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張居正與明代中後期政局》有感(中)

讀《張居正與明代中後期政局》有感(中)

GIF/1K

本文大概

3000

讀完共需

5

分鐘

讀《張居正與明代中後期政局》有感(中)

——飛龍在天

關於張居正的青年時代我們在讀《張居正與明代中後期政局》有感(上)已有介紹,接下來分析他如何走上首輔之路。

你方唱罷我登場

嘉靖三十八年(1559)秋天,蟄居近六年時間的張居正終於出山了。

為什麼他會選擇這個時機?因為當時的政局已然出現轉機。嚴嵩雖仍在位,但頹敗之勢已現。徐階,張居正的老師,在名分上屈為次輔,影響力卻已漸凌駕於嚴嵩之上,張居正也正是帶著某種企望而進京。

嘉靖四十一年(1562)春夏之間,徐階利用藍道行詐為乩語等一系列攻擊,大大動搖了嚴嵩的地位,嘉靖皇帝「心動,欲逐嵩。」五月,御史鄒應龍上疏彈劾嚴世蕃的諸多罪惡,但其真正矛頭當然是指向嚴嵩。嘉靖下詔罷了嚴嵩的官,命其馳驛回籍;徐階繼為首輔。

斬盡殺絕是政治鬥爭一貫的原則,徐階準備再送嚴嵩一程,羅織了一個通倭謀反的罪名送給嚴世蕃,終將其送上斷頭台;嚴嵩本人及諸孫皆黜為民,交有司押管當差,並抄沒家產。嚴嵩的家產抄得黃金三萬餘兩,白銀二百餘萬兩,其他珍寶服玩又數百萬兩。嚴嵩最終寄食墓舍而死,了此可悲可恨的一生。

這讓我想《紅樓夢》裡面的一首詞: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甚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卧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入主內閣

嘉靖三十九年(1560),張居正由翰林院編修調升為右春坊右中允,領國子監司業事。右春坊右中允是襄管太子奏請、草擬啟箋和講讀之事。張居正自此與裕王朱載垕(皇位第一繼承人,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被確立為太子名分,其後繼位為隆慶皇帝)搭上線,成為日後登上政治舞台不可或缺的一步。

從嘉靖三十八年秋天至嘉靖四十五年末,這期間張居正雖官職不過五品,但「中外目屬居正,謂必大用矣。」這個階段與徐階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徐階非常欣賞他的智深勇沉,奧略不輕泄亦不易為人所測度,所以常與沉機密謀(嘉靖遺詔由徐階背著其他內閣成員與張居正草擬)。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明世宗朱厚熜終於咽下最後一口氣,如同一切凡夫俗子,走完了生老病死的過程。嘉靖皇帝的駕崩,預示著舊時代的結束,同時也孕育著新時代的來臨,張居正終於走向舞台中央。

隆慶元年,張居正以五品銜翰林院侍講學士,經禮部、吏部侍郎而超擢為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成為內閣一員。雖然從資歷來說,張居正最後入,但他「獨引相體,倨見九卿,無所延納。間出一語輒中肯,人以是嚴憚之,重於他相。」

隆慶皇帝在位六年,內閣前後加起來共九人:徐階、李春芳、高拱、郭朴(此四人來自嘉靖時期)、陳以勤、張居正、殷士儋、趙貞吉、高儀(隆慶六年四月入閣,一個多月後,隆慶帝駕崩,高拱被逐,高儀嘆息而死。)

接下來我將他們性格、入閣出閣時間及政見傾向做一個簡單羅列:

徐階

嘉靖二年(1523)探花及第,此人老於宦海,特別能隱忍,有「名相」之譽,又有「甘草閣老」之譏。嘉靖三十年(1551)入閣,嘉靖四十一年(1562)繼嚴嵩為首輔,隆慶二年(1568)七月請辭出閣。政見傾向保守。

李春芳

嘉靖二十六年(1547)狀元,此人無稜角,無鋒芒,不輕易樹敵。於嘉靖四十四年(1565)入閣,他唯徐階亦步亦趨。隆慶二年(1568)年七月繼徐階為首輔,隆慶五年(1571)出閣。政見傾向保守。

高拱

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此人比較率直,敢於直面矛盾,雖近魯莽,但其用心著重於國事。嘉靖四十五年(1566)入閣,隆慶元年(1567)出閣;隆慶三年(1569)再次入閣,隆慶六年六月被逐出閣。政見傾向於改革。

郭朴

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此人「長者」,因與高拱未與嘉靖遺詔,對徐階有成見,與高拱共進退。嘉靖四十五年(1566)入閣,隆慶元年(1567)出閣。政見傾向不明。

陳以勤

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此人最為淡泊,深自晦匿,不爭不鬥。隆慶元年(1567)入閣,隆慶三年(1569)出閣。政見傾向保守。

張居正

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敢於任事,豪傑自許,沉深有城府,莫能測。隆慶元年(1567)入閣,隆慶六年六月,為首輔,直至萬曆十年(1582)去世。政見傾向改革。

趙貞吉

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此人具有才略膽識,有伉直聲,但剛愎自負,意氣用事,不能容人亦難以容於人。隆慶三年(1569)八月入閣,四年(1570)十一月出閣。政見傾向改革。(因與高拱引發黨爭而被逐,時論惜焉。)

殷士儋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此人對高拱有成見,差點與之拳腳相向。隆慶四年(1570)入閣,隆慶五年(1571)十一月出閣。政見傾向不明(口號:高拱總是針對我)。

高儀

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隆慶六年四月入閣,六月去世。政見傾向不明。

從整體來看,九人中並無奸佞之人,但內閣絕非「一團和氣」,相反而是火藥味十足。期間共發生三次重大內訌:

其一,隆慶元年(1567)爆發的徐階與高拱、郭朴之爭,以高拱、郭朴離去告終;

其二,隆慶四年(1570)爆發的高拱與趙貞吉之爭,以趙貞吉離去告終;

其三,隆慶六年,隆慶皇帝駕崩後,隨即爆發的由司禮監宦官馮保與張居正的聯手,並倚李太后(萬曆皇帝生母)為後台的倒高拱之爭,以高拱被逐告終。

三次內訌構成了隆慶朝一道獨特的景觀,後世有人將其評為「混斗」,但韋慶遠先生認為更多的是政見之爭。面對內閣的內訌,張居正是什麼態度呢?他既不同於陳以勤的淡泊,視名利為無物,但也絕不是趙貞吉那般剛烈,直接捲入你死我活的黨爭。當徐階與高拱相爭的時候,雖然他政見傾向於高拱,但也不至於與徐階發生破裂以致直接對立。

隨後趙貞吉與高拱發生黨爭,張居正暗助高拱,最後以趙的被罷而結束。李春芳亦不被容於內閣,請辭。高拱繼為首輔。

從徐階與高拱、高拱與趙貞吉之間的內訌來看,張居正不愧「沉深有城府」,始終屹立不倒,不但毫髮不傷,還從無甚資歷的「末相」晉為次輔。他面對內訌,並非坐山觀虎鬥,從某種層面來看,他一直都是積極的參與者,只是一直極小心地避免參與正面交鋒。

比如趙貞吉入閣後,此人自恃資格老,導致內閣成員的一致反感。雖然如此,史書中亦無張居正與之直接衝突的記載,而是「召用高拱,領吏部,以扼趙貞吉,奪李春芳政。」果然,趙貞吉與高拱交相攻擊。

隨著趙貞吉、李春芳的離去,內閣並沒有變得平靜。掌權者只願唯我獨尊,唯權力獨攬,不希望有人與自己並駕齊驅。高拱與張居正雖始於親密,可一旦並駕齊驅,矛盾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自隆慶五年中後期開始,兩人關係惡化,以至相互傾軋,大有不共立於朝的情勢。

在隆慶皇帝心目中,高拱是不可替代的首輔,張居正作為次輔,絕不能望其項背。假如隆慶皇帝不是英年早逝,張居正是絕不能斗過高拱的,但命運偏偏選擇了張居正。

隆慶六年(1572)五月二十五日,隆慶皇帝急召內閣輔臣高拱、張居正、高儀到乾清宮受顧命,隆慶皇帝握住高拱的手,對皇后說:「天下就託付給先生了。」次日,隆慶皇帝駕崩。此時高拱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託孤大臣。

但數日之後,情勢急變。高拱不欲宦官專權,請將司禮權還給內閣。藉此事端,張居正聯合馮保,向兩宮陳皇后與李貴妃(萬曆生母)構陷高拱擅權。兩宮抱著對皇權的過度敏感心理,視高拱為皇權之威脅。

六月庚午,萬曆皇帝下詔罪責高拱而逐之,改由張居正主持內閣政務,從此開啟長達十年的「江陵柄政」。

感悟:飛龍在天

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我不認為張居正必然會成為首輔,這是個人努力與時勢選擇的雙重結果,他恰逢風雲際會,在適當的時機一飛衝天,走向歷史舞台前沿,不過等待他的又將是什麼呢?

—未完待續—

敬請關注下期《讀《張居正與明代中後期政局》有感(下)——亢龍有悔

Hello,夥伴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鳴原堂觀史 的精彩文章:

TAG:鳴原堂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