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活解《易經》六十四卦首卦「乾卦」之「元亨利貞」 潛龍勿用!

活解《易經》六十四卦首卦「乾卦」之「元亨利貞」 潛龍勿用!

致力於原創,把自己學習《易經》的心得體會寫下來,奉獻給喜歡的朋友!認為有價值的朋友敬請關注,同時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也是功德一件。先行謝過!

乾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乾象徵天,為《易經》六十四卦之首。純陽剛健,其性剛強,其行勁健。以陽氣始生萬物,而得元,亨,利,貞也。

這四個字不可小覷,意義非常之大。也是乾卦的卦辭。

「元亨利貞」為乾卦之四德,是天道的本質,核心就是一個生字。《繫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可以區為分四個層次歷然的階段,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

元:象徵一個事物的初始,對應春天,植物的發芽。

亨:象徵一個事物的成長,對應夏天,植物的生長。

利:象徵一個事物的收穫,對應秋天,植物的果實。

貞:象徵一個事物的收藏,對應冬天,植物的過冬。

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

元亨利貞之「元」: 【「乾」是創造萬事萬物的開始和動力,「元」統領著天道自然,是萬事萬物的本源,是第一位的。對個人或企業來講就是根本的價值觀(企業文化)和人生目標(終極追求)】

元亨利貞之「亨」 :【要使自己的目標(元)通達、順利(亨),需要「雲行雨施」「足以合禮」「嘉之會也」,就是要按一定的禮節,在公司就是要按照企業的管理制度和規則的情況下,陰陽和合,上下交流、主顧溝通,整合資源,這樣就能達成目標,萬物化成】

元亨利貞之「利」:【最大的「利」是「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能合乎道義,持盈保泰,維持一種高度的和諧狀態,即人與自身、他人、社會、自然的和諧,「利者,義之和也」 在利益面前要考慮到義,符合義的就取,不義之財就堅決不受】

元亨利貞之「貞」【貞:正固、堅定、誠信。做一時的「元亨利」是容易的,要長久的「元亨利」就有難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只有持之以恆,堅定信念,保持誠信才能善始善終。】

古今中外,其實人們現在用的,學的,幾乎都能在易經中,找到根源或者本源。只是人們每天在用這個道理,卻不明白罷了。所以孔子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亦。」 什麼意思?就是在天看到的是現象,在地看到的是形狀,百姓每天在用易經的道理,而每天都不自知而已,所以智慧的人如今是少之又少呀!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這是乾卦的爻辭。可以看下圖:

《易經》是一部智慧之書,如何去用易經的道理來指導我們的人生、工作、事業或愛情呢?我認為,從易經第一卦「乾卦」的爻辭就可以讓人感受到易經智慧的博大精深。下面詳解每一爻,今天先說說第一爻。

初九:潛龍勿用,無咎。

一個人或者是企業,在剛出生或成立的時候,要低調,如老子所講:要」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潛龍,要甘於」舍「。 這裡我們要想天下那麼多」潛龍「,為什麼成功的」潛龍「往往少之又少呢? 而只有少數的龍,才能成為真龍呢?這個問題在於兩個方面: 一,潛龍自己的問題。 二,看重潛龍的人的問題。

第一,潛龍自己的問題。潛龍已經有成為龍的氣質與潛質,但為什麼會失敗呢?這是因為」潛龍「自己沒有覺醒呀。因為沒有覺醒,得過且過,那無異於與小蛇小蚯蚓有什麼區別呢?這是自己的問題。

第二,看重潛龍的人的問題。潛龍有龍的潛質,所以必將會得到大家的看重。但問題又來了?這個」貴「人,如何去看護這條」潛龍「呢?是過早使有它,還是按兵不動,先觀察一段時間,磨厲一段時間它呢?這兩種不同的」看重「方式,都將改變這條「龍」的命運。正如在企業或國家組織中,一個領導人看中一個年輕有為青年,他該怎麼做?我認為,那就先觀察這個年輕人吧。怎麼觀察?我認為有三種方法:1,觀察他平時的所言的行;2,觀察他做事的動機;3,觀察他面對挫折和突發事件時的處理能力。這三點,足夠考驗這個「潛龍」了。

因此,潛龍勿用,是一種行事或用人的智慧。勿用,不是不用或不做,而是要用和要做,要大用或大做,要重用 。只是現在條件還不成熟,不能急於從事。諸葛孔明在南陽高卧的時候,自稱卧龍先生,就表示他抱負不凡,只是時機未到。好了,今天就先聊到這裡,明天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經 的精彩文章:

你來學易經,最受益的卻不是你!
孔子對易經的研究心得(二)
玄古子:周易到底想要告訴我們天大的秘密是什麼?
寫下《愛蓮說》,出入儒釋道,精通易經的周敦頤(一)
讀「萬思之源」,「易經」前需要了解的基礎知識(二)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