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富之,教之!冉子祠里儒學堂

富之,教之!冉子祠里儒學堂

富之,教之!冉子祠里儒學堂

新華網記者跟隨儒學講師團,2017年9月12日走進山東嘉祥縣黃垓鎮,在冉子祠千年古柏下,政府大會議室,聽取了一場接地氣的儒學講座。

潘守宇先生抑揚頓挫的朗誦《論語》道: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接著解釋:孔子到衛國,冉子給他駕車。 孔子說:「好多的人啊!」冉有問:「人口已夠多了,該怎麼做更好呢?」孔子說:「讓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富裕了以後,又該做什麼呢?」孔子說:「教育他們,富而知禮。」孔子,冉子師徒,乘車到衛國,一邊覽光,一邊討論,發出由衷的感慨。看似輕鬆議論,實際是在經天緯地,「一車問答,萬古經綸」。這就是政府英明,舉辦鄉村儒學講堂的必要和及時!

潘守宇先生接著講道:今天來聽我們轉述聖賢智慧的:很多是鄉村紅白理事會的三老,要想好,問三老,好問則裕,自用則小。有時參加農村的葬禮,執事引著孝子總是說:一路風塵,辛苦了,孝子謝了!我總是搶先一步,攔住孝子跪謝,並答理曰:「喪憂為重,來者不外,非親即故,聖賢說:居敬行簡,大禮可免!」居敬而行簡!這就是一門三哲的冉雍講的!這就是千古儒學的高明,對當前開展移風易俗,厚養薄葬工作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潘守宇先生接著移風易俗的話題,現身說法講到:父親離開已經20多年了,但在別墅家裡一進門的顯著位置,常年擺放著父親的大幅照片。逢到祭日,總是給父親誠心敬奉三炷香,謝天謝地謝祖光;給父親敬上一杯酒。但是一直心裡有著深深的遺憾:父親生前很好飲,但一直沒有給父親買過一瓶茅台酒。雖然現在祭奠用的是茅台酒。但是:千金空樽思親酒,可曾一滴到九泉?如其死去祭之厚,何如生前奉之薄?!所以愛日以承歡,莫待丁蘭刻木祀; 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逮親存。厚養薄葬,移風易俗。別留: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界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我們常常談起真理,只有真情中才有真理,讀解真理,就是真正動人的道理,這種道理永遠發自於真情,包含著真情!孝文化——是一個意義雋永而常新、古色古香而魅力長存的話題!父母是我們的來處之所。沒有父母,就象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家,斷線的風箏在空中飄搖,父母是我們心中的依靠和歸宿。有雨的日子是頭頂撐起的一把傘;傷心的時候是為我們擦去淚花的手帕。多回家看看,多陪父母吃頓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遺憾,人生在世,無論多大年齡上沒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兒。他走進這個世界的門戶和他走出這個世界的屏障都隨之塌陷了!所以孝的話題總能引起所有人心的共鳴與震顫。孝的動人,讓英雄低頭,硬漢流淚。作為人能被世間的親情打動就是孝之端,人之始。 孝悌之至 通於神明 光於四海 無所不通。只要正心誠意,有孝心。就能夠天心月圓,華枝春滿,生活幸福和美。

潘守宇先生,看到參加講座的有鄉村婦女主任,結合古今中外的例子講到家教體會:魯笨的曾子怎麼成為了聖人?

《論語》上孔子對曾子的評價:「參也魯」,曾參有些魯鈍,但是曾參: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君子人也。1,嘆服孔子識人,晚年在兒子孔鯉早逝,把孫子思子交給曾子,曾子果然不辜負託孤寄孫的重任,把孔子的孫子培養成一代述聖,道傳思孟!2,西方管理學上有一本書《把信交給加西亞》,(美國總統要把一封信送給在古巴打游擊的領導人,不知道地址,不知道生死,但歷盡風霜,矢志不渝,終於可以把信帶到。)其實2500年前的曾子,就是這樣的人!3,再者曾子高風亮節,注重操守,臨終還啟予足,啟予手。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為官能做到:一飯膏梁頗不薄,慚愧萬家百姓心,兩袖清風朝天去 免得他人話短長!做人做事為官一定有底線。不會像現在的落馬高官。曾子因為孝心開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無論學習和實踐,別人努力一遍十遍的功夫,曾子就用心做百遍千遍!因此成為了一代聖人!(現在我們常誇孩子聰明,其實聰明靠不住,執著才難得!)。

曾國藩晚上背課文時,有個小偷趴在他家房樑上,打算等他背完睡覺後再下去偷東西。誰知曾國藩背了半夜,一篇《岳陽樓記》就是背不下來。在房樑上睡了一夜的小偷眼見天光大亮,忍無可忍,跳下屋樑指著曾國藩罵道:「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隨口將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後來曾國藩打仗,屢戰屢敗,數次自殺,又屢敗屢戰,最後成了幾近完人的曾文公!哪有什麼天才,只有無比孤獨翻山越嶺的勤奮!要想讓孩子有出息,就踏踏實實做老實人,每天堅持背誦經典。

道家講:沒有沒有功德的神仙!曽廟楹聯中間有「積久能通」和「迎機立化」的句子,前面是內聖修鍊的笨功夫,下句是外王入聖的必然結果。人的成功和覺悟有漸悟和頓悟,佛家講: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這是漸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頓悟!頓悟不廢漸悟!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但沒有量的積累,不會產生質的飛躍,頓悟往往建立在執著修鍊的基礎上!沒有萬事俱備,東風吹來也無濟於事!

修心開智,正心誠意,修齊治平。曾子可以1,教人為官建功,傳教後世。2,教人立身做事,家庭幸福。3,教人事業發達,興業發財!我們來向先賢問道,學習曾子,便是想凌空從聖賢那借來那弘毅浩然之氣,讓它如火,讓它如光,讓它重新照亮每一個向善者心中,那種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以及對人生的赤子熱愛。以道御術,內聖外王,只希望到那一天,多少能夠延續聖賢的光,把它變成雋永的亮。萌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曾子雖然有些魯鈍,但大智若愚,靜生智,定生慧!通過三省自治,而達內聖外王!中國文化有虛極靜篤,如果你不懂得儒家的明德,你不了解莊子的坐忘,什麼叫坐忘?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你沒有這個感覺,你腦能永遠得不到開放。老子講的虛極靜篤,儒家講的慎獨,佛講的禪定都是這個道理。萬法唯心!中國就是心國,一切從心開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靈魂心靈一旦覺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綿綿聖學已千年, 兩字忠恕是口傳;不離日用常行外,誠敬愛人傳萬代!

你會問,你會問在今天全是發財的師父,全是教人培訓、傳銷的導師,可還真有那樣一種人,用他自己的生命質量,讓老師這二字有不一樣的分量?可還真有那樣一種人,用他自己的光亮,讓老師這兩個字有那種燦爛的光華?走進曾子應該有答案了,因為就在嘉祥不遠處,因為就在兩千年前,真有這樣的人。他就站在曽廟這裡,他用他的一生溫潤過中華。他是曾子,他是宗聖,他的一輩子給我們講一件事,就是,正心誠意,修齊治平,就是為人者還可以活成這樣一般大寫的模樣。

荀子有言「儒者在朝則美政,在野則美俗」。美俗就是化民成俗,改良社會風氣。兩位教授圍繞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吉祥文化等方面,用精彩的語言和事例為村民闡述了傳統文化的內涵,用故事化、生活化的方式教導孝道和文明禮儀,破迷開悟,用聖賢智慧幫助人民大眾離苦得樂,讓幹部群眾真正感受到儒家文化的精髓。

講座結束後,干群咸來問詢,熱情合影,很多人拉著教授的手,詢問下次講座什麼時間?並詢問電話、微信?將進一步探討人生的困惑和生活的糾結,並盛情相邀至家,準備設酒雞黍款待,殷殷鄉情,虔虔問詢,戀戀目光,太讓人感動了!荒漠化的鄉野太需要精神文化的滋潤了!華夏又逢盛世,滿心卻是迷惘;曾經向外求索,反生無奈亂象。真正的救贖之道是把習慣外求的心收回來,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我們的政府和學者應該多關注10億人的鄉村精神陣地!以免使中華民族處於失魂落魄的境地。

鎮里分管幹部於文泉同志做了總結:這是今年舉辦的第二輪儒學講堂,今天聽了沈教授和潘守宇教授的課感觸很深。沈教授從生命的起源,聖經的傳說和中國女媧造人的傳說,講到孝經的天經地義,博大精深!潘先生用富有哲理的寓言;發人深省的故事,鮮活生動的案例,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詮釋了做人做事的真諦。他們兩位教授激情澎湃,慷慨激昂,詩意盎然,讓我們如沐春風,豁然開朗,相信會對我們的生活工作產生深刻的影響,我們每一位聽眾都要回去認真思考總結,用聖賢智慧指導生活人生!我提議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感謝兩位教授精彩的講課!

「儒學宣講團」由山東孔孟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秘書長,孝文化研究專家沈孝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吉祥文化研究專家張同連;北大客座教授,中國福壽講堂孝文化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潘守宇等文化藝術界專家學者組成。

(在此並感謝贊助儒學講堂10萬人民幣的李保軍先生;80萬元的劉亞女士!)

------2000多年樹齡的柏樹。古代先賢何處尋,冉子祠堂柏森森,文化凋零先賢逝,常使英雄淚滿襟!天地立心不求報,往聖繼學有來人!新栽楊柳三千顆,引得春風滿青山!

------右起:中共濟寧市委黨校王峻岭先生;儒學宣講團」由山東孔孟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秘書長,孝文化研究專家沈孝敏先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吉祥文化研究專家張同連先生;北大客座教授,中國福壽講堂孝文化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潘守宇先生。

------冉有小象殘碑

-----冉子祠堂。(已經是省級文物,因為忙於經濟,還沒來得及更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嘉祥石雕 的精彩文章:

TAG:嘉祥石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