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康熙皇帝稱為「天下清官第一」的人竟是他?

被康熙皇帝稱為「天下清官第一」的人竟是他?

  「善吏」一詞始見於《史記》,意為良吏。自古以來,為政當施善政,治國當行善治,為官當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個領導幹部僅僅廉潔奉公或僅僅能幹事、有作為,都不夠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貪官。當領導幹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善吏」首先應該是廉吏和能吏。也就是說,一個官員只有具備了「廉」和「能」,才能稱得上是一位「善吏」。

  在中國的清代,曾經出現過一個著名的廉吏:他是禮部尚書張伯行。他為官清正,被康熙皇帝稱之為「天下清官第一」。

  康熙四十五年,張伯行升任江蘇按察使,按照當時的官場舊例,新任的官員要給上司送禮,請求以後關照,但張伯行拒絕送禮。他說:「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安能辦此!」任內他清正廉潔,剛直不阿。

  康熙四十八年,張伯行奉旨調任江蘇巡撫。赴任後,張伯行立即發布檄文《禁止饋送檄》,嚴禁下屬饋送錢物,以整頓當時日益盛行的貪腐之風。文中寫道:「一黍一銖,盡民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雖曰交際之常,於禮不廢。試思儀文之具,此物何來?」

  二年後,江蘇發生科考大案,副主考趙晉內外串通受賄舞弊,發榜時,江南士子大嘩。康熙皇帝命令張伯行、總督噶禮會同戶部尚書、安徽巡撫等人會審此案。由於噶禮受賄干預,審理一個多月竟然沒有任何結果。張伯行憤而上奏彈劾噶禮,噶禮則反過來誣告張伯行。康熙無奈中只得下令:張伯行與噶禮同時解任,再命主審官審理。揚州百姓聽到消息之後罷市抗議。第二天,揚州百姓擁到會館,因為平時就知道張伯行清廉不貪,肯定不會接受禮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張伯行依然婉言拒絕,百姓們哭道:「公在任,止飲江南一杯水;今將去,無卻子民一點心!」萬不得已,張伯行才收下一把青菜。

  最後,案子審理下來,康熙皇帝親降聖旨:張伯行留任,噶禮革職。消息傳出,江蘇官民爭相慶祝,紛紛寫下紅幅貼在門旁:「天子聖明,還我天下第一清官」,更有上萬人進京到了暢春園,跪謝皇恩。可見張伯行受人民愛戴之深。

  能吏的反義詞是庸官。庸官的危害在表面上看似乎不如貪官影響惡劣,但是,在官員隊伍中,如果庸官居多,其危害之大、影響之深遠比貪官有過之而無不及。庸官主要是指那些在其位不謀其政,不願意擔當,遇事明哲保身、推諉扯皮的官員。庸官的為官哲學是「不干事;不出事;幹事越多,越容易出事;因此寧願不干事,方保不出事」。

  東漢學者班固曾經給這類官員畫像曰——尸位素餐,比喻佔據職位而不做工作的人,正如祭禮中的屍,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動作,白吃飯,不幹活。其實,庸官的危害還不僅在於此,他們不善於謀事,卻善於謀人。這些官員往往善於經營人際關係,自己不干事,也不願意看到別人幹事,拉幫結夥,攻擊幹事者,給幹事者潑髒水、使絆子。

  此外,吹牛拍馬往往也是庸官的長項。以至於導致一種社會現象:佼佼者常受抑,平平者常通達。如何做一名能吏呢?這就是敢作為、有作為、會作為,能幹事、干成事、干好事。一言以蔽之就是:敢於擔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康熙與字王:竟有人在康熙面前自稱「字王」
運城聞喜縣一通刻系完整的康熙年間碑刻
孝庄太后有一個洋人義父,康熙即位跟這位洋人有關
康熙是我國歷史上做皇帝年數最多的皇帝
他的存在,康熙所創下的盛世才得以延續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