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放戰爭時為何雙方陷入經驗主義,反省得快的獲勝

解放戰爭時為何雙方陷入經驗主義,反省得快的獲勝

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共產黨沒有能夠成體系接收外國軍事援助,因此共產黨領導下武裝的大部分武器和彈藥只能依靠繳獲來獲取。裝備體系的落後,使得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必須根據自身情況來制定獨有的操典和各種規章制度。這樣一來,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反而更重視實踐的作用,強調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在解放戰爭爆發後,中共和國民黨雙方的軍隊,都感覺到有些不「認識」對手。按說從1927年開始,國共雙方的軍隊已經打了近十年。抗戰八年間,雙方又多有摩擦。國共軍隊對對手的認識應該是全方位的。但當雙方真的投入全面戰爭時,出乎預料的情況卻屢見不鮮。

在東北戰場上,「老八路」發現了一群擁有壓倒性火力和機動優勢的強悍國民黨軍。而那些曾在蘭姆伽接受訓練的前駐印軍官兵,眼看著中共領導下土得掉渣的「泥腿子」建立了成建制的炮兵、裝甲兵,甚至還有了航空兵和鐵道兵。在華北戰場上,習慣牽著國民黨軍鼻子走的共產黨部隊突然遭遇了傅作義利用快速部隊進行的「冀中穿心戰」。在孟良崮上,以為解放軍只能打打游擊的張靈甫,眼看陳粟集中兵力將整編第74師包圍全殲……這樣的「意外」實際上都是戰前沒有很好分析對手,陷入了經驗主義的結果。

但是,通過實踐,對敵人有了新的認識之後,如何改變自己,才是影響將領指揮的關鍵因素。

林彪初掌東北民主聯軍時,已經多年沒有和國民黨軍作戰。他在四平保衛戰失利後,迅速吸取教訓,認識到想要打敗精銳的國民黨駐印軍必須要一手發動群眾搞根據地建設,一手利用東北的資源建立自己的炮兵、裝甲兵、鐵道兵等特種兵部隊。結果,到東野發起遼瀋戰役時,林彪手中的特種兵,尤其是炮兵戰力已經可以壓倒東北的國民黨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旭閑自媒體 的精彩文章:

為何蔣介石會失敗,只用自己信得過的人,能力倒是次要的
國共雙方將領在戰場上表現的差距有多大?

TAG:張旭閑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