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去掉辮子其實挺難

去掉辮子其實挺難

男人腦後留辮子,原本是滿清征服的象徵,為了反抗這個象徵,江南地區的漢人,還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期間,但有風吹草動,涉及到了辮子,皇帝就會神經緊張,屢興大獄。其實,到了清朝中期,漢人對這根辮子,已經相當的習慣了,只是用軟磨硬泡的方式,逐步減少跟留辮子配套的剃髮部分,越剃越少,最後只象徵性地剃掉前額上的一點點。皇帝倒也不大在意,而且滿人居然也跟著漢人走,剃掉的頭髮越來越少。也就是說,清初人的髮式,跟晚清是大不一樣的。現在的影視劇,都錯了。

只是,晚清之所以為晚清,是因為有了洋人。洋人進來之後,死活看不上中國男人腦後那根辮子,明裡暗裡嘲諷為豬尾巴。有幸走出去的國人,受到的刺激最大。那根代表政治正確的辮子,竟然在人家眼裡,成了野蠻人的表徵,跟非洲土人的穿唇,挖耳竟然是一樣的。這場嘲笑,持續了幾十年,到了清末新政,知識人大批走出去的時候,達到了高潮。事實上,在清朝覆滅前夕,國中的先進人士,已經不大能容忍這跟辮子,而朝廷也開始睜眼閉眼聽任人家剪辮子了。

難怪辛亥鼎革,革命黨人第一步要乾的,就是剪辮子。不是給自己剪,而是逼著市民和進城的農民剪。各地所見,革命黨和革命軍,在驅逐韃虜方面,用功最深的,不是用槍炮跟清軍決戰,而是派出一隊隊的人馬,滿大街剪辮子。

但是,這個事業,遭到了民眾的軟磨硬抗。城裡人能躲就躲,不能躲的,也特別做了高帽子,或者偽裝成道士,加以掩飾。而鄉下人,則不肯進城了。一時間,城裡的大糞沒有人掏了,鄉下的蔬菜,也進不來了。逼著革命黨人,只好馬馬虎虎。那時候,凡是被逼著剪了辮子的男人,無論城裡人鄉下人,都抬不起頭來。自己的婆娘,照例會哭鬧,個別激動的,還假裝要自殺。沒結婚的,據說也沒有人敢把閨女嫁他們了。大家公認的事實是,腦後沒了辮子的男人,實在太丑。而北京人,一向把所有剪辮子的人,視為和尚。當年的民謠曰:小宣統,退了位,家家都有和尚睡。顯然,大家對北京城從上到下剪辮子這檔子事,很是不滿。但是,沒辦法,新任的大總統袁世凱帶頭,別人誰敢不從呢。

北洋軍的官兵們,在奉命剪辮子那天,哭成一片。剪下來之後的辮子,都被珍重地保存,說是以後死了,讓家人給他們裝進棺材裡去。全國上下,只有一支軍隊沒有遵命剪辮子,那就是住在魯南的張勳部。張勳發了狠話,誰要是敢逼他剪辮子,他就跟誰玩命。最後只好算了。

留辮子,本是一種政治正確,物化形態的意識形態。但是,這種意識形態,居然跟民間習俗能夠如此緊密的結合,在被洋人衝擊了大半個世紀,也能夠巍然不動。先進人士在辮子里發現了不文明,不衛生,而且更加不可容忍的是,裡面代表著漢人臣服於異族的奴性。繼續留辮子,簡直是大逆不道,從哪兒都說不過去。然而,辮子即使在清朝垮台之後,還能持續被保留一二十年,一些西部地區,甚至存活到了1949年以後。

先進的人們也許想不到,恰是辮子所代表的奴性,才是辮子的生命力所在。如果僅僅是一種髮式,它早就壽終正寢了。跟辮子同樣扎眼的習俗,是女人的纏足,這個習俗,是滿人不喜歡的,也正經下過聖旨加以取締,但是,經過漢人的激烈抵抗,居然不了了之。這就是後來漢人沾沾自喜的所謂「男降女不降」,其實沒有這回事。古代政治是男人的事,男人降了,女人自然也就降了。之所以滿人不再管這事,是看到了其中男人對女人的奴役。纏足的生命力,其實跟辮子一樣,都在於裡面蘊含的奴性,被女人廣泛接受的奴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巨靈神是誰?他又從何而來?
千里眼順風耳是何方神仙?
開啟大宋三百年盛世繁華的原來是這個女人
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到底是不是夫妻?
明朝這個大臣靠阿諛奉承爬上高位,卻擁有內閣宰輔的學生

TAG:歷史百家爭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