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澳大利亞學者稱,只看雜誌影響因子就像挑籃球隊員只看身高一樣可笑,但所有球員都是巨人

澳大利亞學者稱,只看雜誌影響因子就像挑籃球隊員只看身高一樣可笑,但所有球員都是巨人

近期,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主管教育的副校長,分子生物學家莫林·克羅斯利(Merlin Crossley)發表他對雜誌影響因子的看法。

他認為,影響因子和被引用數等量度標準確實不夠完善,但也並非毫無價值。這些標準只是一種指標,它們本身並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他說,「真正的問題在於對研究經費和職位的競爭激烈程度迅速提高。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必須要考慮到許多指標的作用。」

他認為,這些硬硬的、冷酷的、並不完美的數字能夠繼續在科學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他的觀點:

我們衡量科學家的標準總是會受到嚴格的審查。對於那些在自己的領域內達到巔峰的人來說,這個標準就是諾貝爾獎。但是,在職業生涯的各個發展階段,我們都要在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其重要性或排名可以通過名為「影響因子」的指標傳達。

諾貝爾獎Twitter賬號@NobelPrize最近推出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視頻,視頻中的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對「期刊影響因子」表達了反對意見。

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彼得 · 杜赫提(Peter Doherty)談學術期刊與影響因子對科學發展的影響。

我的觀點是,幾位諾獎得主的說法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是我不會建議我帶的年輕研究人員忽視期刊影響因子。雖然它並不完善,但仍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更重要的深層原因是,隨著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展,研究人員變得日益專業化,對指標工具(如影響因子、被引用數量等)的使用會變得更多,而不是更少。

1對期刊影響因子的批評

並非只有諾貝爾獎得主彼得·杜赫提(PeterDoherty),布魯斯·博伊特勒(Bruce Beutler),約瑟夫·戈德斯坦(Joseph Goldstein)和保羅·納斯(Paul Nurse)對「影響因子」持批評態度。受到廣泛支持的《舊金山宣言》也表達了這一態度:不能僅僅憑「期刊影響因子」來判斷研究的質量。

澳大利亞的大型醫學研究資助機構:國家衛生和醫學研究理事會也正式對影響因子持反對態度,並且基本上將這一指標排除在資助申請評定標準之外。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曾經在本國研究部門的評估活動中列出了A+、A、B和C級的期刊,但現在已經廢棄了這一清單,不建議各研究機構繼續使用。

在理論上,這些權威是正確的。期刊影響因子表示過去兩年內該期刊的每篇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數。這個指標是不可靠的,可以以各種方式進行操縱,比如在期刊上加入很多綜述性文章,往往一兩篇「重量級」論文就可能嚴重影響期刊影響因子的高低。總之,期刊影響因子是評估研究質量的一條粗略的捷徑,這是一種預先判斷,是一種偏見。

在影響因子的基礎上挑選研究員或補助金申請就像基於單一指標給籃球隊挑選隊員——如球員的身高。

這太可笑了。不過等等,你有沒有看過職業籃球隊的球員的身高?幾乎所有的球員都是巨人。

2巨人中的巨人

我很樂意聽取諾獎獲獎者的意見,閱讀論文,並根據論文本身的價值對研究質量進行判斷。可惜我只是一個非常小的領域內的專家。我無法批判性地分析接觸到的大部分研究。這並不是說同行評議不起作用,同行評議對發表論文質量控制是有意義的。我只是在一小塊領域內審查我真正內行的文章。但是,當涉及到經費審查或作出學術任命時,我經常要在我的專業領域之外作出決定。所以我承認,我也會看影響因子、被引用數等指標。我甚至還會看發表論文的數量。

我必須很遺憾地承認,在審查一百多個撥款申請或求職申請,並試圖資助其中的10項研究,選一個人來聘用時,我沒有讀過申請書中列出的每一篇論文,而且我僅僅根據自己有限的理解來對研究進行評估。我沒有時間,也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來閱讀和判斷所有的論文。

我會根據球員的身高和過去的比賽的技術統計數據,作為選擇我的籃球隊員的部分依據。我希望,將來我所任命的人可以獲得研究經費資助,我認為其他審查經費申請的人也會考察這些指標,所以我也不能忽視這些指標。

3 給年輕研究人員最好的建議是什麼?

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視頻中表示,堅持做質量過硬的研究是建立科學聲譽的最佳途徑。但是,現在成功獲得經費的比例已下降至不足20%,僅僅靠質量過硬的研究能否將實驗室維持下去還不得而知。所以,儘管「不要太看重影響因子」的建議對於聲譽很高的研究人員來說是不錯的,但對於年輕研究人員來說,這個建議並不總是可行。

當我剛開始搞研究的時候,我也會抱怨那些手握經費審批權的人似乎要求太多:要發表很多論文、論文要發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上,以及在撥付經費前就要求先提供數據資料。

我的一個聰明的同事揚起眉毛看著我,說:「我以為以你的聰明,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你的目的是對你的研究進行平衡,以便產出一些可靠的研究成果和一些高影響力的論文,同時管理資源,以產生新應用的初步數據,同時確定當前資助的主要研究目標,或提供啟動資金。」

我認為這是很好的建議。我們每個人都要優化我們的研究產出。目標要盡量高,但不要不計代價地向《自然》提交論文,那是在浪費你的職業生涯。

學術管理者不想做出錯誤的決定,所以只能將期刊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一個衡量標準,而且經常是最後的手段。他們和你都應該從整個全局考慮,專註做好以下這些事情:

1.在任何影響因子的期刊上發表多篇第一作者論文。諸如《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等新期刊會接受實實在在的研究成果,即使它們不是那麼具有突破性。啟動和整理多個項目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在某個領域或技術方面建立學術聲譽,成為專家,特別是處於發展上升期的領域。

3.與一兩個業內領先的實驗室合作,但不要太過分地宣傳自己。

4.樹立要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目標,但要知道適時放棄。有時,了解何時應該放棄,其實比堅持自己的夢想、永不放棄更重要。(在我看來,後者被危險的高估了!)

5.最重要的是,問問自己是否享受研究的過程,是否可以處理研究中遇到的棘手問題,別人可以感覺到這一點,並傾向於支持在骨子裡懂得應變的人。

來源:本文轉載自「學術頭條」,原文作者:莫林·克羅斯利(Merlin Crossley),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主管教育的副校長,分子生物學家。

歡迎購買《陳在嘉百個難忘病例》

該書最大的特點所有死亡病例都有屍檢結果。陳在嘉教授已從醫已有64年,在阜外醫院心內科工作了 58 年。

高潤霖院士評價該書是「送給醫生的最好禮物,對從事心血管專業的醫生、研究生開闊思路、增長知識、積累經驗、建立正確臨床思維大有教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循環雜誌 的精彩文章:

阜外醫院學者在Circulation雜誌發表研究稱,控制空氣污染,健康獲益堪比控制高血壓和吸煙
有高血壓但想要寶寶的男士和女士,不該使用這些降壓藥!
Circulation:他汀研究20年隨訪,獲益依舊!
雅培宣布停售生物可吸收支架,還將研發第二代可吸收支架
三軍大研究稱,長期飲用純凈水對心血管有害

TAG:中國循環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