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氣象正大 文雅健暢:何水林書法藝術淺析

氣象正大 文雅健暢:何水林書法藝術淺析

「白石之美」公眾平台

傳遞人文藝術之美

第368篇文章

- 人物名片 -

何水林,1956年生於湘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名城聯誼會理事,中國書法名城雜誌藝術總監,中國書協考級中心特聘考官,湘潭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湘綺樓詩社副社長,曾任湘潭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2005年獲"霜葉紅於二月花"全國書法大賽一等獎;

2007年書法作品獲"首屆中國企業家書畫大賽"一等獎;

2008年入展中國書協舉辦的紀念彭德懷誕辰110周年全國書法作品展;

2009年入展中國書協"向祖國彙報、中國書法名城(之鄉)國慶巡禮書法展"。分別在北京軍事博物館、湖南湘潭、內蒙古烏海巡展;

2010年入展中國烏海首屆當代國際書法大展;

2013年入展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全國書法作品展;

2014年參加全國書法名家作品邀請展(深圳);8月入展中國書法名城書法作品展(蘇州)聯展;9月入展第十二屆中國臨沂書法名城書法作品聯展;10月入展中國書法名城(九城)書法展(河南開封)聯展;

2015年入展並參加中國書法名城(九城)書法作品展(杭州)聯展;9月入展中國書協(襄陽)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暨米芾書風全國書法作品邀請展。

水哥是個看不出真實年齡的人。

同道中人不管老幼皆稱他為"水哥"。水哥待人和藹可親,一如他的書法。大家喜歡他的書法是雅俗共賞,率真直面而正大氣象,隨意大方而不失法度,文氣正直瀟洒飄逸,一如他的為人。

正大氣象是傳統書法藝術的主旋律,水林先生走的正是一條成功時間漫長的承繼傳統和發揚正大氣象之路。《何水林書法作品集》樣書出來,要我為他寫幾句。這本集子顯得簡凈而高雅。集子行草書為主,這些行草書作品,點畫有顏魯公筆意之氣度,又有二王用筆之神采,飽滿而峻拔,筆斷而意連,氣韻流暢生動;結體寬博開張,時有攲側之勢,穩重而不失靈動,作品整體呈顯出一種正大氣象;少有楷隸篆書作品,亦點畫精到,端莊俊秀,典雅之氣滿紙。

藝術作品講究唯一性,否則不成為真正的藝術。水林先生的書法已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面目和風格,正大氣象,自然淸新,文雅健暢。而這種風格是自然生長而成的,不像當今書壇許多所謂的「名家」靠耍小聰明而「速成」。這在當今熱鬧喧囂、「快餐式」的書壇是難能可貴的。這種感覺就像在吃飼料雞充斥餐桌偶然聞到了土雞的香味,胃口大開,韻味無窮。我觀水林先生書法作品,大概有如下幾個特點:

1、筆力勁挺,大氣磅礴。尤其行書作品,厚重、老辣,有顏真卿風骨,何紹基的意蘊,也有東坡、王鐸的影子,端莊典雅氣宇不凡,大度寬博,沒有小家子氣。用筆中鋒為主,講究線條質量,感染力強。

2、自然健暢,瀟洒靈動。特別是草書作品,具有一種空靈之氣,如浮雲漫卷,如空山鳥語,如古樹枯藤,如飛瀑流泉,酣暢、大氣、鮮活、極具抒情性和音樂感。

3、章法巧妙,布局嚴謹。

章法於一幅作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缺乏較高的審美修養,是難以與時俱進而創新脫俗的。水林先生的每幅作品的章法都處理得恰到好處,無論是橫披、條幅、斗方或者中堂,對聯,他都精心而不刻意,題款、鈐印他都安排得別緻新穎而不著臆造。由於章法處理較好,所以水林先生的每幅作品都能恰到好處的表現自己的性情,有視覺衝擊而又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正是他師古不泥古,尚新唯美而不怪誕醜陋的理念之使然。他雖也偶玩「書非書」,但有美感。

4、墨法出新,不落窠臼。

書法被人視為「裸體藝術」,是因為表現色彩的單一和使用工具的簡單。水林先生的宿墨漲墨的使用是在經意與不經意間生髮出來的,其作品"精氣神」三個巨幅大字之使用宿墨,把書寫時的情感、藝術的韻律節奏表現得淋漓盡致。

5、自作詩聯,真情實感。書法家只會照抄唐詩宋詞,不能自創詩詞歌賦,自作文章,到頭來還只是一個字匠。書法創作也難與所書正文意思的表現有恰如其分的契合和心手相暢,更談不上真情實感的表現。自創詩聯,自己書寫,筆底有風雷,真情流露於筆端,是水林書法作品的一大亮點。我覺得,作者立志做一個於詩書畫為一體的藝術家,這在當今浮燥的社會環境中,實在太少而難能可貴。

何水林書法,主攻行草,師承王羲之、孫過庭、顏真卿等古代書壇聖賢,追求一種古逸清遠、格調高雅的韻致。這是一條短時間見不到成效的寂寞之道。

水林先生自述,書法應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否則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母親的孩子,生命力脆弱。早年他從顏字系列入得法門,又上溯魏晉,於二王法帖系列深入研習;再於顏之後學蘇黃米蔡乃至張瑞圖倪元璐八大山人王鐸傅山等,窮習不止,深研不輟,然後才有出帖化己形成個人風格的。其寂寞之道實在悠長。草書上,他於孫過庭《書譜》、王羲之《十七帖》到張旭懷素黃庭堅楊凝式祝枝山之主要經典法帖研習,如醉如痴,發瘋發狂,不管春夏秋冬,衣帶漸寬終不悔。

近十年,他走出書齋、走出湖南,頻繁的與外界書家接觸,由此眼界更加開闊,思路得到拓展。特別是參加中國書協在鄭州舉辦的培訓班和湖南張錫良書法講習所,受到劉文華、張旭光、雲平、魏哲、張錫良、汪永江等名家的指導,受益匪淺,書藝精進。多年來,他對書法的理解與認識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並逐步得到了完善。

首先看他的用筆。古人云: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而傳。他在《硯邊隨筆》中言:「書法之法有五:筆法、字法、章法、墨法和文法,其中筆法是首要」。說明他很注重用筆,講究線條和線條的質量。中國書法是柔軟的毛筆所為,最大的魅力就是線條變化無窮,否則你寫出的就是硬筆書法一樣的等線條。毛筆由側鋒到中鋒,疏密大小、長短粗細、濃淡乾濕、倚正相生、陰陽結合……,高明的書法家無疑是集大成者。線條所產生的魅力是無窮的,至美的高級的線條,它的變化是在用筆行筆過程講究技巧技術的,它既不能勻速度,又要有節奏變化,講律動。她與音樂、舞蹈,太極等姊妹藝術是相通的,還於陰陽學一脈相承。如此而已,理論簡單,過程複雜有技巧。看水林先生的硯邊隨筆,可以讀到他的書路歷程。

再看他習帖。孫過庭在《書譜》里提出了書法學習三階段: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這三個階段是書法水平由低到高的過程,也是書法家人格修養逐步走向圓滿大成的過程,還是書法藝術的生命逐漸走向會通境界的過程。「右軍書法晚乃善,庾信文章老更成」,說的就是這個境界,一個復歸平正、人書俱老的境界。入門先寫平正的,再學變化的,再於變化中求平衡之正。不管楷書、行書、篆書、隸書、草書,線條都有變化。他說,書譜要抓兩個特點,一是他的線條。一根線條,側鋒進去,中鋒走筆,側鋒出來,細粗細,側中側,反覆變化;二是草書把「3」字寫好。不同的「3」字的變化,在書譜里盡顯無遺。這是他的心得。他把學書之法總結了四句話即一首七絕:「運筆輕鬆提按明,中鋒兼側忌勻行。倚斜相對求奇正,二変雷同技藝精」。意思是:線條的變化主要是靠毛筆按提所產生的變化。握筆中正不全面,實踐中寫字是用肩關節帶動肘關節和腕關節之靈活協調的運動,甚至用腰做軸發力(寫小字枕腕除外),越是大字越要這樣,一以貫之。握筆不要抓得太緊,要鬆緊有度,收放用力自如。行筆中,中鋒與側鋒是時常互換交替使用的,所產生的線條才豐富。不要用勻速度,只有變速度才會生髮。字結體要在側欹對稱中求得奇正,凡點劃結字章法等均不要雷同,逢二則變。總之,實踐中總結經驗,上升至理論再來指導練習,如此往複向前,你才能達到孫過庭所說的最佳境界——心手雙暢。

何水林先生在研習歷代碑帖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性情愛好、修身志趣和審美追求而取舎,時常被漢唐書法中那種正大氣象所打動,而且這種書風也是他骨子裡最喜歡的書風。要在書風上形成正大氣象,就必須從漢唐名碑名帖中選擇取法對象。他將行草書作為他的臨習和創作的重點,於是他把取法重點框定在晉唐,這就需要從晉唐書法家中選擇取法的核心對象。整個唐代形成了崇尚二王的風氣。至開元時期,形成了一種「大唐氣象」的書風,代表人物有李邕、顏真卿、張旭、懷素等大師,而最有正大氣象者首推顏真卿。顏真卿書法不論楷書還是行草,都將正大氣象推向了極致。何水林先生幾十年來便以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爭座位》為取法核心,以王羲之用筆方法為重點。他為了能更加深入地領悟顏體之真諦,便將顏體放在整個書法史中去思考、去研習,於是他花很長一段時間通臨歷代名帖名碑,從研習體驗中去尋找顏體的淵源、領悟其精髓、理清對後世的影響等。他對顏體的取法和理解具有深度和廣度,在創作中便能遊刃有餘地將顏體的精華化為己有,為我所用。清代碑學興起之後,唐人書法幾乎被排除在取法之外。尤其是當下,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時人缺少了唐人那種自信、從容和求變的博大胸懷,絕大多數人處在浮躁之中,隨風而動,迎合展覽、迎合市場而缺少了堅守自己風格追求的勇氣和定力。何水林先生雖然是這個流行風多變的時期成長起來的書法家,但他一直以顏體為取法核心,堅守著正大氣象的書風追求,沒有為迎合時風、賺取虛名去改弦易弓,充分說明了他是一位能在紛雜中辨別真偽、堅守自我和具有獨立思想的書法家。

何水林認為,書法之個人的風格形成是在不斷繼承傳統的過程中自然生成的,對傳統沒有深入的理解和繼承,刻意求新,刻意追求個人風格,就如拔苗助長,沒有根基。所以,何水林先生把研習古人經典名作作為書法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去做,不論酷暑嚴寒,幾十年如一日,費紙成山。在創作時,他認為需要放下所有包袱而盡情地書寫,筆端就會自然而然地將個人的藝術追求表達出來。

字外功的修鍊決定一個書法家的高度。水林先生的書法給人的總體印象是:格調高雅、靈動飄逸,有一股濃濃的書卷味。水林先生有著全面的文藝文化素養,除書法外,他擅長詩歌、楹聯、併兼修國畫,這些綜合素養,使他具有了文人品格,而文人品格的獲得,使他能正確把握書法學習的方向,反映到他的書法作品中,使他的作品充滿了書卷味,充滿了文人氣息。書法水平最終是體現一個人的綜合底蘊的問題,一個人的學識修養,取道為人,在作品中都能得到體現。加強字外功的修鍊,首先要繼承國學。光是現代元素不夠,要繼承傳統,取傳統的精華即哲學中講的揚棄,再加現代元素,這樣的創新方能取得正果。創新中現代元素固然必不可少,但傳統中的國學修養亦不能少。水林深黯此理,于格律詩詞的學習很勤奮,因而也達到很高水平。如果誰把這一課丟了,中國書法難以達到較高境界,近年,中國書協特別注重提高書法家的國學修養,有專門培訓班。水林先生所創作書法作品如自作詩《六十初渡》,「經年耳順素心閑,馬齒平增何以堪,空撫凌雲追海日,草堂耘月賦新天」。於詩,於字,都給人以不落凡俗的感受。這類作品既有懸掛欣賞的價值,又有收藏的價值,屬於上乘。本集子中就收錄了他很多書寫自作詩文的作品。

在書風上要形成正大氣象,除了研習古人的經典法帖和具有穩定的審美追求外,最主要的是書者要養浩然之氣。反之,不論點畫有多粗、墨色有多重,字形有多大,決不會生出正大氣象來,相反會出現一種狂躁的粗野俗氣。浩然之氣並不是外在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標準所能培養的,是一種心靈深處積蓄已久的人格力量,來自於精神升華中對人性、人生的切身感受。所以這種胸懷的培養首先需要通過讀書來知理明道,只有當一個人的學養達到相當高的程度,才能真正對人生、人性的理解達到徹悟,胸中才會生出浩然之氣。

何水林先生作為文化學者,讀書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這是不言自明的事實。可貴的是在書法創作中不為虛名功利、世俗偏見所干擾,法貴自然地進入到一種純藝術的創作狀態之中。何水林通過幾十年的修為,達到了書人合一,其書作中的正大氣象也是他心靈深處的性情流露。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於容易卻艱辛」,這句話用來形容水林先生的書法藝術之路是最恰當不過的,不畏艱難的學書歷程正是其成功的關鍵。

水林有做藝術家的極好天賦,行內很多老先生都如是說。但你以為他是靠天賦寫字,那就大錯特錯了。他的老爺爺是滿腹文墨當地何家大祠堂總經理,故從讀小學起就受家風熏陶而迷上了書法這門藝術。高中畢業後,他當過民辦教師,當過測繪兵,後考讀師範念大學,出來後仍教書,最後來到湘潭市工商局,還業餘干過做招牌廣告。無論在哪個行業,他都未脫離與書法有關的活動,手中之筆一直沒有擱下,這也正是他的幸運之處。為了從事專職的書法藝術,他在滿三十年工齡可以退休的政策下,提早十二年退休了,之後什麼賺錢發財之事都不肯干,一頭扎進了書法藝術和書法教育事業上,並從市直機關書協到市書協兼職做了十二年的副主席兼秘書長,為湘潭市創建中國書法名城和中書協考級設點,兩所蘭亭學校的培養書法教師做培訓,做出了積極貢獻。但他更多的是書法藝術潛心研究,勤學苦練,他「視書法藝術為生命的全部」,他每天給自己的時間安排是至少三個鐘頭寫字讀書,有時習帖練字十幾個鐘頭不吃飯不歇息,如醉如痴,瘋狂至極,老婆時常罵他是癲子。他刻了一顆閑章叫「樂此不皮」,可見其用心用情之深。天道酬勤,功夫不負苦心人,所以水林先生的成功是可以想像的。

何水林先生為人、為藝均能本色示人,不粉飾,不做作,不討好,內涵、神韻之於真卿,溫潤、細膩之於二王,二者結合乃佳。何水林先生正值壯年,他在書法藝術和書法事業上默默地耕耘著、努力著。最近他又成立了自己的書畫工作室——耘月草堂,草堂牌匾由著名書法家李鐸親筆題寫,他把書法創作和書法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斷地提高自己。我相信,何水林先生的書法藝術將愈老愈淳,被收藏界持續青睞!

圖片 | 何水林

文字 | 一 諾

編輯 | 小隱

版權說明

本期由何水林先生授權發布

如需轉載請後台留言

源於網路的圖文、視頻僅作公益分享;

本平台不作真實性查證;

原創作者可聯繫我們予以公示!

月意生態集團

以人為本

回歸自然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石之美 的精彩文章:

對話陳小奇的水墨藝術

TAG:白石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