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談談我的學術興趣點及對「淵博」的理解

談談我的學術興趣點及對「淵博」的理解

談談我的學術興趣點及對「淵博」的理解

老羅/文

今天是提交互聯網+公需課考試成績的最後期限,我得爭分奪秒去完成。但是早晨起來一想到搞那些進不了我大腦的「知識」,就覺得好無聊。還有昨天有人通知去雁山參加2017級新生開學典禮,我想我去與不去都是不「存在」的,去之何益?

無論如何,天塌了我也得搞點自己喜歡的「乾貨」。說來令人羞愧,我所喜歡的乾貨不外乎是幾乎所有人都不喜歡的東西,也就是一些不實用的、虛無的、無法搞懂的東西。至於那些有用的、實用的、淺顯易懂的、大眾喜聞樂見的東西,恰恰是我的大腦皮層所抗拒接受的,比如各種條文、各種規定、實用知識、如何提高-——、如何贏得——,甚至包括感性的小資文字、美學的、文學的包括藝術的都被排除在我的視野之外。

在我看來,人的能力、時間、大腦容量、興趣點都是有限的,知識淵博,什麼都懂,啥都上去說幾句的學者是我所鄙視的!就像維特跟斯坦所說,對於不可言說之物必須保持沉默。因為往往撈起一個東西,就開始侃侃而談,不是淵博的表現,而是嘴尖、毛長、腹中空的表徵。胡塞爾說「現象就是本質」,然而真正的表徵本質的「現象」是「隱」而非「顯」的。不過,在一個文化浮躁的、消費的時代,我們常常被慫恿去使勁「說」(包括說話和寫作),以彰顯自我的存在,否則個體很快就會被埋沒。於是,我們的時代就滋生了一大批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善於察言觀色、吹牛皮的、口是心非的學術的大牛。

我的學術興趣很簡單,我所關注的不外乎是歷史理論、文化理論、媒介理論等,貫穿其中的當然是抽象、難懂、無聊、無用、思辨的、虛無的哲學。

德國的歷史主義興起與理論基礎

——《德國的歷史觀》讀書札記

老羅/文

引子:德國的這個歷史主義似乎與當下比較熱門的新歷史主義、新文化史、後現代史學、敘事史學、史學的敘述轉向關聯不是很緊密。剛剛開始閱讀這本2016年底購買的伊格爾斯的《德國的歷史觀》,還不是很清楚這個「歷史主義」與後現代敘述史學之間的邏輯關係。那就只能隨著閱讀的深入再思考這個問題吧。

1、德國歷史主義的興起

如果我們把歷史主義看做是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試圖重新創造「真實發生的」過去,並再次體驗一個歷史場景的獨特特點,那麼自古典時代以來依據世俗觀點撰寫的大量描述史就是歷史主義的。這種關注個體與細節的歷史研究是與自然科學的綜合和分類方法有著本質的區別。而且如果按照梅尼克的觀點,把歷史主義理解為不僅是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而且是一種全面的生命哲學,那麼歷史主義就是18世紀的一個創造。更確切地說,它是德國對於啟蒙運動的某些思想模式,尤其是自然法學說的反動。

18世紀的歷史主義觀點的代表作有維柯的《新科學》和赫爾德的《另一種歷史哲學》。維柯強調,對社會事實的研究,要求採用那些與自然科學完全不同的方法,與自然不同,社會不能被化約為「身體的無意識行動」;相反,它是由發生在時間長河中的個體的有意識行為和決定所組成的。只有在採取歷史的研究方法時,人與社會才是能被理解的。

梅尼克在《歷史主義的形成》中認為,在歷史世界的明顯非理性與混亂的背後,有著一個偉大的持存的觀念的領域。這些觀念既不是抽象的,也不是普遍有效的,而是體現了構成歷史世界的短暫個體的不變的本質。

2、德國歷史主義的理論基礎

洪堡在《論歷史寫作者的任務》中說,歷史學家的任務是敘述所發生的事情,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必須從簡單描述開始。但是,所發生的事情只有部分是可以為理性所理解的,其他的只能被感覺、猜想或推測。對於觀察者來說,只有片段是顯而易見的。而要了解發生的一切的真相,就需要加上每個事實中那種看不見的因素,歷史寫作者必須加上它。

洪堡進一步強調,歷史學家並不僅僅是毫無意義地處理事實,他要試圖發現其中的聯繫,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中理解各個事件。真正的歷史學家必須把每一個事件作為一個整體的部分加以描述。一方面,要承認每一個個體的內部精神自由;另一方明,每一事件都依賴之前的和附帶的原因。現實儘管看似充塞著偶然以外,卻是被必然性所主宰的。洪堡要求對事件進行準確、公正和批判性的考察,批判的方法就是確立事實,通過材料、文獻等的經驗和理性的方法來衡量證據。

總之,洪堡開始認識到集體力量的重要性,並且將它們與民族相等同。洪堡承認國家在民族中的中心地位,並形成一種知識論,其目的是理解歷史中的非理性和富有活力的力量,以及這些力量的獨特和先驗的實在。這些理論,包括理念學說、個體化的研究方法、政治在歷史裡的中心地位的思想,構成了從蘭克到梅尼克的德國史學和歷史思想的歷史哲學的基本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禹貢錘指 的精彩文章:

當代思想史研究範式的流變
談談在高校工作的真實感想
解釋學視域下的「悲劇性」
近兩天閱讀筆記與心得
「哲學史」中要有「哲學」

TAG:禹貢錘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