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庸》之道,人生的學之道

《中庸》之道,人生的學之道

中庸,儒家的道德標準,中庸,中用,庸古同用。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於人性。

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圖片源於網路,歡迎關註:學國學網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譯文:天賦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養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譯文:喜歡向別人請教,而且喜歡體察人們淺近的話語;消除消極的東西,而宣揚人們的善行;善於把握事情的兩個極端,採用恰當的做法施行於人民。

圖片源於網路,歡迎關註:學國學網

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譯文:廣泛地學習知識,詳細地詢問事物發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確地辨別是非,踏實地去實踐。

4、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譯文:由於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於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國學 的精彩文章:

「春秋」——從何而來?
憑什麼說中華有五千年歷史?
《百家姓》之鄭姓
《國學小名士》:一分一題,你能得多少分?
無需觀望別人,自己就是風景

TAG:學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