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42歲的郭松齡功敗垂成 只因張作霖得關東軍強援

42歲的郭松齡功敗垂成 只因張作霖得關東軍強援

張學良晚年口述說得很輕鬆,但卻與事實相差很遠。

張學良所作出的「義不背父」抉擇,雖然使郭松齡陷入了極為困難的境地,但是,以張學良的指揮才能和手下已經失去了銳氣的奉軍而言,要抵擋住郭部的進攻也是相當困難的。後來,張學良實踐了自己頂住郭松齡的諾言,是因為日本人給他當了幫手。

郭松齡起兵反奉,駐紮在東北的日本侵略者事先並沒有料到。當他們看到郭的反奉通電後,斷定如果郭反奉成功,「必將危及日本在滿洲的政策」。因此,從日本陸軍總部到關東軍、奉天總領事館以及居留民團體,都主張立即干涉。

在郭松齡起兵的第三天,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滿蒙」與日本有密切的關係,對「滿蒙」發生的事件,日本不能持旁觀態度。

但是,日本幣原外相的態度卻很狡猾,一時並不公開表明反對郭松齡、支持張作霖的態度,而是提出了一個騙人的「不干涉主義」方針,聲稱對中國內亂「決取嚴正中立」的態度。其實,這個「不干涉主義」的方針與日本軍方的立場,並無本質的區別,其目的仍是要保住「日本在滿蒙的特殊權利」。因此,在郭松齡部攻佔了錦州後,日本便決定對郭進行拉攏,利用各種手段使其就範。日本關東軍先後派浦澄江大佐和三浦中佐到錦州會見郭松齡,提出了「援助」條件:(一)承認奉張在「滿洲」與日本所訂之一切條約;(二)保護日本在「滿洲」之一切權利;(三)將來在「滿洲」境內不準有左派政黨之活動……如果郭答應這些條件,並「允許將關東州的界限向北擴展到遼陽縣,關東軍即把張作霖驅逐出瀋陽,郭軍不費一槍一彈,即可進入奉天城,取代張作霖的地位」。

雖然郭松齡起兵的目的就是驅張,但是驅張決不是要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代價。因此,他「嚴辭拒絕」了日本的所謂「優厚」條件,「甚至拍桌」表示了自己的憤怒。會談結束後,他又給日本幣原外相發電,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嚴正立場:「對東三省官員與外國官員,最近所訂立之新約,概不承認。」

與郭松齡嚴正的愛國立場形成鮮明對照,張作霖卻把保住他的統治地位的唯一希望寄托在日本人身上。他曾多次派人與日本駐奉領事和關東軍聯繫,要求日本出兵,並表示,只要日本出兵,日本提出的任何苛刻條件都能接受。

在郭軍佔領錦州之後,張作霖加緊了與日方的聯繫。當年的東三省交涉總署政務處長羅靖寰,根據他與日本駐奉副領事田中喜市的交談,將張作霖與日本關東軍會談的經過進行了披露:

有一天,關東軍司令官白川義則,派其參謀長齋藤偕同三浦中佐到達瀋陽。通過張作霖的顧問町野武馬,規定時間,邀請張在瀋陽滿鐵附屬地瀋陽旅館見面。屆時,張作霖偕同町野前往該館與齋藤及三浦會談,田中翻譯。齋藤對張說:「現在郭軍先鋒部隊已過錦城,在攻佔新民之前,閣下如有需要關東軍幫忙的地方,即請不要客氣地提出來,我們情願協助一切。」張答道:「目前省城空虛,雖已電告吉、黑二省軍隊前來援助,但恐遠水不解近渴!如果郭軍進逼省城,我想去旅順暫避,希望關東軍予以方便。」齋藤說:「閣下想去旅順暫住,我們非常歡迎,屆時,定當準備一切,保護閣下安全,請放心吧!不過,我看不要緊,即使郭軍進抵新民,關東軍若通知他們,根據條約規定:中國軍隊不得在南滿鐵路附近作戰,到必要時,關東軍還可出兵阻擊,他們是無法進入省城的。閣下若能同意這種辦法,即請考慮關東軍的幾項要求,假如閣下認為可行的話,即請在書面上簽字。」齋藤說完這番話,便將事先已用打字機打好的五項要求,讓田中念給張聽。

張作霖聽了這些要求後,「即不假思索地說:『行,行。』隨即在日方準備好的草約上籤了字。」

滿足了日本侵略者的要求後,張作霖也像撈到了救命的稻草,一反常態,「突然改變了下野的決意,表現了堅決抵抗的氣勢」。同時,日本政府也開始了對張作霖的支持。關東軍遵照命令,一面發出袒張阻郭的所謂「警告」,一面調動「駐滿洲日軍」,以保護滿鐵附屬地為名佔領要地,阻攔郭軍對奉天的進攻。12月9日,日駐屯軍第十師司令部由遼陽移駐奉天,並把第六十三步兵聯隊、旅順炮兵一隊、公主嶺騎兵一隊,以及附近的守備隊調進奉天,歸該師指揮,準備參加鎮壓郭軍的行動。一時間,奉天城成了日軍的駐防地。據《國民日報》記者的現場報道,日兵到奉天已有一萬人,皆穿中國服裝,纏白布袖章,上書「憲兵」二字為區別。

由於日本的參戰,使這場反奉戰爭發生變化,郭軍不僅要與奉軍戰鬥,而且還要與日本侵略者這個勁敵作戰。因而反奉戰爭變成了反對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

日、張的聯軍,雖然使郭松齡想利用速戰攻下奉天的計劃難以實現,但他依然無所畏懼,決不屈服於敵人的軍事、政治壓力。他指揮軍隊克服種種困難,依然頑強戰鬥。22日,郭軍兵分三路,在新民一帶與奉軍展開了決戰。日本偵察部隊組成若干個小組,切斷了郭軍指揮部與前線的聯繫;日本的騎兵則協助奉軍焚燒了郭軍的彈藥庫,並切斷了郭軍的後方,以配合奉軍的正面進攻。

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郭松齡為了突破重圍,「親立於陣頭督師」,並「組織三次最猛烈的激戰」,但「終因三面受敵」而無法挽回。

24日晨,郭松齡和夫人韓淑秀在少數機要人員和衛隊的護衛下,向營口方向出走。行至遼中縣的老達房時,黑龍江第七旅王永清,按照日本新民領事館提供的情報追來。郭氏夫婦急忙藏身於白菜窖中。王永清追來後,在窖外發現了郭丟失的一張名片,郭氏夫婦遂被逮捕。

張作霖聞訊後,「欣喜若狂」,令將郭氏夫婦押往奉天,由他親自槍斃。楊宇霆擔心郭到瀋陽後於其不利,指使手下在當地將郭氏夫婦槍斃,「爾後用棉被裹上屍體,裝到大汽車內運回奉天,在小河沿暴屍三日以泄恨」。

42歲的郭松齡功敗垂成,令人扼腕。作為郭的朋友和對手的張學良,對他並無怨恨。張的秘書劉鳴九回憶說:

張學良對郭松齡始終抱著眷顧深情,一直沒有和他絕交。儘管處境十分窘困,仍稱他為茂宸(郭松齡字茂宸)。當時總部下通緝令,懸賞緝拿郭松齡和韓淑秀。以郭的首級來獻者賞現洋十萬元,以韓的首級來獻者賞現洋五萬元。張學良看到通緝令後,幽默地說:「郭大嫂的腦袋還這麼值錢啊!」郭失敗後……被王永清部擒獲後,當即電告張學良……高金山也給張學良拍來電報,說他是奉派押解郭氏夫婦的。張學良馬上讓我給高復個電報,叫他押送郭氏夫婦到興隆店(張學良的司令部還在這裡)。我問:「到這裡幹什麼?去瀋陽又不順路。」張學良說:「到這裡我把他放了。」我說:「這不行啊!大帥本來就對你很惱火,你再把他放了,大帥能答應嗎?」他說:「不要緊,你就寫吧!」還沒等我把電報稿寫完,又接到高金山的第二封電報,說:「走到老達房,奉帥令已將郭松齡夫婦槍決。」張看完電報,跺了跺腳,嘆了口氣說:「完了。」

沒有能救得郭松齡一命,張學良一直為此而內疚,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內疚的心情變成了他對郭的永久的懷念。

郭死後的第二年,張學良在復饒漢祥的信中,還以沉痛的心情寫道:

良與茂宸共事七年,誼同骨肉。其去冬舉事魯莽……良事前不能察防,事敗不能援手。回憶前塵,痛悼遏極,方事之殷,良惟以自愧。

一次張學良由讀唐太宗與魏徵君臣納諫之故事,再一次想到了郭松齡。他在給所部軍團軍法處長朱光沐的信中說:

間閱《貞觀政要》,覺李世民之成功大業,非世民功勛者……成其功勛者,除其他名臣外,魏徵為第一大功也,一諫不從再諫,再諫不從三諫……凡有心人安能不聽乎?而況太宗之英明乎?弟觀茂宸之敗敗於左右,弟之錯用茂宸,及餘二人感情之裡間,又由於左右。弟之放任職權,乃弟之大錯誤,然未曾有一人諫我也。

事隔五十多年後,張學良仍然無法不懷念這位老朋友。九一八事變50周年,張學良在探視齊世英病時,他們都認為若是那次郭松齡反奉成功,中國歷史將會改寫。可能沒有民國二十年(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是認真地回首這段歷史,人們有理由相信,張學良對郭松齡倒戈這一事變的評價是具有卓見的。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音樂贏家 的精彩文章:

TAG:音樂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