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80歲老人堅守的「只有一個人的報社」

80歲老人堅守的「只有一個人的報社」

點擊上方「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一個人的報社



日本,周一。


隨著上期報紙的出版,


老報人加藤隆男,


又開始了新一期的任務。







定選題、採訪、寫稿、畫版、


排版、印刷、發行,


循環往返,周而復始。






在一個人的報社,


他是社長,也是總編,


是記者,也是印刷工。








掌控每篇稿件的生殺刪留,


忙到連個感冒都不敢有。








從1966年加入報社至今,


整整半個世紀。








老報人並沒獲得普利策新聞獎,


也沒有成為村上春樹,


卻是日本秋田縣上小阿仁村,


最最依賴的「媒體人」。














秋田縣

老齡化十分嚴重

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在65歲以上,

上小阿仁村也不例外







上小阿仁報社,


門口連個招牌都沒有,


彷彿想隱匿自己鉛制活字的事實。








1966年,報紙創刊,周報,


30歲的加藤加入。


50年過去了,


他的牙齒都脫崗了,


他卻還在堅守工作崗位。








過去1500份的發行量,


現在變成了400份。


最輝煌時6名同事,


現只剩下他一人。








報紙主要登載村務信息,


周日發行,


訂閱費每月400日元(人民幣25元)。







每周開始,


加藤都要

先聯繫村委會負責人,


電話採訪新聞。


然後在自製的稿紙上,


撰寫稿件,


反覆推敲修改








稿子寫好,


他用舊報紙當畫版紙,


用不同顏色的筆畫線,


決定印刷的版面和字數。








年紀大了,


每畫一條線之前,


加藤都得反覆對照檢查。








之後按原稿挑出活字,


排列在木盒中待用。








80歲的雙手,


即使沒有顫抖,


挑字模時,


也不會像年輕人那麼精準








印刷一份報紙,


所花時間越來越長。


加藤很是慶幸,


他做的是周刊不是日刊。





 


A3紙

排滿至少需要,


13000個3毫米的字,


需要13000次挑選。


得花費三天時間。







常年在同一處蹭,


來來回回找,


木色地板也變得油光。














離出版日期越近,


時間越緊張,


每周后半段,


一個人的報社也燈火通明。








累了,


就在報社隔間的,


榻榻米上和衣而卧,


眯一會,

接著干。








偶爾也總有流浪狗或流浪貓,踱步報社,當然,他更多時間,是逗家養的另一隻小短腿,他稱「我們兩個都是倔強的老傢伙」。








和22年前的輝煌相比,


加藤難免失落,


那時報紙有成排廣告。


大大小小的商戶,


排隊交錢、

爭先刊登。








老報紙還有圖片,


專門用樹脂製成的照片板,


壓印上去。







但現在,


沒有商家再生產照片板,


圖片也就沒了。








僅存正月時用的一塊照片版,


仍被他愛惜地使用著。








到了印刷時間,


80歲的老人抱著

20公斤的,


相當於6、7歲孩子重的

模板,


放到印刷機上。








扳動電源開關,


咣當咣當響起來。








右腳每踩一下操作板,


報紙便出來一點。








400張,


正反兩面,


印完需要兩個小時。








印完後還需要解版,


活字必須都要放回去,


否則下次就沒辦法印刷了。











在上小阿仁報上,


除了刊登新聞,


每月還有讀者詩歌來稿。






唯一的來稿人叫

紅草子


她幾年前

腿腳受了傷,


寫詩,


是生活下去的意義








她原名福岡絹,84歲,


也住在上小阿仁村,


曾經是報紙上的

俳句協會成員。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








俳句會開始人很多,


後來會員年紀大了就解散了,


只有福岡絹堅持著。







「紅草子」是加藤給她取的筆名,


他說「聽起來年輕。」








報紙印完,通過郵局寄發,


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直接送到。


只有八木沢需要專門的配送人。







這裡生活著14位70歲以上的老人,


冬天下雪的時候,


會經常遇到雪崩堵路,


村子看起來就更孤寂。








佐藤哲江

今年81歲,


是唯一的配送人,


需要

挨家挨戶送報上門








40年前上一個配送人離開之後,


就剩她自己在堅持,


雖然現在需要投遞的,


只剩下3家。







但依然,


風雨無阻。







雨雪天,


哲江就把報

紙塞進外套里護著,


她說「是責任,


更是一種習慣」。











簡簡單單的一頁新聞紙後面,


是一項聲勢浩大的工程。







隨著電腦照排、激光印刷的普及,


活版印刷

早就如潮水般退卻。








不是不知道真相,


但他說:


「一個人也要堅持,


我在,報在。」


因為一些老讀者,


每周依然在等待。








要是收不到報紙,


他們會碎碎念,


《上小阿仁新聞》怎麼了?


他怎麼了?







雖然期待它的不過400人,


也都已經80歲,


但閱讀時的儀式感,


無可替代。








總有一些文明,


需要傳承。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御領時尚 爭鋒未來——2017中國 濮院時尚周暨濮院輕紡城開業典禮在濮院舉行
公共空間中的汀步設計
他培養了50位大師,只憑這30條法則
蘇州古巷中,有一制扇人
傾家蕩產收藏國寶,無償捐獻故宮博物院,臨終前住院卻···

TAG:藝術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