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兩茶是怎樣煉成的·上篇

千兩茶是怎樣煉成的·上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收穫千兩茶的日子。今天先從歷史說起,了解歷史,才能明白些茶葉的價值。

白沙溪茶廠的晾曬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茶工們緊張地忙碌著,掛滿汗珠的臉上充滿豐收的喜悅,一支支被竹篾包裹得嚴嚴實實的龐然大物,從晾曬架上卸下,歷經近五十天日晒夜露的「修鍊」,隔著竹篾就能聞到茶香。

約兩個月前,這些茶葉才剛剛被裝入篾簍,伴隨著茶工整齊嘹亮的吆喝聲在車間的地板上被壓緊、踩實。讓人不得不感慨千兩茶的工藝獨特與制茶不易。今天大師兄就帶大家走近千兩茶,探一探「世界茶王」的不凡身世。

白沙溪茶廠的茶工們冒著酷暑收穫已經晾曬完畢的千兩茶,忙碌和疲憊掩蓋不了臉上豐收的喜悅,這樣的喜悅一年只能體會到一次。

千兩茶名稱的由來—1000兩到底有多重?

千兩茶,與百兩茶、十兩茶等這類,選用二、三級黑毛茶為原料、壓製成柱狀、外裹竹篾的獨特黑茶,統稱為花捲茶,是安化黑茶傳統七大類中的重要一類,即指「三磚三尖一卷」中的「一卷」。

先說花捲茶。(知識點:花捲茶的花字不是指金花,需要注意,安化黑茶中帶花字的花捲茶和花磚茶都是沒金花的,有金花的叫茯磚茶。)花捲茶的「花」字指什麼呢?關於出處有兩種說法:其一,花捲茶的原料只選用帶花白梗的黑毛茶,按現代的標準為二級或三級偏上的黑毛茶(關於花白梗的介紹,茶友可參看大師兄《細說安化黑茶的茶梗》一文),而古時踩制的數量單位為「卷」(也有說法是踩壓滾動的過程像捲動),所以叫做花捲茶。

花格篾簍的獨特包裝被認為是花捲茶名稱由來之一。這種看似簡單的包裝對竹篾原料和編織技藝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天然中透露出古樸之美。

其二,花捲茶的外包裝為獨特的花格篾簍,茶體為圓柱形,形似古代書卷(也有說法是像席子捲起來),故而被稱作花捲茶;現在已無法考證哪種說法是正源,但總之花捲茶的名稱受到認可而流傳沿用至今。

成型的花捲茶和捲起來的竹片書簡極為神似,也被認為是花捲茶名稱由來之一。讀萬卷書,喝萬卷茶,好像後者難度更大一些。

再說千兩茶。其命名緣由沒有太多疑問,因為一卷茶重量為古制1000兩而得名。但1000兩為何是36.25千克?按照老秤1斤=16兩來計算,換算下來1000兩=31.25千克。但是為何安化千兩茶的地方標準(DB43/T389)會認可並沿用千兩茶的茶葉凈重為36.25千克呢?有一種說法是,解放前茶商們為了少繳稅,故意增加了10市斤的重量(這一說法源自明清時期的「副茶」概念:當時茶葉長途運輸有一定損耗,所以兩朝都有規定,茶商在「正茶」重量的基礎上可再加入「副茶」來沖抵損耗,但到了清代中後期「副茶」的比例越來越大,茶商用此來避稅,茶農遭到嚴重盤剝)。但是這種說法沒有得到史學界和茶學界的肯定,千兩茶的重量之謎至今也沒有得到的準確解釋。

大師兄也試著結合千兩茶出現的時代來做出自己的解釋。想必許多人都知道中國曆朝歷代的度量衡制是不一樣的,花捲茶出現的時期大致是清代的中後期。而當時使用清制,清代的1兩換算成今天的公制約為36.9克,1000兩即約合36.9千克,但還是與36.25千克尚有誤差。

為此大師兄又翻閱了更多史料,發現一些線索。比如清制沿用的是明制,理論上明代的1兩也應約合今天的36.9克,但是明代洪武時期安化當地的1兩卻約合今天37.3克,說明在科學相對不發達的古代,歷朝的不同時代不同地區其衡制並非絕對精確統一,存在一定誤差。再結合清代後期內憂外患的動蕩時局,各地衡制出現混亂,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現象。沿著這個線索探索下去,或許有朝一日千兩茶的重量之謎會真相大白。同理,百兩茶是3.625千克,十兩茶是362.5克。

千兩茶的誕生歷史—從百兩茶到千兩茶

安化自古是茶鄉,安化黑茶的出名是源於茶葉貿易。相較於成名較早的「七尖」散茶和牆內開花牆外香的茯磚茶,花捲茶的出現較晚。

益陽是安化茶葉順資江外運的必經口岸和第一個較大的商業城,陝甘等地的茶商和益陽的行棧有著密切的商業往來。到了清代,益陽作為茶葉貿易中轉站的地位逐漸凸顯。一些不在安化常年設庄的茶商,會委託益陽行棧匯款到安化購茶,亦或是自帶貨物來換茶進行物物交易。這些茶商被稱作「滾包商」。他們向茶農採辦道地生尖茶作為原料毛茶,經過篩分、去雜、蒸揉、乾燥後踩捆成包,喚作「灃河茶」。後來又演變踩壓成圓柱型的「筒子茶」,也叫「花捲茶」,一卷茶重100兩故也叫做「百兩茶」。

花捲茶的興起和其他安化黑茶一樣,也是因為茶葉貿易。基於運輸和儲存的實用性,花捲茶最終演變成了現在這個獨特的外觀。茶馬古道的浪漫和船艙馬背的現實是分不開的。

同治年間(1826~1874年),晉商「三和公茶行」與安化江南地區的本地人劉姓兄弟,在百兩茶的基礎上,大幅增加原料毛茶的用量,改進壓制技術,將汽蒸軟化後的安化黑茶灌入用蓼葉、棕片、和竹篾編成的簍中,築壓成樹榦粗的圓柱型,一卷茶重1000兩,這就是「千兩茶」。千兩茶是迄今為止,全世界範圍內體積和重量最大的單體茶品。

千兩茶當時主要由晉茶商經營,最初以經營者籍貫不同分為「祈州卷」和「絳州卷」,祈州卷系山西祁縣、榆次等地茶商經營,每支重1000兩,產量較多;絳州卷為絳州茶商經營,每支重1100兩,數量較少。此外也按照原料的不同,分出有全白梗春茶製作的「本號茶」和花白梗春茶製作的「副號茶」。隨著時代的演進,後來統一成由花白梗春茶製作、每支重1000兩的標準。在人口和生產力相對低下的解放前,最盛時期在安化經營千兩茶的商號達三十多家,年產量達三、四萬支,銷往山西、陝西、寧夏、內蒙古、河北及察哈爾、綏遠一帶的廣大北方市場,深受茶客喜愛。千兩茶的製作技藝也從清代同治年間起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從未間斷。

千兩茶的踩捆是一到關鍵工藝,不僅人工和體力消耗大,而且需要一定的經驗和技巧。相傳這項絕技被創製千兩茶的劉姓兄弟獨家掌握,對外嚴加保密,在家族內甚至定下「傳子不傳女,傳媳不傳婿」的規定,從而形成了技術壟斷,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發生改變。

白沙溪茶廠與千兩茶——千兩茶的三起三落

1952年,剛成立不久後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為了維持邊疆的穩定,及時恢復了黑磚茶、茯磚茶、湘尖茶等黑茶的生產,這其中也包括千兩茶。與其他安化黑茶一樣,千兩茶的生產任務也交給了當時的白沙溪茶廠。由於千兩茶的生產技藝被劉姓家族獨家掌握,白沙溪茶廠通過招聘劉家後人劉用斌、劉雨瑞為正式職工的方式,傳授千兩茶的生產技藝,從而傳承和恢復了千兩茶的生產,並使白沙溪茶廠成為了千兩茶的獨家生產廠家。1952至1958年間,白沙溪茶廠累計生產千兩茶48550支。

1958年,白沙溪茶廠以千兩茶加工工藝繁雜、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季節性強(傳統千兩茶的踩制在芒種和白露間)等原因停止了生產。而選用千兩茶的花白梗黑毛茶為原料,採取黑磚茶的機器壓制工藝生產的2千克/片的新型磚茶,在銷售區域反映良好,這就是安化黑茶七大類中最遲問世的花磚茶。從這一年起,白沙溪茶廠用花磚茶代替了千兩茶的生產,也是花磚茶的獨家生產廠家。

千兩茶的踩捆技藝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對於茶工的體能和技巧都有著極高的要求,甚至還包括一些像玩花活似的技術動作。正因為不易掌握,所以劉姓家族得以壟斷核心技術逾百年之久。

1983年,時任白沙溪茶廠的副廠長、原中國茶業學會理事的王炯南先生,為了不使千兩茶的獨特工藝失傳,組織人手重新恢復千兩茶的生產。然而當時的職工完全不通捆踩技藝,篾工編出來的篾簍更是大如喇叭、難以收口。白沙溪茶廠費盡周折才請回了50年代在廠里生產過千兩茶的老技工和鎮子上一些上年紀的編簍老藝人。這次恢復生產共製作出300餘支千兩茶,雖然數量不多,但是意義非凡:可以說如果沒有王炯南先生這次對千兩茶生產的搶救性保護,恐怕今日再難見到這一古老茶品的獨特技藝。出於和50年代一樣的原因,白沙溪茶廠這次也沒有將此維持下去,千兩茶的生產再次中斷,這一斷又是14年之久。(岔開說去,文革期間為避禍而改名的湘尖一、二、三號,也於這一年恢復了天尖、貢尖、生尖的本名。)

1997年,隨著我國進入一個經濟騰飛的黃金時期,國內外的中國茶市場日趨繁榮,高端茶客對千兩茶這一非凡茶品有相當的消費需求。為此白沙溪茶廠再次重開千兩茶的生產,於當年組織生產了千兩茶300餘支,之後細水長流般地維持著每年小几百支的產量。

21世紀初,好景不長,從計劃經濟時代一路走來的白沙溪茶廠面對市場經濟的新形勢顯得有些水土不服、步履維艱:產品大量積壓,資金無法回籠,人才流失,職工下崗,連退休工資都無法按時發放……一時間這家老廠的命運變得風雨飄搖,破產倒閉的陰影籠罩在每個職工的心頭。經營蕭條、生產凋敝也影響到了千兩茶的製作,人心離散,哪還有什麼心思做千兩茶?

2007年,白沙溪茶廠在逆境之中艱難完成了破產改制重組,涅槃重生。千兩茶的生產也隨著白沙溪茶廠的重新崛起再度興盛。早在一年前,白沙溪茶廠以母公司湘茶集團的名義送選千兩茶,獲得了第三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的金獎。

2008年,4月,白沙溪茶廠參與制定了湖南省地方標準對千兩茶的生產規範(DB43/T389),實行至今。同年6月,千兩茶製作技藝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千兩茶等花捲茶,不但在重生的白沙溪茶廠得到了恢復生產,並且作為種子產品被重點發展,其產量和品質不斷提升,品類得到進一步的豐富。

2007年至今,白沙溪千兩茶的產量維持在每年10000支左右,十年來從未間斷。每年這些千兩茶還在生產線上時就被經銷商們預訂一空,是白沙溪茶廠最炙手可熱的旗艦產品。

白沙溪茶廠的老技工在向年輕技工傳授千兩茶的踩捆技藝。在新老世代不斷的努力之下,千兩茶的獨特技藝才得以代代相傳、延續至今。安化黑茶的其他茶品也是如此。向平凡而偉大的人們致敬!

在白沙溪茶廠的努力下,千兩茶已經不再是曾經的小眾奢侈品,得以走入到了尋常百姓人家。有關千兩茶的歷史於本篇介紹完了,在下篇中大師兄會和大家念念千兩茶的生產。

越來越多消費者,會買這個大柱子作為公司開業饋贈佳禮,能囤、能喝、能增值,還能做個霸氣的擺設。

未完待續

……

想收千兩的,請複製下面鏈接,進入店鋪:

【白沙溪旗艦店】,複製這條信息¥s4Ou0VdH5Z4¥後打開手機淘寶

辛苦碼字和拍攝的原創,轉載請告知,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它們是三高的「頭號剋星」,每天堅持泡茶喝,三高不纏身
祁門紅茶:一抹紅,一縷香
美文分享:蓮荷‖茶湯清心悟人生
好茶離不開好水,如何從水的動靜判斷好壞?
秋天養生茶,強身固本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