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東方掌門俞敏洪說:優秀是一種習慣!

新東方掌門俞敏洪說:優秀是一種習慣!

所有相對優秀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

擁有很強的組我驅動力。

若是無需鞭策,自己能夠驅動自己,那該多厲害!

那麼自我驅動力究竟來自何處呢?什麼決定了我們「自我驅動力」的強弱呢?

我在很多場合,都提到過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中國人所面臨的共同尷尬:

都聽說英語很重要,但,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前後十六年,竟然就是搞不定英語。這是為什麼呢?而且是全方位搞不定,聽書讀寫都不行。

可以肯定的是,習得一門外語,並不需要很高的智商,甚至可能不需要智商。

我是朝鮮族,有那麼十來年,我生活在吉林省延邊的朝鮮族自治州。在我們老家很多人都是天生的雙語使用者,這其中也包括一些智障的人。

更誇張的是(細想一下一點不誇張),在我們老家,若是你在街上看到一條狗,你對他說:「!!」他就搖著尾巴走過來了——這明顯是朝鮮族的狗;鑰匙他不理你,然後你就對他說:「過來,過來。」他就搖著尾巴走過來了,這明顯是漢族狗咯。然後,無論你對他說「!!」還是「過來過來!」他都搖著尾巴走過來,這明顯是「雙語狗」了。

那麼,現在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來了:

學好英語明明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明顯受限於智商,為什麼難住了那麼多人?這麼大比例?

我做過英語老師,對這個問提當然有更為深入的理解。不過,說實話,也困擾了我很多年——因為總想找到一個最合理的解釋。

2011,我在一次演講中這樣解釋:很多人其實是被自己教傻的。

2016年,我在網上的一次講座,我給出了一個七年後琢磨出來的另一個解釋:學英語,並不是絕大多數人的剛需。

既然不是剛需,那就是「不必需」,於是,事實上「不用也可以」,事實上「沒有也行」。雖然有也挺好,可沒有的話也沒關係。

為什麼另外一些人(少數人)最終學會了呢?對它們來說,那是剛需——那需求越剛,學得越快,學得越好……甚至沒有學會沒學好的時候,也要「湊合著用」,然後用著用著就熟練了——想想看,這不是最重要最本質的根源嗎?

學習外語方面,我個人天生條件真的不是很好,甚至很差,我很久以前是唱歌跑調的(拿著吉他糾正了許多年才算勉強湊合)所以我在辨音方面一直很差,並且,我的語音短期記憶力很差,別人一邊就能順下來的曲調,我得一個音符一個音符,一個節拍一個節拍反覆記憶才行。你想,這對學習外語來得說多吃虧。

但就是一個條件天生這麼差的人,在用英語方面毫不含糊。為什麼呢?因為閱讀是我的剛需,我就是痴迷於閱讀,乃至於讀書是我的最大的娛樂項目,超過影視。如果問我身上哪個部位殘疾了最痛苦,肯定是眼睛瞎,因為無法在閱讀了。

許多年前的一天,我決定此後虛構類的書籍我就只看影視了,而非虛構類的書籍,無論多麼難搞,我都只讀原版,絕不讀譯版。

這一下,用英文閱讀,就成了我的剛需,。不讀不行啊,腦子會餓。心會慌。於是,那麼多年一直用過來。剛開始也費勁啊!可那一點麻煩擋不住我的。因為讀完對我來說是剛需。正在爭扎呢,有人叫我吃飯我都嫌麻煩。英語這東西我真的說不好。可你想,對於我來說,說英語不是剛需,讀英語才是真正的剛需。

你看剛需多麼重要。

再看看我們周圍,絕大多數人是不善於分析,不善於思考的,他們不會去琢磨什麼事情知道水落石出。可你善變也一定有至少一個這樣的人:

他們善於分析(也因此經常有更優的決策);他們善於琢磨(也因此經常有特立獨行且正確的見解);他們也善於說服別人(也因此必然有更強的影響力)。

為什麼呢?是什麼驅動他們不屈不饒地成長成那個樣子呢?這個解釋在這裡依然合理:

尋求真相對他們來說就是剛需,若是不能弄個水落石出他們就難受,看到一點希望就會欣喜若狂;受到一點挫折根本不算什麼。因為真相就像火,他們就像飛蛾,還有什麼比飛蛾撲火更正常的嗎?

分析能力,簡直就是「一切能力之王」。可偏偏好像整個教育體制在這個能力上徹底失靈。可偏偏又有少部分人最終「無師自通」習得了這個能力。因為對那少部分人來說,「分析」就是剛需。弄不明白就難受得要死。既然分析對他們來說是剛需,為了滿足這個剛需,需要他們學習什麼他們就去學習什麼;需要克服什麼障礙就克服什麼;誰也攔不住,因為那是剛需。

上文里就有證明。分析對我來說就是剛需。若是認定某個問題需要一個解釋,那我就會不斷的思考,觀察,分析,總結補充;在思考,觀察,分析,補充總結……這個過程很長,可能要幾個月,甚至好幾年。

我的前老闆俞敏洪同學有一句著名的話:

優秀是一種習慣。

這話肯定是對的,因為所有的剛需,都必然顯現為一種「習慣」——就好像你從一開始就習慣了「到點吃飯」一樣。

甚至,習慣很可能只不過是「剛需」的另外一個說法。

當年我還在新東方的時候,撿到很多同時把這話當作俞敏洪給員工,給學生洗腦的工具而已。很多人不明白,在他們眼裡所謂的「雞湯」,其實常常是很樸素,很鋒利的方法論——只不過「優秀」並不是他們的剛需,所以他們不可能達到優秀。於是體會不到那雞湯的樸素與鋒利,進而反向到達一種「自證預言」必然自證的境界。

對於一些人來說,「優秀」真的是剛需。你去觀察那些優秀的人,若是你有機會與他們溝通,你就會發現,他們在這方面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態度:

要做就做最好——起碼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不然的話,他們會很難受的,雖然那種難受不能言傳只能意會,但反正就是很難受。

我在面試的時候,總是問這個簡單的問題:

你在哪方面做到過第一,做到過最好?哪怕是局部,哪怕是小範圍。

什麼是牛人?一般來講三句話就能描述清楚:

有做第一的執念;

有過第一的經驗;

有過多次第一的經驗和總結;

大多數人從未有過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經驗——於是,做不到第一,做不到最好,他們不會因此難受,更不會因此格外難受。也許曾經難受過,但這麼多年過去了,早就習慣了。

就像那個著名的段子:兩個消息,一個壞消息是你40歲了還一事無成,好消息是你40歲之後——就習慣了。

所以說,正確的剛需是一切驅動力的源頭。

為什麼加上一個正確呢?因為有些剛需不會讓人進步。很顯然,我們身邊有很多人,有吐槽的剛需,不抱怨他們就難受,再比如,我們身邊很多人把「活在過去」當作剛需,他們好漢只提當年勇,總是哀嘆世風日下,他們無法樂觀的對待未來,當然也不可能活在未來……

我們已經知道:

大腦是可塑的,我們的大腦一直在被塑造——被環境塑造,更重要的是,它竟然還可以能被自我塑造。

在我看來這是顯而易見的機理:

剛需塑造大腦。不斷重塑大腦的,其實就是一個人的自我驅動力,也就是說,其實就是對剛需的認知與選擇。

然後,如何認知培養正確的剛需呢?下周說。

思考行動

有什麼是你一直想學卻沒成功的?盡量都羅列出來。

相信我,幾乎你羅列出來的每一項,背後起碼都有一個「缺失的剛需」,否則你早就「翻山越嶺」「不辭辛勞」「不屈不饒」「上下求索」的搞定了吧。

然後每一項仔細想想,那個缺席的剛需究竟是什麼?用什麼方法可以鎖定這個剛需,認同那個剛需,把那個剛需植入到自己的腦中,重塑你的大腦呢?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讓自己更值錢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你不能成功?究竟是什麼決定了你的命運?

TAG:讓自己更值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