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國省與省的界線是怎麼劃分的?

我國省與省的界線是怎麼劃分的?

看地圖,感覺咱大中國的省界線好複雜,這是怎麼形成的呢,尤其是甘肅的好像長了兩個小腿兒……

中國省界的劃分,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山川形便,二是犬牙相錯

所謂山川形便,是說在劃界的時候,是以山脈、河流等自然條件而進行劃分。如唐太宗時,「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這十道就基本都是按照山脈、河流而劃分的,比如關內道(潼關以西,秦嶺以北),河南道(黃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道(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河東道(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隴右道(隴山以西),淮南道(淮河以南,長江以北),江南道(長江以南),山南道(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嶺南道(五嶺以南),劍南道(劍閣以南)。——至於後來又增加到十五道,咱暫且不提。

這種劃分方法,在宋代以前多見。比如秦代劃分三十六郡,漢代劃分十三州多是因山川形便而成。

這種劃分方法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天然的山脈、河流、湖泊,是兩個地域之間最直接、最明顯的區分,而且由於山川阻隔,往往兩個地區之間的文化、社會、經濟等各方面也都有顯著不同,使用山川形便的原則進行劃分,就使得行政區劃和地理區域相一致,渾然天成。

就今天而言,陝西省和山西省之間的界線,依舊是黃河,山西和河北 之間的界線依舊是太行山,甘肅和陝西之間的界線依舊是隴山(六盤山),就是如此,因為山川已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將該地域的界線表明了。比如看上圖的河東道,其形狀和現在的山西省何其相似,其實山西省的樣子,在秦代就基本固定下來了。再比如漢代豫章郡,唐代後期的江南西道、基本上和現代江西省完全一致。

上圖為漢代豫章郡,中間是唐代方鎮圖,下圖為現代江西省,大家比較一下。

為什麼兩千年過去了,政區從郡變成了省,名字從豫章變成了江西,但形狀卻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呢?很簡單,山川沒有變化,東面是武夷山,南面是大庾嶺,西邊是羅霄山脈,北邊是長江,山川沒有變化,那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則來劃分政區,自然形狀也就沒有大的變化了。

我們剛開始提到的唐初十道,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明確提出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則來劃分政區,這十道後來增加到十五道,中晚唐時又演變為四十多個方鎮,奠定了很多(尤其是南方)省份的邊界,延續上千年。

但是,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則來劃分政區,存在一個非常大的隱患,就是如果完全以「山川形便」的原則來劃分區域,那麼該區域就會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形勝之區、四塞之國。如果該區域足夠大、領導人有足夠的權力,那就會形成憑險割據的局面。比如秦末,趙佗興兵絕新道,割據嶺南而自立,於是嶺南地區直到漢武帝時才重新回歸中原政權。

再如劉備割據益州,三國之中實力最弱,但他憑著巫峽之險、秦嶺之固,加之天府之國的豐腴,居然鼎足三分,與曹操孫權抗衡數十年。說到四川,這裡的地形地勢簡直是地方割據的教科書般的樣本,外有山川之險,內有豐腴之地,衣食自足,易守難攻,因此千百年來,只要天下大亂,必然有人割據四川,進則窺伺天下,退則偏安一方。

和四川相似的,還有山西。和四川盆地形的地形相反,山西是個高地,但東有太行,西、南兩面皆有黃河,易守難攻之形勢,絲毫不下四川。和四川完全封閉的形勢不同,山西對四周的河北、河南等地形成了高屋建瓴之勢。因此割據四川者,往往只能偏安,基本沒有能染指中原的,但割據山西者,往往能席捲天下。劉淵、石勒、拓跋珪、李存勖,都是以山西而奄有天下。五代十國時的北漢,論實力不算多強大,但宋朝以開國之初的精兵悍將,居然屢攻不克,直到趙匡胤死都沒有把這塊地方打下來。其中雖然有契丹為後援的因素,但山西之地利,也不容忽視。

為了杜絕這種現象,從宋代開始,國家在劃分行政區的時候,就有意識的進行了摻沙子,故意把這個地區的戰略要地劃分到另外一個地區,這樣就破壞了政區的地理完整性,從而使得地方割據變得困難。這就政區劃分過程中「犬牙交錯」的原則。

比如,北宋時期的河東道,大家看看:

大家看這個圖,北宋時的河東路和現代山西省比起來,有幾處不同,北部朔州地區落入遼國之手,誠不必說。但看其他地方,西南部解州、聞喜一帶不入河東,卻劃入了永興軍路,但西北部府州、麟州一帶本在黃河以西,卻被劃入了河東。——如此一來,黃河將不再成為永興軍路和河東路之間的阻礙,如果有人要學李克用割據河東,那麼他並不能全部據有黃河之險,必須直接面對來自永興軍路的威脅。這就是犬牙交錯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永興軍路:

在永興軍路的南部,我們看到了商州,這是宋朝政府有意識的把秦嶺以南的商州劃給了永興軍路,如此一來,永興軍路一個路就橫跨了秦嶺,使得秦嶺不再成為阻隔,如果南部的京西南路有人割據,就不能憑藉秦嶺之險了。

再舉一個例子,說說河南省。

河南河南,顧名思義就是黃河之南。但我們看現在的河南省:

好大一陀在黃河以北啊。

這是因為當年朱元璋打元朝時,是從南向北打的,他從河南出兵,渡過黃河向北攻擊,佔領了黃河以北的這塊橋頭堡,於是朱元璋馬上就把這塊地方劃歸河南。這麼一來,黃河就不再成為河南、河北(直隸)之間的天險,無論是河南還是河北,想憑藉黃河之險來割據就不可能了。

犬牙交錯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地理單元、社會文化都顯然屬於四川的漢中被劃給了陝西省。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說漢中「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孔璋曰:「漢中地形險固,四岳三途,皆不及也。」黃權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楊洪曰:「漢中,益州咽喉,若無漢中,是無蜀也。」正因為漢中對於四川來說如此重要,所以自古以來,割據四川者,必佔據漢中。但是,元朝設行省,偏偏把漢中劃給了陝西,自此而後,明、清、民國,乃至現在皆因襲之,以漢中入陝西,而不敢給四川。因為漢中一旦劃歸四川,則四川形勝立即完備,具備了割據的條件。

嗯,大家來感受一下漢中對於四川和陝西的作用。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兩條原則的共同使用,早就了今天中國省和省之間界線的模樣。

至於題主提到了甘肅省的樣子,這裡也簡單說一說。

甘肅省之所以有現在這個形狀,說到底還是「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兩手一起抓的緣故。

從地理區域來來說,甘肅分成兩大塊,大致以省會蘭州為界(嚴格說來是以蘭州以西的一條山脈——烏鞘嶺為界),西面為河西,東面為河東。其中河東地區又包括了隴東(平涼、慶陽兩市)、隴右(天水、隴南、隴西等市),以及蘭州、白銀地區。

甘肅建省,是元朝開始的,當時只包括河西地區。

這是元朝的甘肅行省,大家看一看,如果除去亦集乃路和兀喇海路,形狀和今天甘肅西部基本一樣。

之所以形狀大略相似,顯然是有自然因素在限制。河西地區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其實我甚至認為,甘肅省之存在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至西域的咽喉要道,直到今天,蘭新鐵路、連霍高速、蘭新高鐵均從這裡經過,可知其戰略地位之重要。這條走廊長約1000多公里,最窄處僅數公里,最寬處不過100多公里,西南為祁連山,東北為北山,兩山相夾。而甘肅省之所以形成了這種細長的形狀,正是因為河西走廊這種細長的形狀決定的。

明代沒有甘肅省,甘肅併入陝西,暫且不提。

到了清代,甘肅再次建省,

這是清代早期的甘肅省,和元代甘肅省相比,將現在甘肅省東部——也就是河東地區——包括進來了。

但和現在的甘肅省樣子還是有些區別的,這主要是因為:

1、當時新疆未建省,所以新疆東部一部分地區包括在了甘肅省內。

2、寧夏未建省,所以今天寧夏全境包括在了甘肅省內;

3、青海未建省,所以西寧地區包括在了甘肅省內。如果除去這三部分,這甘肅省就和今天的甘肅省幾乎一模一樣了。

所以,1928年寧夏、青海建省後,寧夏、西寧分被從甘肅划走,甘肅的形狀就大體固定了下來(事實上,解放後甘肅省形狀仍有反覆,如1958年將固原等五縣劃歸寧夏,70年代額濟納旗和阿拉善右旗從內蒙古劃給甘肅,那時甘肅的形狀就變得一點都不細長了。但到1979年,這兩旗又被劃歸內蒙,從此以後,甘肅形狀就固定了下來)。

前面說了甘肅的形狀是「山川形便」和「犬牙相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結果,具體來講,甘肅中部之所以那麼細長,就是「山川形便」造成的,這是依山勢而走,故此形成了這個模樣。但河東地區劃入甘肅,不能不說是「犬牙交錯」的一種手段,特別是平涼、慶陽地區,無論從地理上,還是習俗文化上,都和陝北相同,但卻硬是給劃給了甘肅。隴右地區(天水、隴南)雖然在地理上關中相隔,但語言、習俗上明顯和關中相同,而和蘭州以及河西相異,也劃給了甘肅,這無疑也是一種「犬牙交錯」的制衡手段。(圖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告知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地理 的精彩文章:

中國百家姓最新排名,看你的姓氏排第幾呢?
最近,這33種「不起眼」的國貨,在國外正在被瘋搶!
為啥人類當年不去騎斑馬?真的沒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么?
有多少所大學被自己的校名給坑了!越改越憋屈!

TAG:我們都愛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