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古代官職還傻傻地分不清?帶你看懂61個官職

古代官職還傻傻地分不清?帶你看懂61個官職


文官

古代官職還傻傻地分不清?帶你看懂61個官職

政務

①尚書令:參議大政,綜管政務,百官之長。相當行政院長。

②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③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北京市市長。

④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

⑤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於省長(或省轄市長)。

⑥通判:府之副職。相當於副省長(或省轄市副市長)。

⑦知州: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

⑧州同:州之佐官。相當於副市長。

⑨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縣長。

⑩縣丞:協助縣令治理一縣之事。相當於副縣長。

11經歷:部委所屬機構主官。相當於部委二級機構負責人。

12行人:供差遣出使。相當於外交部工作人員。

13典寶:協司寶掌玉璽。相當於兩辦負責印章的副處級幹部。

14都事:掌出納文移。國防部、監察部等部委內設機構局長。

15主薄: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薄官職廣泛存在於各級官署中;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重要性減少。

16檢校:代 理官職。秘書級。

17侍郎:宿衛侍從皇帝的官員。中央警衛局官員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屬員外級, 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的高級官員。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18典籍官:掌官府書錄圖籍事務。圖書館館長。

19稅課大使:掌縣稅務事務。相當於稅務局長。

20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古代官職還傻傻地分不清?帶你看懂61個官職

諫官

①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②給事中:皇帝禁中寄祿官。相當於元首生活或政治秘書。

③拾遺。唐代諫官名:武則天垂拱元年(685)置,置左右拾遺分屬門下、中書兩省,職掌與左右補闕相同,同掌供奉諷諫、薦舉人才,位從八品上,稍低於補闕。分左右,左拾遺屬門下省,右拾遺屬中書省。北宋改為左右正言。後隨設隨罷。南宋一度沿設,旋罷。明初又設左右正言,不久即罷。建文帝設拾遺,成祖即位後罷。唐代詩人陳子昂、杜甫均曾擔任拾遺,後人因稱為陳拾遺、杜拾遺。

④司諫、正言:秦漢時有諫官之設,但是沒有專門的諫官機構。漢代置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中散大夫、議郎等官職,都屬光祿勛,掌議論,侍從皇帝,顧問應付。東漢侍中、中常侍成為正式官稱,屬少府。

隋朝改侍中為納言,武則天時增置左、右拾遺與左右補闕。

宋改補闕為司諫,改拾遺為正言,並置諫院,作左右諫議大夫為長官,司諫、正言為其所屬。

遼以後,諫官名存實亡,或名實俱亡。

古代官職還傻傻地分不清?帶你看懂61個官職

人事監察

①史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人事部長。

②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監察機構。相當於監察部長。

③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台。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

④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負責監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圖冊、典籍,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西漢沿置,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秩中二千石 。職務類似後來的尚書令,此為漢初之情況。通常謂御史職掌監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綏和元年(前8),仿古制設三公,改大夫為大司空。東漢又改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義改屬中丞。晉以後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復置,專掌監察執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為台長。明洪武中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廢。

⑤監御史:官名。秦以御史監郡,稱監御史。御史為監察之官,約自秦始。《漢書·百官公卿表》:「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

古代官職還傻傻地分不清?帶你看懂61個官職

司法

⑥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

⑦推官:掌刑名,贊計典。相當於最高法院政策司處長。

⑧吏目:州之屬官,掌刑獄及官屬事務。市政府副處級幹部。

⑨巡檢:掌地方治安之官。縣公安局副局長,分管治安工作。

⑩大理寺少卿:官職名。 大理寺,官署名。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

古代官職還傻傻地分不清?帶你看懂61個官職

教育

教授:府掌訓導考核學生。相當於省教育廳長。

訓導:掌協助同級學官教育所屬生員。相當於教育廳局副職。

教諭:縣掌教學。縣教育局長。

太子太傅:官名。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為太子的師傅。《史記·商君列傳》:商鞅以「太子,君嗣也,不要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是秦於戰國時已有太子師、傅之官,但名稱與後世同否,三師(太子太師、太傅、太保)三少(太子少師、少傅、少保)是否悉置,則無從斷定。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東漢秩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弟子之禮。三國因置。

學官:掌握學校教育的教官。宋以後用以泛稱各級儒學的教授、教諭等。明清兩代,學官規定有不同等級的名目,府學稱教授,州學稱學正,縣學稱教諭,各設訓導的副職。負責在學生員的管理教育。亦稱「教官」,別稱「廣文」。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

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三國志?呂蒙傳》:「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博士為之師。」

司業:學官名。為國子監或太學副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副校長,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學使即學政的別稱。《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的學政。

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

古代官職還傻傻地分不清?帶你看懂61個官職


武官

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太尉:秦至漢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於國防部長。

越騎校尉:漢武帝時設置,禁軍長官。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員。

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當於元帥軍衎。

行軍總管:統領軍隊出征的主將。相當於前沿總指揮。

兵馬指揮:明清兵馬司主官。相當於北京市公安局局長。

總鎮:鎮守地方的高級武官。相當於大軍區司令員。

參將:鎮守地方的統兵官,分守各路。大軍區所屬各軍軍長。

游擊:位參將之下,掌率兵防禦。負責防禦工作的師級軍官。

都司:位游擊之下,掌防汛軍政。負責防汛工作的團職幹部。

11都督:是中國古代軍事長官的一種,興於三國,其後發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以後成為中央軍事長官。民國初年各省也設有都督,兼管民政。

12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13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

14節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資治通鑒》第二百一十卷唐紀二十六有載: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

15刺史: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16節度史: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

17城門校尉: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古代官職還傻傻地分不清?帶你看懂61個官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麗語 的精彩文章:

梁文道16句:幸福的人都沉默
做人千萬不要太敏感,性格決定你活多久
王爾德40句:只有膚淺的人,才不會以貌取人
修養話題20句:人最大的修養,是知人不評人,議論最掉價
顧城40句:只有在你生命美麗的時候,世界才是美麗的

TAG:麗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