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霽霞尊雅:清代宮廷紅釉瓷器

霽霞尊雅:清代宮廷紅釉瓷器

紅釉瓷器屬於顏色釉範疇,是在基礎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著色劑,經不同的溫度和相應的燒成條件燒制而成的紅色陶瓷品種。從紅釉的呈色成分上看,可以分成三種,即銅紅釉、鐵紅釉和金紅釉。鐵紅釉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經低溫燒成的紅釉,如礬紅釉、珊瑚紅釉等;金紅釉則是以金為著色劑,經低溫燒成的紅釉,如胭脂紅、胭脂水釉等;銅紅釉是以銅的氧化物為著色劑,高溫焙燒,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由於銅元素在高溫下極易揮發,窯室內的溫度與氧化還原時的氣氛在不斷變化,以及銅元素在釉中含量的不確定性,使得燒制非常不易,因此銅紅釉瓷器被譽為「千窯一寶」。

從燒成溫度來說,紅釉又分為高溫和低溫兩種,高溫紅釉是在1250℃以上的溫度中燒成的,如祭紅釉、郎窯紅、豇豆紅等;低溫紅釉則是在1000℃以下的溫度中燒成,如礬紅釉、胭脂水等。

紅釉瓷器自元代開始便成為宮廷內祭祀、陳設的主要瓷種,明清兩代進一步發展,成為官廷瓷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紅釉燒造溯源

唐代早中期,長沙窯獨創性地燒造出罕見的褐紅釉,成為迄今最早的紅釉。此褐紅袖是在胎上繪以氧化銅、氧化鐵做呈色劑,氧化鐵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紅色。宋代亦有銅紅釉的燒造,《清波雜誌》中載.「饒州景德鎮,陶器所自出,於大觀(1107—1110年)年間有窯變,色紅如硃砂……」另外,宋代鈞窯使紅釉的燒造達到一個新的境界。鈞紅屬於早期階段的紅釉,真正渾然一色的銅紅釉瓷器出現在元代。作為「權貴之色」的紅色,是宮廷中的貴色。元代紅釉器呈現出一種偏暗的硃紅色,傳世數量不多,器型主要為盤、碗、高足碗等。

圖1 明洪武 釉里紅四季花卉紋石榴尊(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紅色作為朱家王朝的吉祥色,更為統治者所重視。從洪武至宣德,高溫紅釉瓷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洪武釉里紅器一枝獨秀(圖1),永樂鮮紅釉堪稱絕代佳作,宣德的寶石紅如寶石般名貴,祭紅盡顯古拙之美。自宣德後,由於燒造技術逐漸失傳,高溫銅紅釉終明一代再沒有恢復燒造。

作為皇室祭祀的主要品種,明嘉靖時期開始用礬紅代替銅紅釉。以鐵為著色劑的礬紅為釉上低溫紅彩,雖釉面易剝落,光澤明亮的程度與滋潤柔和的感覺均不如銅紅的效果,但成色較為穩定,成品率高,因此在景德鎮得以大量生產。而嘉靖礬紅彩中又出現了一個著名品種——棗皮紅,其紅中發黑,如干棗之色,釉面刷痕明顯。抹紅,亦創燒於明代,因其上釉的方式是用刷子將釉料塗抹在器物的表面而得名,釉層相對較薄,釉不均勻,釉面可見刷絲痕。

清代是我國陶瓷製作的黃金時代,此時的顏色釉品類繁多,應有盡有。本文桉著色劑的不同,結合瀋陽故宮博物院藏品,對清代宮廷不同時期紅釉的品種及其特點加以細說。

銅紅釉

銅紅釉是紅品種中最為重要的一類。清康熙年間,失傳200餘年的高溫銅紅釉得以恢復,且名品迭出,郎窯紅、豇豆紅、祭紅等不勝枚舉。康熙時期,郎廷極於康熙四十四年至石十一年(1705~1712年)主持窯務,此階段的景德鎮官窯被稱為「郎窯」,此時的銅紅釉仿古創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郎窯紅

郎窯紅因郎廷極而得名,其釉質肥厚.器足露胎處泛有火石紅色,胎質潔白堅硬,釉色濃艷,色澤奔放,其似初凝牛血一般鮮紅濃艷的釉色,可與飲謄中外的明代言德寶石紅並肩,因而有「比視成宣欲亂真」之說。郎窯紅雖以仿宣德寶石紅釉為名,但又與其不同,形成了康熙紅釉的的獨特之處。

圖2 清康熙 郎窯紅釉觀音尊(故宮博物院藏)

郎窯紅在色澤上繼承了宣德寶石紅的艷麗與深沉,在強還原氣氛中經1300~1320℃高溫燒成,色澤深艷。郎窯紅有兩種型,一種是單層釉,一種為雙層釉。單層釉器施釉較薄,釉面光亮,有開片紋,釉色有濃艷和淺淡之分。另外,由於施釉較薄,琢器器口邊沿處的釉面在高溫熔融下往往垂流,使器口顯露眙骨,釉面接近露胎處一般呈現白色或米黃色,器物上部為淺紅色或淡青色,釉色不及下半部勻凈(圖2),雙層釉的器物釉汁凝厚,釉曲勻凈,無垂流現象,多開有較深的片紋。釉色深淺濃淡不一,深色紅艷,濃者泛黑,間有黑色小星點與漬久形成的醬色污垢斑點和紋路;淺粉色如桃花;暗淡混濁色的釉表常有似霧氣般的朦朧現象(圖3)。

圖3 郎窯紅上霧氣般的朦朧現象(故宮博物院藏)

郎窯紅釉面的玻璃質感很強,琢器里釉為白色,或米黃色,或微泛青色,有開片紋。大多器身垂釉呈黑褐色,並且多不過底足旋削線,俗稱「郎不流」,有「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郎窯紅器的口部和足部也有與明代宣德紅釉相似的那種「燈草邊」,不過宣德時為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時則是人為塗施的一層厚而含有粉質的白釉或漿白釉。同時,器物里口釉及足底釉常與器身紅釉不相一致,有的為開細小片紋的白釉,有的為淡蘋果青色,還有的為微黃的米湯色。在器足的處理上,圈足的足際平面呈滾圓式、平切稜角略圓式、平切式與里收外斜削的二層台式,郎窯紅釉器物一般無款識(圖4)。

圖4-1 清康熙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底部(故宮博物院藏)

圖4-2清康熙 郎窯紅釉觀音尊 底部(故宮博物院藏)

圖4-3 清康熙 郎窯紅釉琵琶尊底部(故宮博物院藏)

清宮郎窯紅瓷器的造型既有大件器物,也有小件器物。常見的有觀音尊、荸薺扁瓶、油槌瓶、貫耳瓶、膽瓶、花觚、高足碗、水盂、盤、爐、洗、盒等,小件器物多為文具,其中觀音尊、油槌瓶、笠式碗等均為康熙時極為流行的造型。

圖五 清康熙 郎窯紅釉直口盤(圖片來源:花市暫得樓)

清人許謹齋在《戲呈紫衡(郎廷極之字)中丞》一詩中有「......比視宣成欲亂真,乾坤萬象歸陶甄。雨過天青紅琢玉,貢之廊廟光鴻鈞」。其中,「紅琢玉」指的是郎窯紅,「貢之廊廟」意為此器供內廷專用,可見郎窯紅釉的名貴。此盤(圖5)胎休厚,胎質潔白堅硬,郎窯紅釉鮮麗、典雅。

2.豇豆紅

高溫銅紅釉中,豇豆紅釉與郎窯紅釉齊名。由於釉色帶粉質感,,猶如北方紅豇豆之呈色而得名。一般認為豇豆紅釉創燒於康熙時期,直至20世紀末在景德鎮御窯廠遺址中出土了宣德時的豇豆紅釉的器物標本,說明康熙紅釉品種與明代宣德時期淵源極深,也是一種仿宣德的品種。豇豆紅因其色調淡雅宜人,釉質瑩潤無比,造型輕靈秀美而聞名於世,有「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之美謄。

明 宣德窯霽紅小碗 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 藏

由於豇豆紅釉在施釉過程中處理巧妙,在燒制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因而呈色變化多樣。其中,釉色明快鮮明,潔凈無瑕者,名為「大紅袍」或「正紅」;釉色柔和悅目,器身或口沿邊有綠斑苔點,如美人微醉者,今稱「美人醉」;色調粉紅,如孩兒粉頰者,被稱為「娃娃面」;釉如桃花初綻者,名為「桃花片」。

豇豆紅釉採用吹紅的方法上釉,工匠需在生坯上先施一道白釉,再將釉料用蒙上細紗的竹管吹在上面,最後施一層白釉,隨之再將釉料吹在上面,最後施一層白釉,在還原氣氛中經1250~1280℃的高溫燒成。由於吹釉的層次不同及燒成溫度的影響,釉面常會呈現出水漬般的特殊現象和綠色斑點,猶如紅霞滿布之中點綴了星星點點的綠色寶石,妙趣橫生。

圖6 豇豆紅(玫茵堂藏)

豇豆紅釉燒成難度大,製作時間長,所以傳世品一般為宮廷御用之物,流散民間的極其稀少。從器型上講,豇豆紅一般都是小件器,以文房用具以及案頭陳設為主,主要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蘋果尊、柳葉瓶、玉壺春瓶(圖6)、洗、印盒等,大件器很少。一般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官窯款。雍正時期曾燒制過,但釉色灰暗,雍正以後已不再燒造。

圖7康熙窯豇豆紅太白尊 戴維德基金會藏

太白尊又名「漁父尊」「雞罩尊」,因口小腹廣形似漁翁捕魚用的罾而得名(圖7)。螭是「龍生九子」之一,好文,因此與文相關的器物上多飾此物。此件太白尊為康熙時燒造的典型器,圈足較淺,窄小整齊,外底白釉,且微微泛出青色,底釉上常見細小的疵點。(圖7)後仿的豇豆紅釉太白尊,口、頸、肩與器身的比例不協調,器口往往大而高,肩部線條的弧度過硬,圈足較高,器身所刻螭紋略大,生硬鬆散。

3.祭紅釉

祭紅釉亦是高溫銅紅釉的一種,其燒制工藝始於鈞紅,至明宣德年間已達到較成熟水平。而到清代,祭紅釉的燒造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清代的祭紅有別於郎窯紅的濃艷透亮,也不同於虹豆紅的淡雅柔潤,是一種失透深沉的紅釉,安定肅穆,胎體堅硬細密,呈色均勻,釉如橘皮。祭紅是在生坯上施釉,在窯內置於還原氣氛中在1260~1300℃一次燒制而成。如郎窯紅與虹豆紅一樣,對窯內溫度、氣氛的要求頗為嚴格,對燒成溫度的敏感性極大,質量很不穩定,通常一次燒制中,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色調,因此祭紅釉瓷器的成品率低,燒成難度極大。《景德鎮陶歌》記述:「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摶燒百不同。」可見其燒制極其不易。清康熙時的傳世品相對較少見,雍正、乾隆兩朝,祭紅釉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產量之大、質量之精令人讚歎。

圖9

康熙時的祭紅釉呈色多泛黑紅,個別的較為淺淡鮮亮,色調均勻。有的釉面亦有細小的橘皮皴紋;有的因釉質較粗而呈垂流狀,足邊往往因垂流積釉而呈黑褐色。常見器型有僧帽壺、梅瓶、缽、盤、碗、小碗、高足碗等,底或署官窯款,或無款。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瀋陽故宮藏清康熙款祭紅小天球瓶(圖9)造型規整,釉面勻凈,是康熙朝祭紅釉的代表。

圖10

圖11

雍正朝雖為時僅13年,但制瓷工藝卻發展到了歷史上的新水平。康熙時期名重一時的郎窯紅和豇豆紅到了雍正朝已趨沒落。傳統的高溫銅紅釉祭紅仍繼續燒造,釉質與色調較前時為潤澤和艷麗。釉面或呈橘皮紋或勻凈,釉色深淺濃淡不等,有深褐、正紅、粉紅、蘋果青等諸色。常見的器物多為高足碗、盤、碗等祭器,亦有少數仿宣德的瓶、罐之類。瀋陽故宮藏清雍正款祭紅釉瓶(圖10、11),釉色純正,色調深沉,為雍正朝祭紅器的代表器物。

圖12 清乾隆 祭紅釉玉壺春瓶

圖13 清乾隆 祭紅釉橄欖尊

圖14 清乾隆款 祭紅釉碗

圖15 清 祭紅缽

圖16 清 祭紅加彩天球瓶

至乾隆朝,祭紅成為乾隆紅釉的大宗,多見盤、碗、高足碗,及高足盤,大多是宮廷祭祀供器,亦偶有玉壺春瓶(圖12)、膽式瓶,天球瓶等陳設器。盤、碗製作規整,器物口沿及底足處都呈一條整齊的白邊即燈草邊,大多有「大清乾降年制」青花六字篆書款。橄欖尊(圖13)為傳統瓷器造型,宋代已有燒制,以登封窯珍珠地劃花品種較為著名;清代康熙、雍正年間產量較大,有粉彩、琺琅彩、單色釉等品種,多為陳設器。清乾隆款祭紅釉碗(圖14)與清祭紅缽(圖15)為瀋陽故宮原藏清宮所用祭器的代表。從清乾隆時起,祭紅,粉色釉上常常加繪粉彩紋飾,此件清祭紅加彩天球瓶(圖16)即是如此。

圖17

圖18

清嘉慶之後,瓷器的製作日漸衰落,祭紅釉亦如此。嘉慶的祭紅釉承襲乾隆朝的遺風,釉面雖肥厚,但有疏鬆感。常見器有天球瓶、雙耳瓶、蓋罐、盤、碗(圖17)等。宣統時,祭紅釉的釉色呈黑紅相間。如清宣統款祭紅貫耳瓶(圖18),其厚重的胎體,粗放的造型,顯示出清晚期官窯器的典型特徵。

鐵紅釉

明嘉靖時期,高溫銅紅釉的燒制技術日趨下降,發色暗淡,此時,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低溫紅釉成了紅釉器的主角,主要包括礬紅和珊瑚紅釉等。礬紅釉始於宋代,為釉上多種彩的前驅。清人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記載:礬紅釉「用青礬煉紅加鉛粉、廣膠合成」,在低溫氧化氣氛中燒成,色澤雖不如銅紅釉鮮亮,但呈色較為穩定,成品率高,因此在景德鎮得以大量生產。礬紅釉器通體缺乏玻璃質感,少光澤,表面有刷痕。明嘉靖之後,明清兩代均燒制礬紅釉器物,特別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礬紅釉的製作隨著陶瓷工藝的不斷進步也有了較大的發展,而且時有創新。

康熙朝紅彩色調鮮亮,彩料紅潤,表面光亮,並閃現出五光十色的光暈,色澤有深淺濃淡之分,施彩有厚薄之別。鑒別康熙的紅彩器,應注意其釉面的堅實光潤以及是否泛有自然舊光澤,其次應綜合器型、胎體及款識等特徵來判定。

圖19

雍正朝的礬紅釉多採用彩繪、點染、吹釉等施釉方式,釉彩薄而勻凈,色調美艷。瀋陽故宮藏清雍正礬紅白蝠紋大盤(圖19),寓有福壽雙全、多福之意,為雍正朝較少見的官窯大器珍品。

圖20

圖21

乾隆時的紅彩應用廣泛,有朱紅、礬紅、珊瑚紅等。色有深淺之分,深者施彩稍厚,光亮不足;淺者施彩極薄,光耀而柔和。常見的器物有飾單色紅彩花卉的甘露瓶(圖20)、龍紋小杯及青花加紅彩九龍大盤等。天雞高足碗式(圖21),始見於明永樂年間,清朝仿其式亦有燒制,並非為實用器皿,而用於宮廷陳設,此碗為清宮原藏之物。

圖22清礬紅花鳥棒槌瓶

嘉慶朝的紅釉與前朝大致相同,器型較前朝獃滯。如清礬紅花鳥棒槌瓶(圖22),礬紅色澤穩定,橙紅艷麗,從造型、釉色及紋飾上可以確定為嘉慶時期的產品。

圖23清光緒款礬紅海水描金萬字碗

晚清瓷器的發展滯後,礬紅釉亦如此。如此件清光緒款礬紅海水描金萬字碗(圖23),胎薄體輕,色彩亮麗,是清晚期的宮廷傳世品。

圖24清乾隆款珊瑚紅釉雙如意耳杯

珊瑚紅釉始於康熙朝,盛於雍、乾兩朝。它是將紅釉吹在白釉之上,燒成後釉色均勻、光潤,能與天然珊瑚媲美,故稱「珊瑚紅」。雍正時釉色閃黃,乾隆時釉層厚、顏色深。康、雍兩朝,珊瑚紅曾用作底色,上面繪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製作、彩繪極為精細。乾隆時多在珊瑚紅上描金,或用此裝飾器耳。如清乾隆款珊瑚紅釉雙如意耳杯(圖24),器外所施即為珊瑚紅釉,器形別緻,上描金纏枝花紋,兩側杯耳為如意形,底六足分飾描金如意雲頭紋,體現了乾隆時期的製作特色。

圖25清同治款粉彩紅地喜字盤

清同治款粉彩紅地喜字盤(圖25),亦是一件珊瑚紅地粉彩描金器。從顏色和紋飾上看,當是同治帝大婚前由御窯廠燒制的瓷器,整件器物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氣氛。

圖26清乾隆款青花抹紅海水異獸大碗

除上述礬紅與珊瑚紅釉外,抹紅釉亦屬低溫紅釉,為珊瑚紅的一種。它不採用吹釉法上,而是刷抹釉,故稱「抹紅」。抹紅釉層不均,並有刷痕,色澤清麗溫潤。清乾隆款青花抹紅海水異獸大碗(圖26)、清嘉慶款白地青花抹紅花卉杯(圖27),為清宮原藏抹紅釉的典範。

圖27清嘉慶款白地青花抹紅花卉杯

金紅釉

金紅釉為康熙時期從西方傳入中國。它是以金為著色劑的低溫粉紅釉,根據呈色的不同,在釉中摻入不同比例的黃金,因此也稱洋紅。金紅釉首先在康熙年間的琺琅彩瓷上使用,此後雍正、乾隆兩朝成熟,成為宮廷用瓷器中的名貴品種。金紅釉是在預先燒成的薄胎白瓷器的外部再施以金紅釉,經800~850℃的低溫燒成。根據呈色的濃淡,金紅釉又可分為胭脂紅、胭脂水、粉紅袖等。胭脂紅釉是在釉中摻入萬分之二的金,燒成後釉汁細膩,釉色勻凈,色如濃艷的胭脂;如釉中摻人萬分之一的金,燒成後則為胭脂水,呈淺粉色,紅白相映,瑰麗非凡。

康熙時期的金紅釉胎體輕薄,釉面有波浪紋,常見的胭脂水瓶、盤、杯等,上署「又辛丑年制」款。雍正朝的金紅釉器形精美,造型規整,胭脂水色如桃花之嫩粉色,勻潤雅潔。一般常於器物外壁滿吹此釉,器內白里無紋,或繪粉彩和琺琅彩人物(如仕女、嬰戲等)、西洋的景緻,繪工精緻,色彩細膩入微。金紅釉多為小件器如小碗、小瓶、小高足杯、菊瓣盤等。如清雍正款胭脂水小碗(圖28),造型優雅,小巧玲瓏,其底釉極白,胭脂水釉粉嫩嬌艷,代表了清代胭脂水的最高成就。

乾隆時期的金紅釉器物胎體逐漸增厚,早期還能與雍正時期的接近,之後則愈行愈遠。如清乾隆款青花胭脂水地蓮蝠格盤(圖29),以灰藍青花和胭脂水釉組合製成,造型別緻,胭脂水色淺淡。乾隆朝之後,金紅釉也偶有燒制,但呈色遠不如雍正時期。如清道光款青花胭脂水八仙過海大碗(圖30),口腹寬廣,為斜壁矮式,底有圈足。碗里、外均以灰藍色青花、胭脂水釉繪「八仙過海」圖,該碗為瀋陽故宮原藏之器。

綜上,紅釉瓷器自元代開始進入宮廷,深受帝王喜愛。清朝滿族貴族入主中原之後,失傳了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器的燒造又在康熙年間的景德鎮窯廠得以恢復,可見紅釉瓷器依舊是清朝宮廷中至尊至貴之物。除郎窯紅外,清代宮廷內還有許多紅釉名貴品種,《陶雅》一書中曾列舉12種,計有豇豆紅、蘋果青、蘋果綠,窯紅郎、美人霽、朱紅、醉紅、寶石紅、鮮紅、祭紅等。另外,因其形色近似某物而命名外的雞血紅、牛血紅、橘紅、珊瑚紅等。由此可見,清代的紅釉瓷種類繁多,呈色豐富,擴大了紅釉瓷器的範圍。其素雅柔和之色,其天然無所修飾之美,在清代宮廷紅袖器上展現得琳漓盡致。亦正因為此,紅釉瓷深得帝王的推崇,體現出皇窒的尊嚴,其地位遠遠超出其美學價值。

典藏拍訊 .guwan199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藏拍訊 的精彩文章:

TAG:典藏拍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