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諒解的種種可能

被諒解的種種可能

製作公司一時疏忽,沒有按我後來修改地址發貨。之後,他們主動給發來解釋、道歉、截圖解決事情的過程。期間不間斷協調、溝通與跟蹤,花費了他們一個多小時。看得見的誠懇和真實。

我事後半小時才看到信息,驚訝他們解決事情的耐心與效率。並回復他們,沒必要這麼緊張。所有事情,解決就好。

又一次,與朋友因工作交集,雖然事情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但期間還是留下了巨大的遺憾。事後,對方三番五次,向我表達她誠摯的歉意。每每看到她說:「對不起你,照顧不周……」之類的話,我反而心生疼惜。

她值得被諒解,是因為我深切感受到了她內心的自我覺察與反省能力。需要被敬重的,是她傳遞出了平和、謙遜的品格。唯一能對她說的就是,「未來時日漫長,遺憾還可以彌補。」

不知這句話是否能平復她的心安。至少我看到了自己對不盡完滿之事的「放下」。

這也是對我一貫對待出現事情失誤後的態度。向來以為,人都有疏忽做錯事的時候,何必去苛求和抱怨他人。只要真誠做事的人,都值得被善待及原諒。

應該沒有誰願意把事情弄到尷尬與糟糕的地步。對於努力工作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他們會為不經意出現失誤後的事情,懊惱、內疚,甚至自責。此刻,若再有另一方去對其嚴加指責,只會讓人變得更難堪,而事情未必就能圓滿解決。

在餐廳里吃飯,總會遇見有人對傳遞飯菜過於緩慢的服務員,無端訓斥、指責。那一刻,我看到服務員們一臉的無辜與尷尬。事實上,上菜快慢,不是服務員一個人說了算,還需要後廚和其他工作人員的配合。

而過於急躁、焦慮的人,很難做到冷靜的寬容、理解。此刻,無法原諒他人的同時,大抵也是沒有給自己留有餘地。

成為一個隨時都能寬宏的人,好過習慣輕易斥責他人的人;有一顆自我反省的心,好過一顆事事苛求他人的心。前者似乎更能以同理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後者更在乎自己的立場是否被侵犯。偶爾我會想,若每個人都能按照前者的思維去考慮問題,那麼社會與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摩擦就會少很多。

苛以待人,與寬以處世,往往只是一念之間的轉換。

有人曾說:「未經世故的女人習於順境,易苛以待人;而飽經世故的女人深諳逆境,反而能寬以處世。」還有人說,若總是將事情歸罪於他人,不僅是缺乏勇氣的態度,也是懦弱、無力的表現。想想自有它們的道理。

無論女人還是男人,若飽經世故深諳逆境,他們大抵也培養出了一顆豁達、純簡的內心。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能更加懂得寬恕與理性的重要。

我習慣將這種人性的品格稱為樸素。一個人,若能將飽經世故後的練達與單純的靈魂融合於一體,大抵也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吧。

反之,處處順境,習慣了被他人縱容的人,一旦因處理事情出現不當與失誤時,熱衷於計較怨懟,不願意給對方下台的機會,容易對其不管不顧,橫加指責。感受得到的苛刻與難纏。

就好比,某一天,你看到了一朵花的凋謝。此刻,你無比懊惱,抱怨外界的空氣不好、陽光昏暗、水分不足……總之,不會想到是不是自己的疏忽造成,又或者儘快想其他辦法補救。

人也是如此,當對方出現失誤,第一時間不是想到如何去共同解決,讓其圓滿;而是抱怨、苛斥對方,如何如何不當。所有的粗暴,不過是內心匱乏無力的表現。

無力小事,還是大事上的失誤,與其將時間花在抱怨、斥責上面,不如平和、自帶積極、改善之心去讓事情有序解決,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此刻,不僅圓滿了事情,也傳遞了耐心與善意,智慧與豁達。

一個溫和、謙遜、冷靜的人更容易與人、事、萬物和諧相處。

人性的溫善與同理心,還體現於矛盾和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能做到退步與忍讓,然後雙方積極配合,讓人、事都能圓滿、順利。

若為了完全可以彌補的小事去斥責對方,過於慌張,反而難以看到處理事情的誠意。生活中,很多的矛盾和糾紛,恰恰是由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引發。最後,兩敗俱傷,難以善終。想來,真是一種遺憾。

要相信,我們的工作、生活也正是這些看似不合時宜的逆緣,讓我們學會了寬以處世。

所有的積極、平和的方式,除卻給了他人改進的機會,也滋養了自己成長的可能。誰又能說,它不是在培養福德與智慧呢?

讚賞二維碼。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蔣嬋琴 的精彩文章:

TAG:蔣嬋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