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五個人集資買了一個知縣,一年撈20萬兩銀子,這筆買賣划算

五個人集資買了一個知縣,一年撈20萬兩銀子,這筆買賣划算

捐納這個詞,在清代具體指的就是買官。這種買官制度早在康熙年間就有出現,隨後的雍、乾、嘉、道幾朝一直承襲,到了咸、同以後則泛濫成災。

19世紀的最初幾年,規模浩大的白蓮教起義將大清拽下了乾隆盛世的舞台。到了道光一朝,伴隨著國內頻繁的起義和第一次鴉片戰爭,國庫中所剩的銀子已經見底了。為了解決財政危機,朝廷將納捐賣官作為主要的斂財手段,隨後幾十年中,賣官鬻爵便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道光末年,兩粵用兵,軍餉浩繁,各省紛紛請求捐輸,道光在位30年,年年都出現了賣官的形象,雖然勤儉的道光帝心知如此下去,大清的官員將腐敗不堪,朝廷的尊嚴也將蕩然無存,但賣官的腳步卻一直不願意停下來。

根據估算,道光時期僅賣官一項就收入了3388萬多兩,每年平均收入100多萬兩。咸豐時期,外有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導致的巨額賠款,內有太平天國興風作浪,清政府的財政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咸豐皇帝砸鍋賣鐵絕望之餘,更是把賣官當做國庫的一項關鍵性的收入。

同光時期,雖然不像咸豐時期那樣困難,但面對的局勢同樣嚴峻,其賣官鬻爵的現象更為嚴重。當時,捐納是國家賣官的主要形式,其種類分為捐實官、捐虛銜、捐封典、捐出身、捐加級等。一直到大清滅亡,以捐納為主的賣官買官行為實際上從未停止過。

晚清時期,因為買官的人太多,導致了等候候補職位的捐員多如牛毛。對於候補官員如此之多,時人譏諷為「過江名士多於鯽」「官吏多如蟻」。在江南地區有句名言:「婊子多,驢子多,候補道員多。」大清十八個行省,大大小小的候補官員總數不下幾萬人。

我們以江寧(今南京)為例,宣統年間,江寧的各種候補官員為:道員三百多名,府、直隸州三百多名,州、縣一千四百多人,其他雜職二千餘名,合計四千多名。而江寧的官缺,連道、府、州、縣一起才有五十個空缺,其上崗率為八十分之一。

因為這種現象,很多投機分子看到了商機,他們將買官賣官、聚斂錢財發展到了巔峰。浙江山陰縣人蔣淵如看到官場有利可圖,若是買到實缺知縣的官職,每年最少可撈銀子幾千兩,多則十萬兩。不過這位爺一下子拿不出來這麼多錢買官,於是便向想出了一個集資買官的好辦法。

蔣淵如最終和其他4人湊足了銀子買下了知縣實缺,因為他出資最多得到了知縣的職務,其他4人分別擔任刑名師爺、錢糧師爺以及辦事、守門的家丁,他們通過各種渠道聚斂錢財,所得贓款按出資多少分成。於是這5人上下其手,貪贓枉法,年收入竟然高達20萬兩。3年之後,這個團伙因為貪污被罷官免職,但他們如願以償,獲得的高額的回報。

清朝開國以及中期,當官的唯一途徑便是通過科舉,這些讀書人要說能力還真不好講,但是最起碼的禮義廉恥還有,畢竟他們經過多年傳統文化的熏陶,還能或多或少講究一點忠君報國,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到了晚清,買官賣官爛大街,這些人都是一些平庸且道德修養極低之輩,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錢,很少去考慮承擔自己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官場成了菜市場,你方出價我方砍價,既然是權錢交易,自然也就不必顧及良心和忠心,大清最終也因為吏治不修而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青幫弟子行走江湖,這些暗語和手勢不掌握,幾乎是寸步難行
古代名人喜歡「生病」的不少,但能把病生出境界的,只有此人
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頭上頂著一個重要的頭銜,比總督權力更顯赫
中國藏寶最多的一個地方,據專家保守估計,價值3000多億
慈禧一生酷愛珍寶,但最喜歡的只有一樣,連提前放入地宮也捨不得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