造單元形
《電話情思》,鴻雁傳情,我是真的想你了
走在時尚尖端的尚 Hair 設計師
《道德經》解讀(六)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