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對寶寶天經地義的「黏」,你有轍嗎?

對寶寶天經地義的「黏」,你有轍嗎?

文|林怡 (林怡育兒會所創辦人,有多年早教編輯經歷,擔任多家育兒雜誌、報刊、親子機構專家顧問及專欄撰稿人)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為了靠近,唯有親子之愛是為了「分離」。總有人將寶寶黏人與不獨立畫上等號,於是,對黏人的寶寶施加壓力,讓他儘快走出去便成了我們常用的手段。

然而,黏,未必不獨立;不黏,也未必更獨立。親子早期的黏度與寶寶未來的獨立度之間的關係何其微妙,又豈是可以如此簡單判定的事情?

寶寶與生俱來的需要

對寶寶來說,黏人是一種本能,是人類成長必然的一種階段性需求。通常來說,寶寶黏的都是媽媽。畢竟,媽媽從懷胎十月就已經與其聲息相通,建立起了很好的連接。

除非媽媽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寶寶才會考慮轉換黏人的對象。通常的情形是,每天一大早,小傢伙一睜眼就會爬向媽媽。若媽媽還在酣睡,他會拍打媽媽的臉,拽媽媽的手,大聲嚷嚷,以此讓媽媽感受到他的存在。

若媽媽不在身邊,他便四顧尋找。找不到,他的天空似乎就此坍塌,於是,哭鬧、甚至驚恐地尖叫幾乎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

摸到媽媽的臉,聽到媽媽的聲音,聞到媽媽身上的味道,感受媽媽擁抱、親吻時特別的感覺,這是寶寶此刻唯一的需求。就算換一個看起來很有趣的人陪伴他,也是枉然。陪伴,是寶寶的一種需求,但不是單純的陪伴便可以滿足。

這裡面,隱含有更多情感需求的成分。因此,他會挑人。他只要他最愛的那個人。至於陪伴他的人有趣不有趣在其次。每個孩子變得黏人的年齡都不盡相同。在不同的年齡段,孩子的表現也會不同。

從一刻不能離開媽媽,過渡到偶爾可以自己玩一會兒,似乎忘了媽媽的存在,但玩著玩著,突然想起來,便急切地尋找媽媽,再過渡到終於不那麼在意媽媽,只要確定媽媽會在需要的時候出現便很安心,終至完全不必依賴媽媽,便可以自在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這些飛躍性的發展發生在哪個年齡段並不重要,因為它們常常不那麼固定,有著較大的個體差異。同時,它與媽媽是否能無條件接納寶寶的這種行為,並給予他足夠的心理支持,以及應對寶寶黏人的方式方法是否得當有關。

因此,我們不必過於刻板地去通過年齡來考量。明白寶寶有這樣的一種需求,這種需求天經地義,並且能夠充滿滿足他的需求足矣。

黏人背後自有深意

黏人的天經地義首先源於寶寶年齡小,缺乏更多的自主性,他不得不依賴撫養人來滿足他生存與情感的需要。於是,在這種本能的驅動下,黏上那個他信賴的人,是他唯一可以把控的事。

當這個人無條件地滿足他黏的需求,他的內心變得安寧,因此,他可以放心而自在地成長。當此人有所保留,甚至顯得厭煩,急於逃離,或者急於去改造寶寶,將其推向外面,他便恐慌無比。

出於生存的本能,他唯有更緊密地黏著這個人,片刻不敢放鬆。於是,一種「黏與逃」或「黏與推」的模式形成。在這種模式的不斷衝擊下,寶寶內心的恐慌感日甚一日,他的黏人也日甚一日。惡性循環便形成了。

這個惡性循環給他最初的人生經歷蒙上一層陰影,揮之不去。多年之後,它們依然刀刻般在他內心留下印痕。更糟糕的是,他與撫養人之間不曾建立起的信任感被泛化到其他所有的關係。

比如,成家之後,他會將這種模式複製到伴侶身上。於是,過度捆綁的婚姻關係必然讓雙方陷入困境。對方或許會逃離,或許會把他往外推。

即便對方沒有逃離,也沒有將他往外推,他也會不自自主把對方逼上逃離或者拒絕的絕路。因為,「黏與逃」「黏與推」是他熟悉的模式,此外他別無選擇。

相對來說,人類更傾向於認為熟悉的更安全。為了尋求這種安全感,我們會本能地創造條件使之趨向熟悉的模式,儘管這個熟悉的模式也令我們很受傷。

總之,兒時的親子關係或帶給我們滋養,或帶給我們傷痕。因此,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寶寶的黏人,以更恰當的方式對待寶寶的黏人是我們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為將來的分離做好呵護和準備

從來到世間那天起,終其一生,唯一能夠如此深心信賴我們的人,不是父母、夫妻、朋友,而是那個與我們血肉相連的小毛頭。況且,這種情形不會長久,僅僅短短的幾年。之後,遠離便是必然。

屆時分離的恐慌感將再度襲擊,讓我們痛並失落著。因此,珍惜並享受這段時光,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寶寶的黏,加倍地放大了我們作為人的價值。

同時,在這被放大的價值背後,因黏連而被捆綁、被過度需求、被不熟悉的模式控制的恐懼感隨之而來。於是,一方面,我們急於讓孩子獨立,另一方面又因孩子走向獨立帶給我們的分離感、不被需求感、低落的價值感而失落、恐慌。

而處理孩子與我們之間黏連的這種關係,不僅是孩子成長的需求,也是我們自身成長的需求。將這種衝突轉化為親子共同成長的機會,是我們要做的第二件事。更何況,親密與分離,沒有絕對的分水嶺。在親子關係上,親密是分離的一部分。分離亦是親密的一部分。這似乎是一種矛盾的觀點,但它確乎如此。

一個被充分滿足的孩子,他從我們身上獲得一種能量,他更有力量遠行,他與我們的連接也更充分,這種親密為分離提供了動力,他自可以走得更遠,走得更堅定。而一個沒有被滿足,甚至被我們軟硬兼施推出去的孩子,他從我們身上獲得一種負能量, 他將變得匱乏、軟弱,少有前行的力量。

當我們足夠接納寶寶,滿足寶寶,向外行走,是他們必然的一種需求。因此,黏也罷,離也罷,都不過是生命成長過程中必然邁出的一步,又一步。

我們大可不必如此緊張。順其自然,讓一切自然而然地來,自然而然地走。來了,帶著愛,接納它,滋養它;走了,帶著愛,放下它,祝福它。這,許是我們最可取的態度。當然,還有另一種情形——寶寶的黏人只是我們自身需求的投射,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本文系《時尚育兒》雜誌約稿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媽媽圈微報——《時尚育兒》雜誌旗下母嬰app,最懂你的育兒靈感探索平台,為孕、0~6歲孩子的媽媽們隨時隨地提供試用、搶購、資訊平台,讓新手媽媽的育兒生活有滋有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