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玉的沁色》沁色,亦作浸色。顧名思義,就是浸泡、浸染的意思

《古玉的沁色》沁色,亦作浸色。顧名思義,就是浸泡、浸染的意思

沁色,亦作浸色。顧名思義,就是浸泡、浸染的意思。清代陳性在其所著《玉紀》中,如是說:「所謂沁者,凡玉入土年久,則地中水銀沁入玉里,相鄰之松香、石灰以及各物質之有色者,皆隨之浸淫於中。如下染缸,遇紅即沾紅色,遇綠即沾綠色。故入土重出之玉,無有不沾顏色者。若無水銀沁入,雖鄰近之顏色亦不能入玉中也。」陳性提出的水銀導致受沁的說法影響深遠,許多後世的古董家都認可這一觀點。 但究竟某種沁色為何種物質浸染所致,仍不為人所知。如劉大同《古玉辨》中說:「受沁之原,不易深究,足見地氣化生萬物,奇奇怪怪,變化之無窮也。……均未知古玉受沁之由來也。」張景鯤《漢玉研究》中也說:「玉如土中,遇色彩而染沁,能確舉者數種而已。……窮其受沁之源,究難確證。」

直到李鳳儀所著《玉紀正誤》中,才給出了較為詳盡的答案。此時已跨入民國,所以這本書的特徵性很強,極為明顯的烙印就是「科學」一詞被高頻率地使用。作者用「科學新知識」來分析玉器,可謂前所未有,讀來耳目一新。

其書《玉色》一節談及「受沁」的內容頗為精彩:「明乎玉之構造,則玉入土其受沁理由亦甚顯著。蓋入土年久,地中熱力蒸發,玉面之硅酸溶解。玉之硬度賴硅酸保護,今失卻保護能力,則外物自然侵入。此玉之受沁極大原因,實無關水銀也。水銀傳熱極速,亦不過助地中傳熱能力之一種。」

作者在批駁「血沁」之色是屍血所致這一錯誤觀點時,舉出埃及木乃伊的例子:「彼以紅者為血沁,殊不知屍體入土,血液腐敗已無色澤可言,安在見其於千百年中蓄此能力,以渲染最堅之玉石乎?觀埃及之古屍,雖能保存不腐,亦僅質存而色已盡變。是可知矣。」甚至還「茲將酸化金屬成色附表以證之」。這張表中對於沁色成分的研究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當時代發展到今天,無論是通過科學的田野考古工作在獲取第一手實物資料的方法上,還是藉助高端、精密的科學儀器對出土玉器進行觀察和數據分析上,以及考古信息的明朗化和便捷化等方面,都達到古人無可比擬的高度。隨之,就是研究水平的水漲船高。

從現代礦物學的角度看,玉石是多晶集合體。軟玉組成中鐵和鎂的佔位比率,決定了顏色的深淺,隨鐵含量增高而顏色加深。由於玉的物理、化學性質較不穩定,所以出土的古玉大多數會有色變的現象,即「沁變」。通過掃描電鏡觀察其顯微結構,受沁後的古玉,其纖維粗細無明顯變化,礦物成分亦不變,但結構變得疏鬆,硬度降低,比重亦會有所下降。

仔細觀察出土古玉上自然形成的沁色,或是從玉器的邊邊角角,或是從有裂痕的地方,或是從結構鬆軟的地方開始沁入,然後,向玉器的內部一點一點滲透,慢慢地進入肌理。這一逐漸滲透,慢慢擴散的「沁痕」,被研究者們定名為——「走色」。它不僅僅是一種顏色上的變化,更體現了一種過程上的漸變。「沁變」是有層次感的,邊緣處沁色非常的老,且玉質有鈣化,由邊緣往中間逐漸滲透。當代台灣學者李更夫在《玉器鑒定全集》中指出,沁色的紋路走向:「凡線狀者,多有凹陷現象,呈片狀者,勢如行雲流水,以不規之形勢向四周擴散。」

-- 以上這段是引於「止於考古」的一段博文,與書本相較,寫的極好,就引來一用。 個人認為,之前所持的這塊璧應為黃土沁。千年所處的墓室保存較為完好,無雜色。沁色如上文中所述:呈片狀,勢如行雲流水,以不規之形勢向四周擴散。

(水浸了兩天,與之前剛入手時相比。似乎表面的灰又多了些,但撫摸下,依然平滑) 就像剛做了面膜的人,收緊的皮膚之前為驗證這塊玉表面的灰不是酸或鹼咬,有做過PH值的測驗,結果核驗正常。今天得空,細看了下玉質。質地應該是和田白玉的籽料所制。有圖如下:白而老熟 ,之前的透光照也可以表明,質地優良。

試想今時今日,一塊白籽切成這樣的玉環。不要說這樣大小的籽料已經一籽難求,就是這樣大小的邊角料素環不用做舊就可以輕鬆以萬元以上出售,又何需要畫蛇添足的去做舊?

此璧總體的沁色為黃色,淡處為嫩青黃色,重處為黃中帶紅。厚厚的黃土將古玉保存的很好。 之前的第一張表上寫著:鐵酸化為黃色,硫酸為赤色。這跟黃土沁有什麼關係? 百度有說明:黃土 huángtǔ loess;yellow earth 不成層的壚坶沉積物,其顆粒大小介於粘土與細砂之間,呈淺黃色或黃褐色,廣泛分布於北美、歐洲和亞洲,現在一般認為主要是由風沉積的,常為鈣質並往往含貝殼、骨骼和哺乳動物的牙齒以及碳酸鈣結核,有時也含氧化鐵結核而形成可大量貯水的優質土壤。

(說來話長,以圖簡表)

(紋飾溝壑里還殘存的泥土,已經清理了一部份,還有一部份難以清理,就讓它們留著了)

之前有置疑聲說這塊玉,刀工軟,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出灰的厚膜覆蓋了紋飾的表面,才造成一種軟的假像。(關於刀工紋飾,以後另外談談) 今天是周末,陽光好,也偷閑。細看了一下這塊玉。又有新收穫!

(收縮的沁疤 )

而且浮灰並不是成結板狀,透光下似有不規則的間隙。估計跟黃土有關,因為黃土的顆粒間隙比較大,所以得此現象。

玉結構里的冰裂紋,應該就是解理,因為解理冰裂紋的產生,使的沁色多在單向一邊。 上圖看來更加清晰。其實古玉除了盤玩的包漿,還有生坑所有的必漿。承認或不承認,它就在那裡。人為也可以仿的東西,咱們就以那個為證據,只能以排除法來證明清白。 有兄倒是好意,讓我研究下是不是被染色蒙蔽的視角。確實,古代就有染色仿古件, 而今的技術又向前了N步。 這裡簡單的說一下關於玉石的染色。玉石的染色的比較常見的有三種.  第一種是冷沁.這種比較簡單.也是最常見的染色方法.一般被染色的料子都不同程度上帶有棉或者僵.而棉或者僵的地方結構一般都比較疏鬆.局部密度也相對較低.染色的人一般是由化工染色劑.冰乙酸.無水乙醇等十餘種化工原料調配出的藥水在苯酚等若干種起滲透作用的藥水的配合下將料子放入事前調配好的藥水中.冷沁一段時間.一般都是一個星期左右.然後撈上來仔細觀察.把色過於假的部分磨去.只留下模擬度高的.在放入滾筒中滾.出來以後顏色看著就會自然很多了.(此種染色必然在表皮或沿裂隙而色深,顏色無層次,排除)  第二種是熱處理.一般是用汽油噴槍或者天然氣噴槍對準一點.用瞬間的高溫改變局部結構.使被加熱部分結構變得疏鬆.然後將事前調配好的藥水摸上去.這種方法行內叫做點皮.(此種染色染與不染玉質質地有失水的差別,所染的色依然沿松結構處流走,有些會因為熱噴松的噴射形成細麻點,具體可以百度噴砂仿籽玉皮色的圖,排除)  第三種是慢加熱染色.所謂的慢加熱染色就是指先用冷沁的方法先染出一層色.然後將被染色的料子用衛生紙或者是棉布包裹起來.用事先調配好的藥水倒上去使藥水沁透棉布.然後把料子放入一個特製的鐵桶或者是烤箱中慢加熱.被染色的料子的自身溫度會原來越高.然後棉布上的藥水會源源不斷的沁入料子裡面.行內這種方法叫做烤皮.(此種染色原理同上面兩種類似,依舊是疏鬆或裂隙處著色,排除)。 其實,現在還有一種叫電激法的染色方法,可以在表面做成牛毛紋沁色一樣,此處略。(那個原理還是沿裂隙著色,排除)

解理在內部,而非表面。 有朋友笑我,買件東西這麼折騰,倒成了一件心事。其實,去驗證的這一過程,讓人非常愉悅。好東西,真的自己會說話,呵。 關於紋飾,我將繼續研究。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視覺VIP 的精彩文章:

「當紅花旦」中最美的自然美十大女星,你猜猜第一是誰絕對想不到
有哪些名言,你看上去喜歡呢?

TAG:新視覺V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