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話傳說之大禹治水

神話傳說之大禹治水

今天有乾貨,不看別怨我!

看過一些書,還有網上的文章,總有一些人說中國古代沒有神話傳說,或者說中國神話傳說雜亂無章,進而給我們中國人扣上「缺乏想像力的民族」這一頂大帽子。

對此,我倒是不以為然。我認為中國神話傳說之所以沒有發展成古希臘、古埃及那般成系統、成體系的樣子,完全是因為古代中國出現文字較早,因而很早就進入了「信史時代」。即利用文字,較為客觀地記錄史實的時代。這本應該是我們中華文化值得褒揚的優點之一。

既然進入了信史時代,嚴肅的文獻成為記錄歷史的主題媒介,而不那麼神話傳說也就退化成了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了。於是,神話傳說變得越來越不嚴肅,越來越雜亂無章。

然而,我們中國還是有很多神話的,「大禹治水」就是膾炙人口的神話之一。今天,我就要用嚴肅的態度,分析一下這個不太嚴肅的神話。

以下是乾貨,有點枯燥,但絕對是居家旅遊、吹牛裝逼之利器!

根據古書記載,在古代治理水患的有兩對父子:其一為鯀、禹;另一對則是共工、句(gou)龍。

難道中國古代天下發了兩次大洪水?細讀史書,則能發覺兩個神話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首先看看句龍和禹之間的聯繫:

據《國語 魯語上》記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九州)故祀以為社」。《左傳》記載:「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則后土即為句龍,是土地神「社」。而「禹」字,古從土,意指有足之蟲,即禹也就是龍。另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禹……為山川神主」,禹也是土地神。

由以上兩點得知,句龍與禹都是龍,都為土地神,則兩者可能是同一個人。

下面再來看看共工和鯀:

從地位來看:共工「伯九有」(《國語 魯語上》),鯀「均定九州」(《國語 周語下》),可見兩者均為能號令天下的「大官」;

從個人舉止上看:「昔有共工自賢」(《逸周記》)《呂氏春秋》記載鯀「自以為得地之道,可為三公」可見兩者都自我感覺良好;

從治水方法來看:《國語 周語下》記載:共工「壅防百川,墮高堙卑」鯀則「湮鄣洪水」。一句話,兩者方法都是「堵」!

從下場來看:《墨子》記載鯀就刑之處「乃熱照無有及也」《莊子》記載共工被流放於「幽都」。兩者受刑之地都是暗無天日的地方;

此外,史書記載共工「用滅」鯀「殛死」,而且共工「潛於淵,宗族殘滅」(《淮南子》);鯀則「入於羽淵」(《左傳》)「方命圮族」(《堯典》)。可知,兩者最後都被殺並株連宗族;

最後,從兩個人的名字來看:「共工」應為「鯀」字緩聲,「鯀」則為「共工」急音。也就是說,這個名字讀快了就是「鯀」,讀慢了就是「共工」。

綜上,共工與鯀應為同一人無疑。

如此看來,兒子是同一個人,老爹也是同一個人,那麼這兩個故事應該是同一個神話的不同版本。

別走,話還沒說完!

都說鯀治水只知道 「堵」,而禹治水則是 「導」;果真如此么?

《山海經》記載:「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可見,禹治水的方法和鯀一樣,都是「布土」也就是「堵」,而鯀被殺的原因並非治水不力,而是「不待帝命」。

那麼,為什麼禹治水的方法後來變成了「疏導」呢?

古代地廣人稀,人水不相害;戰國以後,人口激增,土地益辟,水患漸著;人們在與水爭地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治水經驗,發現單靠簡單地圍堵,是無法有效地治理水患的,只有合理疏導才能有效控制水患。於是,大禹治水的方法便在人們口中逐漸從圍堵轉變為疏導了。這種變化,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經濟進步,水利工程發展在神話中的反映。

好了,說完了。諸君看完趕緊找人吹牛去吧,不謝!

本文參考了童書業先生所著《春秋左傳研究》一書

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貴德草堂 的精彩文章:

西行遊記之熱那亞
西行遊記之那不勒斯
七夕來了,撒狗糧了

TAG:貴德草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