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基

教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基

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設一流國家。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社會活動。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育的顯著特性

一般來講,教育有三個顯著特性。

一是傳承和創造性。社會的存在和延續離不開教育的傳承和創造。在任何社會,教育都要承擔傳承和創造文化的任務,承擔傳承和創造生產知識、技能和經驗的任務,承擔傳承和創造社會意識、風俗習慣和行為規範的任務。

二是歷史性。教育要受當下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和制約,同時又必須從以往的教育發展而來。在不同的社會或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都不盡相同。在階級社會,教育表現出鮮明的階級性,統治階級必然把自己的利益、願望、要求反映到教育上。

三是服務性。教育要服務於現行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服務於現存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服務於國民的素質提高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教育的傳承和創造性、歷史性、服務性,是構成教育本質屬性的基本要素。習近平總書記以全局視野和戰略眼光,深刻揭示了教育規律,準確概括了教育的本質屬性,強調「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並把教育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相連,反覆強調教育「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鮮明指出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這是一種新的教育觀,把教育戰略地位提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高度,教育是國之基石,國家賴之以強,社會賴之以平,人民生活賴之以好;明確了新時期我國教育事業的歷史方位和崇高使命,中國要富強、民族要振興、生活要更好,必須「使我國教育越辦越好、越辦越強」,讓「教育成就夢想」。

教育是奠定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堅固基石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偉大而又艱巨的事業。我們面對著世界範圍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面對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面對著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只有加快發展、增強硬實力和軟實力,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中站穩腳跟、贏得主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

增強硬實力離不開教育。硬實力是物質力量,與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創新實力、軍事實力等密切相關。

增強軟實力也離不開教育。軟實力是精神力量,主要指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民族凝聚力、文明交流互鑒力、核心價值觀影響力、國民素質等。教育對於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以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文明交流互鑒、提高國民素質等,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贏得綜合國力競爭更需要教育。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國家,依靠什麼來贏得綜合國力的競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千秋基業,人才為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國,也是一個智力資源大國,我國13億多人大腦中蘊藏的智慧資源是最可寶貴的。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資源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性第一資源,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人才因素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沒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難以順利實現。

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設一流國家。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我們對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教育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教育強則國家強」。中國這麼多人,教育上去了,將來人才就會像井噴一樣湧現出來。有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補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這些重要論述,既彰顯了教育是奠定國家和民族未來堅固基石的新論斷,又彰顯了教育強則國家強的新理念。

教育是培養年輕一代的重要陣地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偉大而又艱巨的事業,不僅需要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更需要培養一代又一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年輕一代,不僅要幫助他們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僅要教會他們做事,更要教會他們做人。

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通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個教育重點,為青少年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使青少年做到「四個正確認識」,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教育在培養年輕一代方面的重要作用,彰顯了培養年輕一代的重要舉措,牢牢抓住並有力回答了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立德樹人?立德就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大德是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個體明大德,才能對國家、民族有情感,並主動為之奮鬥和奉獻。公德是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個體守公德,才能自覺履行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準則,並自覺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私德是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個體嚴私德,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嚴格約束個人行為,並夯實全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石。樹人就要樹滿足黨、國家、人民、時代需要的人才,樹有志向的人、有擔當的人、有修養的人、有創造的人、有體魄的人。並指明了立德樹人的路徑方法,要求教育引導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認真刻苦學習、勇於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鬥、錘鍊高尚品格、促進身心健康。把立德樹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與黨、國家、人民、時代需要的人才融為一體,使抽象的立德樹人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抓手」,使培養年輕一代工作有了具體的路徑和方法,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重大貢獻和創新。

教育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

創造美好生活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人類社會需要通過教育不斷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需要通過教育來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地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社會公平體現的是人們之間一種平等的社會關係,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標。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廣大人民群眾對通過接受教育改變命運的願望更加強烈。因為教育公平能夠提供相對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實現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教育公平實現得越好,就越能消除家庭貧困的代際傳遞,就越能促進社會流動,體現社會公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並強調,「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一重要論述,是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的新思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要把教育作為扶貧開發的治本之策,「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推進教育精準脫貧,就能讓貧困地區每一個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滿生機的教育,就能讓每一個孩子帶著夢想飛得更高更遠,就能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的扶貧開發新理念,「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重要途徑」的扶貧開發新思想,「推進教育精準脫貧」的扶貧開發新戰略,不僅是中國扶貧的新模式和對人類世界扶貧開發事業的新貢獻,也是對用教育創造美好生活的新要求。

(作者:張劍,系中國教育電視台原黨委書記,北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14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不要叫院士,請叫我老師」
時代在變化 「陳詞」須新說
為了一個跨越千里的承諾
在公共生活中自主構建公共意識
專業會圈定學生髮展疆界嗎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