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漢武帝時為何東移了300里?

春秋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漢武帝時為何東移了300里?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置函谷關,位置在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是秦國東面的門戶,在這裡發生了很多征戰和故事。春秋時,函谷關尹喜迎接從周天子都城洛陽辭職西遊的老子,老子在這裡寫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經》。

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

劉邦建立西漢時定都洛陽,後來聽從張良建議移都長安,就是看中了函谷關的險要。

漢武帝時,楊仆為樓船將軍先後平定了南越國,東越國,戰功赫赫。然而漢武帝把關中的土地分給了當朝有功之臣,唯獨沒有楊仆的份。漢武帝對他說,關內的土地分完了,你就做一個關外侯吧。

楊仆不願意做關外侯,他上書漢武帝,要求將函谷關東移至他的老家新安縣。為擴大關中地盤,加強對關東的控制,漢武帝同意了他的請求。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樓船將軍楊仆帶領他的部下及門人,將函谷關東移至三百里外的新安縣境內。

東漢大學問家應劭《通史》中,講述了楊仆「恥為關外民」的故事。班固的《漢書》中記載「徙函谷關於新安,以故關為弘農縣」。

其實函谷關東徙的根本原因,並非楊仆的「恥為關外民」心理,也非漢武帝的好大喜功,而是漢武帝出於中央集權的需要,做出的一項戰略性部署。

函谷關的東徙,首先源於軍事上的考量。

函谷關之所以被稱為長安鎖鑰,就是因為它牢牢卡住了崤函古道。秦漢之前,戰車是軍隊最為重要的作戰工具。由於崤函古道曲折狹窄,戰車必須經過函谷古道通行。

漢武帝時期,隨著對匈奴戰爭的展開,騎兵和步兵成為軍隊中的主要兵種。戰車必須經崤函古道西進長安,而對騎兵和步兵來說,完全可以從其他更加狹窄的川道,甚至函谷關周圍的山嶺中通過,函谷關已經基本喪失了以關拒敵的屏障。

因此,漢武帝選擇了將其前置300多里,搬遷到新安,重新建造關隘。

設置弘農郡增強京畿實力

漢武帝東移函谷關,是擴大關中中央直轄郡縣,需要。函谷關東徙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在秦漢兩座函谷關之間設立弘農郡。弘農郡轄11個縣,治所在秦函谷關一帶。

除了上述秦靈寶函谷關,漢新安函谷關,三國時期,曹操曾修了一座函谷關,稱為魏函谷關,位置也在靈寶境內。

漢代以後,唐代安史之亂、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直至抗日戰爭,函谷關一直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現在的新安函谷關是絲綢之路世界遺址的一部分,古時候從洛陽到長安的官道就從關門穿過,現在還留有官道遺迹。

關門兩側的兩個高台分別稱為望氣台和雞鳴台,站在關門中,進一步就是關內,出一步就是關外。

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天地史話,(微信:heluoguangyi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地史話 的精彩文章:

中原爭雄,騎兵爭鋒的古代,這幾場水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三國時代,曹操兵多將廣,劉備卧虎藏龍,孫權坐享其成你選哪個?
一代戰神去世,劉邦聞之則喜,劉備聞之則憂,歷史真有些巧合
此關項羽無可奈何,18路諸侯也不佔上風,李世民在此一戰定天下
劉邦剪除異姓王,女婿都不放過,為什麼保留了這個異姓王?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