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大家探蹤9:傳神人物,圖寫春秋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大家探蹤9:傳神人物,圖寫春秋

有美術史家說,「中國人物畫衰微三百多年」,而敘事性的人物畫就更是衰微一千多年——自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李唐《夷齊採薇圖》等作品以後,具有文學性的人物畫傑作就幾乎沒有再產生過了。

一直到二十世紀,敘事人物畫才迎來一個新高峰。而登上這一高峰的,前有徐悲鴻、蔣兆和,後有羅工柳、楊之光等具有拓荒意義的畫家。

若果說,現代山水畫要解決的是新舊問題,而人物畫要解決的則是中西問題——源於西方的寫實技巧如何體現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

羅工柳在油畫的中國化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楊之光則在造型準確與筆墨意趣的結合上,交出了完美的答卷。他們都共同接受過俄羅斯巡迴展覽派畫風的影響,又都不為所囿,創出了自家的風格。

大概在共和國美術史、尤其是敘事性人物畫史上,羅工柳的《地道戰》《延安整風報告》,楊之光的《毛澤東同志在農民運動講習所》《雪夜送飯》等都將是濃重篇章。

但觀察二人的創作歷史,他們都沒有以敘事性人物畫為極境。他們的探索熱誠從未衰減。

羅工柳有自己的「木刻時期」「寫實時期」「寫意時期」;楊之光也有自己的 「寫實時期」「寫意時期」「沒骨時期」。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一個是油畫,一個是國畫,都以「寫意時期」的作品最獲推崇,更能體現才學識的高度結合,達到融匯中西、別開新天的境界。

總之,他們一生都在努力超越前人,也努力超越自己。 ·羅韜·

羅工柳:探索民族油畫新語言

金羊網記者 黃宙輝 實習生吳大海

尋訪|曾指導學生連畫七天

2004年,羅工柳作古。13年後,金羊網記者尋訪羅工柳的兒子和學生,在他們的講述中,一個豐滿而生動的美術大家形象躍然眼前。

木刻刀是他抗日武器

木刻刀是羅工柳與日本侵略者鬥爭的武器。

抗戰爆發後,青年羅工柳投入了抗敵宣傳活動。1938年他加入魯藝木刻文工團。不久後,羅工柳上太行山,深入華北前線開展抗日救亡。他長期奔波在抗日根據地,創作了《李有才版畫》《小二黑結婚》等作品。

當他從抗日前線回來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時,有人向毛主席介紹羅工柳,毛主席拉住他的手連聲說:「知道,知道。」原來,此前朱德總司令已經向毛主席講述了羅工柳在前線做的工作。

1949年後,羅工柳投入到美術教育事業中。上世紀50年代,他創作了油畫《地道戰》《整風報告》等1949年後第一批革命歷史畫,其中《地道戰》被編入小學課本,在普及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羅工柳《地道戰》

50年代末從蘇聯留學回國後,羅工柳對「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等進行了深入思考,在藝術實踐中做出大膽創新,創作了《前赴後繼》《毛主席在井岡山》等影響深遠的油畫作品。

羅工柳《前赴後繼》

在家為學生舉辦婚禮

羅工柳在中央美院主管油畫教學和創作時,他堅持「敢」字當頭,破除一切清規戒律,培養出一批重要的油畫骨幹。

他主持的中國第一期自辦油畫研究班共有17位學員,李仁傑是唯一的女學員。她與班長項而躬相愛並結為夫妻。

「我們倆一個來自四川,一個來自廣東,在北京沒有家,只能住在宿舍。羅老師就讓我們倆到他家去辦婚禮。」李仁傑回憶,平時同學們也常去老師家。那年寒假,他倆的婚禮就在羅工柳的家中舉行,老師同學們一起見證這段姻緣。

隨後,羅工柳舉家前往北戴河療養,家裡空了出來。羅工柳便把家交給了李仁傑夫婦。畢業後,李仁傑、項而躬的作品屢屢獲獎。羅工柳笑稱:「你們的夫妻店開得很好嘛!」

學生夫婦在羅工柳家辦婚禮的照片。三排左邊是項而躬,右邊是羅工柳;二排左邊是李仁傑,右邊是羅工柳夫人楊筠。圖/採訪對象供圖

有一件事,讓李仁傑至今記憶深刻。當年畢業時,項而躬的畢業創作《紅色娘子軍》因色調偏冷而在那個特殊時期被批判為「藍色娘子鬼」,項而躬與指導老師羅工柳均因此受到很大影響。

1964年,項而躬畫出新作《雙豐收》,該畫入選第三屆全軍美展。項而躬立即帶著該作品去參展,並請羅工柳點評。

羅工柳問他:「這幅畫,你畫了幾天?」項而躬回答:「時間太緊張,只畫了七天。」「不夠不夠!」羅工柳馬上在中國美術館借了一個小房間,指導項而躬馬不停蹄地又畫了七天。

修改後的《雙豐收》大刀闊斧、對比強烈、感情奔放,展出效果十分轟動,項而躬打了一次「翻身仗」。李仁傑說:「直到現在,我還能感受到這對師生的激情,那種面對畫面,風風火火、同心同德、誓奪勝利的衝刺激情。」

從未滿足過已有成就

藝術界常有子承父業之美談,但羅家則是另外一則佳話。

羅工柳的兒子羅安向記者回憶,雖然父親也有類似的意願,但看到兒子的天賦和興趣都在理工科上,也就沒有試圖左右兒子的選擇,反而十分支持兒子學習理工科。後來,不負父親之望,羅安成了一名科研工作者。

「雖然我不是學藝術的,但我能看出父親對待藝術非常用心。他研究一個畫冊,不僅看畫是怎麼畫的,比如顏色和構圖,還琢磨畫中每個人的表情、動作。為什麼會這麼畫呢?他翻來覆去地想,也是在這樣的積累中才產生那麼多想法。」羅安說,父親在世時從來沒有滿足過已有的成就,「他總說他可以畫得更好,他總是在求新求變」。

羅工柳寫給學生夫婦的條幅「天下白」。圖/採訪對象供圖

點評|創作中國自己的「土油畫」

羅工柳是他那個時代的前衛藝術家——他是新興木刻的參與者,也是中國早期現實主義「土油畫」的創作者,是油畫民族化語言的探索者。正如他所說:「我在藝術生涯中求異幾十年,至今未悟。明知險途,執著追求。」

在「求異」之路,羅工柳一直秉持著勇於突破、敢於創新的觀念,他明確提出「學到手再變」「走自己的路」,即對西方油畫藝術進行系統掌握的基礎上,發展出中國油畫自己的道路。

「在中國油畫史上,羅工柳是舉足輕重的。他把西方油畫和中國畫相結合,其作品有很多新意。」古元美術館首任館長包澤偉認為,羅工柳的油畫特色在於很好地把握對象色彩的真實感、狀態和人物的關係,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條件下是很難做到的。

「羅工柳的油畫是我們汲取到的最早的藝術甘露。」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回憶,當年從朋友那裡借到羅工柳的油畫作品《紫裙姑娘》的印刷照片,時間只有一天,大家相傳臨摹。

「這位藝術巨匠影響著今天的藝壇,對西方的優長伸延之,以東方的精神改造之,他的創新之路,為我們塑造了傑出的榜樣」。

楊之光:開闢國畫人物新境界

金羊網記者 付怡 實習生范嘉欣

尋訪|他是歷史場景的「導演」

1959年以後,楊之光的足跡主要停留在廣東,其最重要的創作基本都是在廣東完成。在這片土地上,只要稍留意,我們都能覓到他留下的蹤跡。

師從高劍父徐悲鴻

8月18日的廣州,悶熱異常,而在位於廣州藝術博物院的楊之光藝術館內,仍有觀眾頂著酷熱前來參觀。

2000年,新落成的廣州藝博院特設了「楊之光藝術館」,長期展示他的藝術作品,同時亦作為國內收藏、研究楊之光藝術的主要基地。

館內一面牆上懸掛著楊之光的一句話:「畫畫就是要我行我素,我的理解,我的方法,我的風格。不怕有個人弱點,只怕沒有個人的特點。」正是這種對個人特色的追求,才有了他那開創性的中西結合的繪畫技巧。

楊之光的女兒楊紅說:「我父親是一個創新的人,在他之前,沒有人做這種探索。」

楊之光的創新體現在人物畫上。人物畫的難度不僅在於對人物的再現,更在於對時代的側面反映,因此,人物畫的創作者必須對時代非常敏銳,選取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和場景。

「無論是創作還是人生,楊之光都是大時代里一個執著堅持的『導演』。」楊紅認為,楊之光能夠以小見大,掌控創作全局。「他同時將自己的人生與國家命運聯繫在一起,對人生和創作充滿了真誠」。

楊之光進入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科及南中美術院(前身為春睡畫院)後,隨高劍父學習中國畫。之後於195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成為徐悲鴻的學生。

楊之光《恩師徐悲鴻》

「我相當於羊城晚報的美術記者」

1959年以後,楊之光的足跡便主要停留在廣東。楊紅說:「廣東這片土壤對父親影響很大。這裡的環境溫和開放,人們很務實也很包容,不浮躁不造作。這種氛圍非常符合父親的人格。」

楊紅回憶,楊之光始終把教育家的身份擺在藝術家之前,願意為教育奮鬥終生。

羊城晚報記者來到位於番禺的「楊之光美術中心」,幾間課室里學習的課題包括石膏的聯想、十二生肖遇上霧霾等比較抽象的內容。總部主任胡昭燕介紹,該中心以課題為單位,鼓勵孩子根據課題產生創意,發展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和逆向思維。

楊之光還與羊城晚報有著很深的淵源。他曾動情地說:「是羊城晚報培養了我。創作舞蹈人物畫之所以成為自己的強項,都源於當年羊城晚報社給了我機會,為後來的水墨舞蹈畫打下堅實的基礎。」

原來,在1959年,蘇聯國家大劇院訪問黃埔公社,羊城晚報社特邀楊之光隨團採訪。幾天時間,楊之光為芭蕾舞劇《天鵝湖》畫了舞蹈速寫近百張。

自此以後,一遇到國內外的各種大型舞蹈演出,羊城晚報的記者就把舞台速寫的「任務」告知楊之光,他便騎著自行車從廣州美院趕到十多公里外的友誼劇院或中山紀念堂「執行任務」。

演出時的燈光暗,他就打著手電筒,邊觀看演出邊拿著鋼筆在速寫本上揮舞,有時還到後台畫肖像,請演員簽上名,然後急忙蹬車趕到羊城晚報編輯部,往往直到午夜才完成畫作。

「我相當(於)是晚報的一個美術記者啊!」楊之光曾給自己這樣定位。他還把精心創作的作品《葡萄熟了》送給羊城晚報。也正因為這種長期的鍛煉,楊之光的繪畫技巧得到了很大的錘鍊和提高,也結識了不少朋友。

楊之光送給羊城晚報的《葡萄熟了》

點評|中西融合得毫無違和感

畫家林墉表示,如果具體來研究楊之光的人物畫,你就會發現,他的畫好像很簡單的幾筆,但這是一種大寫意,「他到晚年用筆更加辛辣,形上面他一點都不放鬆,可是他的筆墨越來越簡練,就是那麼幾筆,一兩筆。」

作為廣美客座副研究員,楊紅認為,父親畫作之創新:「首先體現在人物的形象刻畫上,他把西方教學的寫實造型和中國的傳統水墨高度融合在一起,既能表現人物的性格特性、豐富的造型和道具場景,同時把國畫傳統的筆墨運用進去。融合沒有違和感,反而豐富了作品的感染力。另外,他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從側面、從小人物來表現一個大時代。」

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認為,楊之光是嶺南畫派精神的傑出代表之一。「用國畫表現現代生活的,楊之光的成就非常突出,楊之光的沒骨人體畫得那麼透,很難找出第二個人,在中國美術史上有傑出的地位。另外,他作為傑出的教育家,奠定了中國人物畫技法的教學基礎,至今仍是不可超越的經典」。(付怡 實習生 范嘉欣)

羅工柳(1916-2004)廣東開平人

新中國現實主義繪畫的奠基人和革新者之一,是中國新風景畫和寫意油畫的開拓者之一。1936年考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自學木刻。

早年主要從事版畫創作,作品表現抗日根據地軍民的生活和鬥爭。1949年後多作油畫,他的油畫以描繪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為主,在探索油畫民族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歷任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副院長,全國文聯委員等職。

代表作品有木刻《魯迅像》《高爾基像》《難民》等,油畫有《地道戰》《整風報告》《前仆後繼》《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等。出版《羅工柳畫集》《羅工柳藝術對話錄》等。

楊之光(1930—2016) 廣東揭西人

1949年入廣州藝專及南中美院,1950年入蘇州美專上海分校中國畫科學習,1950年夏考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歷任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系主任、副院長。

楊之光的寫意人物畫創作,成為時代的審美範式。他的代表作品彪炳於中國人物畫發展史冊,影響超越嶺南,深刻觸及數代中國人的美學意識。

代表作有《毛澤東主辦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浴日圖》《礦山新兵》《激揚文字》等。著作有《中國畫人物畫法》《楊之光畫集》《楊之光書法集》《楊之光詩選》等。

編輯:鄔嘉宏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羊網 的精彩文章:

微商代購未獲批進口減肥藥被判刑
買快餐、坐飛機……「刷臉時代」將如何改變你我
珠海菜類價格有所上漲 漲幅大部分在10%以下
颱風中的蛙人們 觸動了所有珠海人的心
廣萊塢開拍《新霍元甲》等大片

TAG: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