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護持道場 福慧雙修

護持道場 福慧雙修

佛法的發現者是佛陀。佛教的經典是三藏十二部經。佛教的住世和弘傳是僧眾。因此,我們尊稱佛、法、僧為三寶。我們皈依了三寶,就是將整個的身心無條件的沉浸在三寶的光輝和恩德之中。

護法的職責是護持佛、法、僧三寶。尊佛、敬僧、發菩提心,圓滿這整個過程就是最好的護法。也是修行及護法的真正功德所在。

廣植福田

很多居士往往認為三寶需要我們居士護持,這是很錯誤的,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大慢心。三寶給我們成就的機會,給我們因緣,是我們的福田。三寶教我們了生死、出輪迴、證佛果。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而佛陀給了我們法身慧命,這個恩德是永世難報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盡心護持三寶呢?

護持三寶的前提是我們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準確。居士要把自己放在護持位上,恭恭敬敬地對待三寶,盡心儘力地做好該做的一切。一個好的護法居士首要的是覺己。在修學上勇猛精進,腳踏實地的行菩薩道,精行六度萬行。時時處處事事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用自己的修行來弘揚佛法護持佛法。自己三業不清凈,不能嚴守凈戒,不能精進修持,你如何護法?

以平等心、慈悲心護持道場

現在有的居士覺得為寺廟、道場捐了錢財,幫師父做了不少事情,就生起了我慢心,覺得自己了不起,對同修指手畫腳、說三道四。有時對師父也指指點點,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放錯了位置。這種貢高我慢之相正是我執我重的外在表現是非常可怕的。

寺廟是出家人安身立命的處所,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是悲智願行的學習處,是同修共參修養靈性的菩提苑。寺廟、道場是清凈的神聖地方,是修行成就我們道業的地方,需要用心去呵護。不論到哪個寺廟或佛堂,要遵守六和敬,遵守寺廟的清規,規規矩矩遵守規矩你就福德無量。如果破壞規矩就業障無量。寺廟不是菜市場,要守護好自己的三門,讓身口意保持清凈,特別要善護口業。正是:「群居防口、獨處防心。」

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就造謠中傷。甚至師父對某個居士多說了幾句話,他心裡也特不自在。如此等等現象令人痛心疾首。在此奉勸護法的同修,你是真心護法就要心無所求,不求回報不求福報,以一顆清凈心認認真真做事,平平淡淡做人。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你所做的一切諸佛菩薩會知道的。功不唐捐,諸佛菩薩會加持您的。 作為一個居士要不惜生命,不惜我們的財物來護持佛法護持道場。

如果你真心護持某一個道場,護持某一個師父,就不應該計較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對對錯錯,當全力維護道場的清凈和居士間的團結和諧。護法不是買賣,更不是一種交換。護持三寶是你修行的投入,是自己在成長。在成就道場的同時也在成就自己。

發心要正

作為一個好的護法,一定要放下自我,有海納百川的胸襟,要團結來道場的所有人,包括誹謗中傷過自己的人。對這些人我們要心存感激,是他們教你修忍辱,為你消業度你成佛。人低為王,地低為海。一個善於團結人的護法才能成就大事。

做人要謙卑誠實,做事要低調、不張揚、不虛誇、不浮躁。為人處世要慎之又慎,要有大智慧,千萬莫在小事上斤斤計較。心底無私天地寬,人無所求品自高。有一顆隨緣心,你會更洒脫,有一顆平常心,你會更從容。有一顆不貪心,你會更快樂。真正的居士是什麼樣子?佛不是讓居士都必須出家,也不是讓居士變成一個奇怪的人,更不是讓居士變成滿身佛氣的人。

真正的居士,是在了悟到宇宙人生萬法萬物的真相,明白了萬法萬物無非一人一念之所隨緣變現的真實,之後,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安住當下,和光同塵。進而做一個善良的人,懂得利用佛法降伏自心,消除傲慢、嗔心等煩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工作崗位上把工作做好,在家庭生活里把責任盡好,時時事事處處做世人的榜樣,一切為眾生著想,隨時成就官員菩薩,商人菩薩,工人菩薩,農民菩薩,等等諸佛菩薩摩訶薩。

為了佛法、為了三寶、為了道場、為了護法,我們可以捨棄生命,還有什麼不能放下呢?做一個真正的修道人,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無我中求進取,在奉獻中求幸福。以自己的行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用法的實踐來莊嚴佛、莊嚴法,莊嚴自己、成就自己,早證菩提。

三寶舟航

「冥冥長夜中,三寶為燈燭;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

三寶是世間的明燈,是生命的依怙。護持三寶是佛弟子永恆的使命。頻婆沙羅王、波斯匿王、維摩詰居士、給孤獨長者、阿育王、梁武帝等都是居家護教的典範。今天,古聖先賢已離我們遠去,依報、正報也與以往迥然不同。在這嶄新的時代,面對著嶄新的挑戰,作為居家學佛者,應該如何擔負起護持三寶的神聖使命呢?

親近善士,聞思正法

正信佛教,才能真正護教。居家佛教徒怎樣培養正信、樹立正見呢?

折服驕慢,謙卑待人。世尊曾教誡弟子們:「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可見,佛法甚深難解,難修、難證。即便是文字的佛法——三藏教典,也不是輕易就能學得懂的。作為居家佛教徒切不可了解到多少法義便自高自滿。即使是久修、久學者,更應該以常不輕菩薩為榜樣,「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親近師友,如理聞思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居家佛教徒有著事業和家庭之累,應該更加珍惜聞法的因緣,在閑暇之時常往寺院、居士林等場所,服務大眾,親近師友,聽經聞法,受持齋戒,亦可藉助現代媒體的幫助來了解佛法,從而培養如理思惟的能力,建立佛法的正信。「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聞法而產生正信,這是學佛的初階、成佛的正因,也是護教、利他的最初資糧。

念三寶恩,發菩提心

唯有知恩,才懂得報恩。只有真正感受到三寶的恩德,才能夠真切地發心護持佛教。如省庵大師所說:「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舍……此恩此德,邱山難喻。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縱使粉身碎骨,豈能酬答?」

三寶恩重如此,每一位佛弟子都應發廣大心、堅固心、長遠心,盡未來際依止三寶,以護持三寶的實際願行來報三寶恩。

糾正時弊,勇於護教

當今時代,人們享受了物質發達帶來的舒適,同時也遭受著因倫理觀念淡薄、宗教信仰缺乏、自我私慾膨脹而帶來的傷害。時代的弊端,當然也影響著當今的佛教。因此,居家佛教徒應該勇於糾正時弊,勇於護持佛教。

遵行居士禮儀,維護佛教倫理

世尊反對印度固有的種族尊卑觀念,曾為長者子善生宣說「賢聖法中禮六方法」,詳細講敘了居家學佛者應當具有的倫理觀念,並在經、律中倡導居家尊重出家、尼眾尊重僧眾、下座尊重上座的佛教倫理。居家學佛者應該恭敬、尊重每一位出家師父,切不可自恃尊高而違越居士禮儀。並且,在布施、齋僧等時,不應隨順自己的喜好而重尼輕僧、重下座輕上座,應維護佛教倫理。

宣揚三寶功德,捍衛佛教尊嚴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三寶是凈化身心、福利社會的阿伽陀葯,是人生的究竟皈依處,是眾生的良福田。「道由人弘,法待緣顯。」出家眾擔負著弘法利生、續佛命脈的主要職責,過著「割愛辭親,披緇剪髮,既無僕使,永絕妻拏」的清凈生活。居家佛教徒是僧團的堅強外護,應該挺身而出,積極宣揚三寶功德,讚歎出家的殊勝和僧團的清凈,捍衛佛教的尊嚴,令對三寶未具信心者生信、已信者信心增廣。切不可懷著雜染的心態來評量佛教的長短,用雜染的身口來增添佛教的瑕疵。

摒棄派系成見,護持整體佛教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稱意所欲知其義,斯則如來不共相。」佛法是一味的,因眾生根機的差別而示現不同;佛教是和合的,為利益眾生而施行了種種的權巧方便,湧現出諸多宗派、團體。因此,全體佛弟子應該抱著分工、合作的態度,為振興佛教而團結起來。居家佛弟子更應該摒棄派系成見,聯合起來護持整體佛教。切不可忘失菩提心、懷著小我及小團體的私見來從事原本無私的佛教事業。

把握機緣,積極護教

新的時代,帶來了新的問題,也提供了新的契機。社會的安定、信仰的自由和對外交流的便利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緣。居家學佛者應該立足居士本位,充分發揮居家佛弟子特有的優勢,護持三寶,興隆佛教。

財施

「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11]居家學佛者及居士團體應該自行布施及勸人布施,為僧團提供四事供養,為道場的興建、佛像的雕塑、法寶的印刷、僧才的培養等三寶事業提供經濟幫助。居家學佛者及居士團體應該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之四攝法,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履行社會義務,熱心社會公益慈善。居家佛弟子應該懷著對三寶的恭敬心,用智慧來引導布施的善行,將布施的功德迴向一切有情,迴向無上菩提。

法施

居家學佛者及居士團體應該輔助僧團開展弘法工作,藉助現代科技,依託居家優勢,把佛陀的法音傳播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讓三寶的光明照亮每一位有緣人的心靈。具體如下:

(一)、定期舉辦誦經、講法、傳授三皈及齋戒等法會。

(二)、舉辦學佛營、禪修班等活動。

(三)、利用網路、影視、電台、報紙、書刊等媒介。

(四)、構築佛教論壇等公眾平台。

(五)、積極倡導「佛化家庭」、「佛化企業」,共建和諧社會。

無畏施——寺院養老

隨著中國老齡化現象越來越突出,養老問題不僅是國家層面亟待解決的問題,更關乎到包括我們佛教界在內需要深思和面對的課題。

古往今來,寺院除了提供僧眾安身立命,修行辦道,以及積極從事社會公益慈善活動之外,還可以在政府有關政策允許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務社會大眾,比如更好地解決常住僧眾及包括信眾在內的社會大眾的養老問題。

其實,以慈悲濟世為己任的宗教界,早就開始關注中國的養老問題。在歷屆全國兩會上,許多宗教界領袖也提交了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提案。只不過因為種種因素,許多建設性提案尚未完全得到宗教界的普遍認同與複製,這或許跟現行國家出台的養老政策尚未覆蓋寺院養老這一塊有關。

儘管如此,目前,國內仍有許多寺院已經著手開始嘗試啟建配套設施更好地為社會大眾服務,比如為了更好地彰顯大乘佛教慈悲濟世思想,有些寺院都開設了香積廚(素食坊)等,進一步倡導素食;啟建福壽堂,專供廣大居士信眾晚年在此修身養性,頤養天年,資金主要來源於社會捐贈以及信眾供養,護工也多由寺院居士擔任;興建祖師殿(接引堂)內,永久供奉往生牌位,滿足僧信兩眾及其親屬往生後,在寺院供奉往生位,更好地接引逝者往生西方,這也是晚輩、後人們對祖先故人最如法的超度、祭祀與緬懷。

未來,隨著國家養老政策的進一步完善以及寺院功能的進一步健全,我們有理由相信寺院養老模式必將常態化、多元化開展下去,當然寺院年輕專業醫護人員的培養以及引導他們更好地發心需要一個過程。

作為佛門弟子,將此身心奉塵剎,盡己所能,更好地在寺院精進修行,用功辦道,弘法利生,年老時選擇在寺院安養天年,最終往生在清凈莊嚴的道場,亦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以上內容,恭錄自《影塵回憶錄》之《演海法師弘法記》(彙編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茗心覺語 的精彩文章:

TAG:茗心覺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