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再說運十下馬的正確性

再說運十下馬的正確性

發了兩篇關於運十的文章,引起了很多質疑。前兩篇文章並沒有把事情說清楚,是我的錯。

對於運十有一種非常有市場的觀點,就是——運十下馬耽誤了中國大飛機項目三十年。

——運十並沒有完成試飛科目,遠遠沒有達到可以交付使用的階段。事實上,運十從立項到下馬,已經搞了十五年了。完成交付使用,至少還要十年。也就是2000年中國可以有波音707級的國產飛機了。當然,這也是假設。也許十年,也許更久。

1986年,國家財政部否決3000萬元人民幣研製費用預算,運-10飛機研製計劃徹底終止。

拼接的蒙皮和滿滿的鉚釘

很多人質疑,三千萬都拿不出,買飛機的錢有,研製的錢卻沒有?

——1981年2月11日,三機部正式向中央財經小組請示,要求國家在1985年前為運十投資1.7億元,撥流動資金1.6億元,共計3.3億。同時表示如果資金到位,運十飛機到1990年可交付16架。

1981年6月18日上海航辦副主任蔣祖同彙報運十飛機的研製情況,提出了三個方案:一、搞十幾架,約需經費2.8億元;二、搞8架,約需經費2.2億元;三、搞到03架為止。

3000萬不是結束。不是說給了這3000萬,運十就成功了。是將第三架散件的飛機裝出來,需資金3,000多萬元。02號機已經完蛋了。沒辦法繼續飛了。所以組裝03號機。後面還有N個3000萬。

要知道,在1980年,全國財政收入才1159.93億。1970 年更可憐,只有662.90億。另外,1980年的匯率是1.49。3000萬人民幣摺合2000多萬美元。

運十是中國第一架起飛重量達到一百噸的大飛機。

運十的駕駛艙

——其實真的不是啥長臉的事。

運十,混合級布置124座,最大載客:179人。機長:42.93米。空重58噸

MD-90-40,混合級布局載客180人。機長:46.51米,空重37噸。

看明白了嗎?人家飛機更大,載客量更多,卻少了二十噸的空重。想想帶著這二十噸的重量滿天飛要耗多少油?

有些人認為,如果繼續堅持下去,不斷改進,提高,飛躍。就能夠發展成中國的大飛機。

——飛機不同於其他東西,更改任何一項東西都需要大量的計算、實驗和試飛。當然更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運十雖然名義上是大型運輸機。最大商載只有15噸。即便不下馬,成功了。也永遠改不成運-20那樣的大型飛機。要造大飛機必須重新設計。印度的LCA光輝戰鬥機發展了三十四年。到現在也沒發展出殲-20來。

運10的總體設計,是在美國波音707的基礎上(早期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殘骸、樣機,後來引進了相關資料),總體仿製、局部改進而成的。運10工程中任設計組組長的熊焰在《一次有意義的攀登》一文中就正式披露了Y10研製過程中曾經購買707圖紙並對照其進行修改。

——所以別再吹什麼自力更生,自主研發什麼的。

民航總局的報告成了打壓國產飛機的罪證,沈圖成了替罪羔羊。

民用航空總局提出《對國產運十飛機的幾點看法》的報告,提出:

「運十型飛機基本上是測繪仿造波音707/720型飛機,改換了機翼,縮短了機身,減少了起飛重量和商載。即使運十飛機達到了波音707型機的水平,也不過相當於六十年代初期國外第一代噴氣客機的水平。」

渦扇8

——改成落後幾十年的波音707還要多久?要多少錢?

「運十飛機還有不少重大技術問題有待解決」

——最起碼發動機就沒解決吧?航電都是引進的707備件。引進目錄里的電子設備有58項。都是最值錢的,最關鍵的。

「要能投入航線使用還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期」

——這個較長應該說比較客氣了。連三機部定的時間都是十年。

「目前還缺乏足夠的資料對其技術經濟性能恰當的評價。」

——沒有參照的機型,波音707都賠錢。

「由於能源危機引起油價上漲和85年國際民航組織將對超過噪音和煙霧標準的飛機實行限制,波音707飛機已屬淘汰機種」,「因無訂貨已在1979年停產。」「我局有波音707客機十架,因利用率不高,還可用20年」。「民航去年1980年,年初十年規劃設想中沒有再添購此類飛機的打算。」

——注意,這個是民航總局的罪證,波音707使用率不高,可用二十年,不是民航總局二十年不買別的飛機。民航總局不要類似波音707的機型。那比707更不如的運十哪?

運十工程項目組

——我造了,你就得買,賠錢是你的事。你要不買,就是打擊民族工業。你就是洋奴。

民航在報告結尾說:「目前國內繼續研製類似波音707型的飛機是否可取,請鄭重考慮。

——沒人買的東西,造了幹啥?

——民航總局說的難道不是事實嗎?

純商業性質的民航運輸飛機在追求性能的同時更加需要重視經濟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出勤率,要求相比同類軍用運輸飛機更高,因為時時都要以普通乘客而非軍人的需求考慮。

你看印度天天摔飛機,那是軍用飛機。民用飛機如果摔了一架。那是天大的事。

運10工程中任設計組組長的熊焰在《一次有意義的攀登》一文中就正式披露了Y10研製過程中曾經購買707圖紙並對照其進行修改,而且指出Y10的研製並未進行足夠的調研,其風洞試驗不完善等很多問題。

對於708工程樣機,我們的評價也許只有「土法趕製創造的奇蹟」適合他。面對當年中國的實際工業環境,運十在設計中的大量設計指標變得極其不現實。由於缺乏大型鍛模機和水壓機,運十在設計中明確要求的13個一體成型部件只有三個是當時的中國可以做出來的。至於大飛機極其重要的機翼主梁結構,甚至是多片焊接組裝的。

運十沒有大的機體結構損傷,為什麼在執飛170小時後就此打住而迫切需要03架接替試飛?事實上,無論是設計方自己的估算,還是北航專家組的複核,都證明最初的運10樣機安全飛行壽命不超過200小時。

這一點只在極少數專業論文和著作中提及,而在運十飛機最後一次執飛拉薩中,機體形變達到了駭人聽聞的40cm(一般的機體形變都在十幾cm),這一原因直接導致了原本就不牢靠的機翼主梁彎曲出現裂紋(也就是傳言的100小時崩大梁),如果再上天,極有可能解體。

尾部的鋼索

液壓助力傳動不達標,運十採用了一個軟式機械操縱為主的飛行操縱系統,調整片助動控制方式。簡單說就是飛行員的操縱桿通過鋼索連接飛機各處的舵面,並通過小調整片減輕飛行員操作負擔。別人已經在使用電傳操控了好不好?

上海汽車配件廠出品的配套發動機渦扇8(915發動機)吹的神乎其神,但是,自始至終都沒安裝在運十上。僅安裝一台在波音707上的試飛。國家在這款發動機上面就花費了1.84億。

汽車配件廠,生產渦扇發動機,這個足夠吹一輩子的了。

中國第一台自行生產的渦扇發動機,是仿製斯貝202的秦嶺,到2007年完全國產化,才裝到飛豹上。渦扇5,渦扇6,渦扇8統統都是實驗室里的玩意。

運10工程中任設計組組長的熊焰先生撰寫的文章說了,原文道:「後來發現僅第一台(915發動機)總裝時就有材質差錯達448處,……(其中)材質情況不明的有342處」。材料用錯了這麼多處,其中近八成連咋錯的都搞不清。還有更加觸目驚心的一段:「第一台915發動機外函道葉片耗用了200台套的材料才挑出一套合格的葉片來,報廢材料價格多達450萬元。」

運十需要改動的地方太多了。多的不如扔了從新再造一架。

主體結構採用的LC4鋁合金,國內根本拿不出與西方7075等牌號相同性能的產品,只能以國產LC4鋁合金先將就。由於國產鋁合金易裂、而且裂紋擴展快,抗腐蝕性差,而且不耐疲勞,因此運10製造和試飛過程中,部件出現裂紋極為頻繁。加上當時運10連結構的疲勞壽命試驗都沒有做,因此只能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估算出200小時的安全壽命,用於完成試飛大綱的基本科目試飛。

——這個必須換吧?

發動機要換成CFM56吧?據運10飛機項目組研究:如改裝先進的CFM56型發動機,將使燃油消耗率下降20%,大大提高經濟性,雜訊水平也大大降低,可滿足FAR-36的第三階段雜訊標準要求。JT3D是五十年代的玩意兒。美國都不生產了。

更清晰的大圖,看拼接的蒙皮

當時嚴重缺乏很多大型部件的生產能力,運10不得不大量採用土法上馬的解決方式:大型的整體蒙皮做不了,就用多塊小型蒙皮拼接;大型的整體鍛造結構件做不了,就先拆分成幾段先鍛造好,然後焊接組合。這些做法在短時間內解決了先把飛機造出來的問題,但在長時間使用中,必然導致大量的結構質量和壽命、安全問題。

——這個必須換吧?

航電是五十年代的。從發動機到慣型導航儀,從雷達設備到通訊設備均需進口。必須更新換代吧?

還剩下啥?

各位要是不信本人的話,建議對照參閱《大飛機風雲》、《運十研製大事記》、《地方辦航空二三事》、《難忘的運10-中國第一架大型噴氣客機研製紀實》。雖然都是官樣文章。但是,看看都有什麼困難,如何克服困難,就知道當時的真實情況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漁歌子說 的精彩文章:

運十:錯上加錯釀成的悲劇
運十下馬並不可惜
錯過米-8,耽擱了中國四十年
改變未來戰爭方式的革命性武器,俄羅斯領先,美國喊停
揭秘:為什麼空軍不要殲-31,反而買蘇-35

TAG:漁歌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