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找不到秦始皇想要的長生藥,一叢菖蒲卻讓鄭安期百世流芳

找不到秦始皇想要的長生藥,一叢菖蒲卻讓鄭安期百世流芳

端午時節在杭州的時候,看見家家戶戶門口均懸掛菖蒲與艾草。江南百姓在端午時候懸掛菖蒲與艾草的習俗由來久矣。在中國,端午是夏季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那菖蒲葉子扁長似一把綠色長劍,民間的道士把菖蒲稱之為「水劍」或者「蒲劍」,老百姓認為此劍可斬殺妖魔鬼怪,而艾草則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驅毒除瘟作用,因此,端午節門口懸掛菖蒲艾葉可以驅邪。

杭州城端午節家家戶戶均懸掛菖蒲與艾草。

菖蒲在廣州人生活之中同樣也是重要的,不過不在農曆五月,而是在農曆的七月。農曆七月二十五鄭仙誕,廣州人要采菖蒲,游白雲山,祈求一年好運氣。鄭仙就是鄭安期。在廣州,鄭安期與菖蒲幾乎是無形捆綁的,兩千多年來,由此及彼,相互映照。

傳說先秦時期,現在的廣州城發生了瘟疫,鄭安期為了救治百姓,到白雲山尋找草藥,不慎墜崖。現在白雲山有鄭仙岩,供有鄭安期的塑像,鄭仙岩就是當年鄭安期採藥墜崖之處。傳說鄭安期要尋找的草藥是一種九節菖蒲。

開來,從江南到嶺南,菖蒲的作用大同小異,都是為了驅除瘟疫與邪祟。白雲山因為鄭安期與菖蒲的傳說,吸引了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前來登臨。時至今日,白雲山有一條山澗,澗水清涼,從山上流到山下。傳說山澗間曾經長滿菖蒲,所以叫做蒲澗。蒲澗東邊曾經有飛泉掛壁如簾,名「簾泉」,或稱「濂泉」,濂泉清澈冰涼,流到山下,成為古代廣州城裡的飲用水。白雲山下的濂泉路便是得名於此,蒲澗濂泉作為白雲山勝景曾經成為古羊城八景之一。

白雲山上根據傳說樹立鄭安期騎鶴飛升的浮雕。

每次到白雲山,我都有意無意要去尋找菖蒲。菖蒲其實是一種常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濕潤的山澗邊,葉子扁長如劍,挺拔、端莊、秀麗,仔細嗅聞,隱隱還有芳香之味。然而,菖蒲雖有美好的外貌,全身卻皆毒,在《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中,菖蒲名列其中。根據記載,菖蒲全株均有毒,尤其根莖毒性更大,服用多量時產生強烈的幻視。實際上,正是菖蒲自身的毒性,才使得蚊蟲毒物不敢靠近,這也是菖蒲驅除瘟疫的科學道理所在。舊時,江南人家每逢端午時節,懸菖蒲、艾葉於門窗,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則燃菖蒲、艾葉,以驅蚊滅蟲,習俗保持至今。在農耕時代,農民還將菖蒲根莖搗爛後加水,用來防治稻飛虱、稻葉蟬、稻螟蛉、蚜蟲、紅蜘蛛等蟲害。

上古先民應該很早就發現菖蒲的這種神奇的藥效作用,因而把菖蒲當作神草。《本草?菖蒲》載曰:「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

菖蒲。

菖蒲既然在上古時候就被列為神草,秦始皇在位的時候,他一統天下,位高權大,但是隨著年齡漸高,漸感末日漸近,因此他一直在尋求不死之葯,以祈長生不老。那鄭安期原本是山東琅琊一位方士,受秦始皇的委派而來,目的在於尋求不死之葯。其時秦始皇兵戊嶺南,設立了南海郡,聽說南海郡的白雲山有九節菖蒲可以作為長生不老葯,遂派鄭安期南下。那鄭安期來到南海郡,遇上城中瘟疫,鄭安期知道九節菖蒲不但可以長生還可以驅除瘟疫,於是不顧山高路險,毅然上山採藥。在懸崖絕壁間,鄭安期為了採藥,不慎墜落懸崖,其時天邊飛來一隻白鶴,托住鄭安期飛向碧霄。民間認為鄭安期白日飛升成仙了。百姓根據鄭安期的指點,用菖蒲解除了瘟疫。關於這個傳說,後世蘇東坡曾有詩《題蒲澗寺》:「不用山僧導我前,自尋雲外出山泉。千章古木臨無地,百尺飛濤瀉漏天。昔日菖蒲方士宅,後來薝蔔祖師禪。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王欲學仙。」對秦始皇想長生不老的痴念進行嘲笑。

白雲山上剩下鄭安期白日飛升的傳說。

傳說,鄭安期墜崖的日子是農曆的七月二十五日,人們遂在懸崖邊建鄭仙祠,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前來祭拜鄭安期,漸漸形成習俗,人們稱這個習俗為鄭仙誕。但凡誕辰節俗,皆有一套完整的習俗,鄭仙誕也不例外,經過歷代的演變,在宋代的時候已經基本形成完整的習俗,那時的廣州官員有攜帶士大夫遊玩白雲山的禮俗,他們在這一天會采菖蒲、沐清泉、祈願,相傳游山沐水回來之後,可以強身健體,這個習俗基本沿襲到現在。明末詩人屈大均更是在《廣東新語》中也記載:「安期生……七月二十五仙去,今郡人多以是日采菖蒲、沐清泉,以期得到仙氣。」同時,屈大均在他的另外一首詩中還記載道:「七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廣人傾都東門出,菖蒲澗中漱寒泉,共尋鄭公煉丹室。」在這些地方文獻之中,有說鄭仙誕是二十四,有說是二十五的。現代民俗專家葉春生指出,鄭仙誕應該是二十四,而且不止一天,應該是從七月二十三到二十五連續三天。

在鄭仙誕前夕,人們都會在山上露宿,希望能夠得見傳說中的菖蒲仙草。鄭仙祠後來因為歷史的原因被毀掉,白雲誕失去了活動場地逐漸式微,鄭仙誕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純粹的登山活動。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國展開,鄭仙誕的恢復呼聲甚高,白雲山管理部門重修鄭仙岩、組織慶賀鄭仙誕活動,邀請本土專家設立鄭仙論壇探討鄭仙誕文化內涵,現在鄭仙誕已經被列為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鄭仙誕舉辦期間,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清代倪雲瞿在羊城竹枝詞中所描寫的:「為拜仙祠禮鄭翁,紛紛游女出城東。羅衣濕透珍珠汗,兩朵桃花雨帶紅。」這種詩意的場面在白雲山又再現。

鄭仙誕恢復後,萬人空巷看錶演。

從菖蒲到鄭安期,一種植物,一個人,遂流芳千古。臧克家的詩寫道:「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秦始皇為了一己之私求長生,鄭安期採藥卻是為了大眾百姓驅瘟疫,在采菖蒲的過程之中雖然墜崖,但至今仍然活在百姓的心中。隨著鄭仙誕的恢復,鄭安期更是百世流芳。

世間哪有不死之葯?從古到今,人在塵世,生年大多不過百,一個接一個地離開這個塵世,在生之時,不去探尋活著的意義與價值,卻極盡所能想去尋找不死之葯,尋到了又怎樣,若果窮凶極暴,暴政濫施,即使活著,其實也不外是行屍走肉。

秦始皇為求長生,天地之間,四極八荒到處求索。在東方,徐福帶著五百童男童女消失在茫茫的東海之中。在南方,滿頭蒼髮的鄭安期越過五嶺,來到白雲山,最終騎著白鶴飛向雲海。雲山蒼茫,菖蒲滴翠,剩下一個飛升的傳說。

兩千年來,白雲山上,菖蒲在,鄭仙也在。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黃劍豐 的精彩文章:

若非深愛,怎會痛徹心扉
解讀黃氏認祖詩《三七男兒總熾昌》

TAG:作家黃劍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