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付燒燙傷,簡單有效不留疤痕的祖傳秘方

對付燒燙傷,簡單有效不留疤痕的祖傳秘方

願關注我們的人都能找到

屬於自己的皮球

小編導讀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會多少遇到一些磕磕碰碰、小傷小病。其中,燒燙傷就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意外。遇到燒燙傷,除了傷處本身帶來的疼痛之外,最讓我們擔心的就是傷患處會留下傷疤。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個治療燒燙傷且不留疤痕的祖傳秘方。這個秘方是王緒前老師的一個患者為感謝王老師的妙手回春之恩而提供的哦!一起去看——

[方源]

10年前,有一病友患腰椎間盤突出症,幾近癱瘓,經王緒前老師診治,癥狀很快消除,病人非常感激,乃傳一祖傳方,云:其兒子3歲時,誤將1壺開水弄翻,導致從肩至肘深度燙傷,用下藥等分研末,外撒,只要流水即撒藥粉,結果很快痊癒,未留任何瘢痕。作者觀其子,上肢與正常皮膚並無二樣。因方有奇效,錄於此,供讀君備用。

[組成]

地榆炭、寒水石、黃柏、大黃各等量。

[功效]

清熱涼血,收斂生肌。

[主治]

燒燙傷。

[方解]

上方均具有清熱、解毒、瀉火作用。地榆收斂之性較強,為治療皮膚燒燙傷的要葯,《本草綱目·卷三十六》甚至有「寧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寶珠」的說法。大黃清熱解毒,乃是治療燒燙傷的主葯。黃柏除清熱解毒外,還能燥濕,具有防止水濕滲出的特點。寒水石清熱瀉火。諸葯配伍,共奏涼血解毒、生肌止痛之功。

[用法]

研末後,外撒藥粉於病變部位,均勻覆蓋創面,創面癒合後繼續用藥,直至創麵皮膚恢復彈性,持續用藥是創面無瘢痕癒合的關鍵。

[使用注意]

要求不斷外撒藥粉,以促進結痂。

[加減法]

這是一張固定處方,遵原方用藥。

[藥物解說]

地榆

(1)涼血止血:用於多種血熱出血之證。因其性降走下,故以下焦的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用之尤宜。本品味兼酸澀,又能收斂止血。

(2))解毒斂瘡:用於瘡瘍、濕疹、水火燙傷,既能清熱解毒消腫,又可收斂生肌,促進創面癒合,為治水火燙傷之要葯。

地榆的解毒作用主要是治療燒燙傷,多外用,有「地榆燒成炭,不怕皮燒爛」,「家中有地榆,不怕燙傷皮」的說法。在應用方面,單獨應用並不佳,需要配伍一些清熱解毒之品同用,如大黃、虎杖、紫草等。可以用地榆以麻油泡7天(油應浸過藥物),擦塗患處,可使瘡面收斂不出水,加速傷面癒合;亦可以地榆炭磨粉,用麻油調成軟膏,塗於創面,每日數次。還可以將地榆焙乾研成極細粉末,用麻油(或菜油)煮沸,然後迅速投入地榆粉,攪拌成糊狀,盛於消毒缸內備用。用時將葯糊直接塗於創面,可以很快形成一層厚厚的葯痂,能起到預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進創面迅速癒合等作用。此外,地榆有明顯的殺菌作用,能對抗綠膿桿菌感染。總之,地榆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

寒水石

清熱瀉火:用於熱病煩渴,癲狂,口瘡,熱毒瘡腫,丹毒,水火燙傷。

[作者按]

要注意的是:

(1)忌按揉:燙傷發生後,千萬不要揉搓、按摩、擠壓燙傷的皮膚,應立即將傷處浸在涼水中,這樣可以降溫,減輕餘熱損傷,減輕腫脹,達到止痛、防止起泡等作用。

(2)關於選用中藥:在治療燒燙傷方面,應用中藥一般是選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品,不用溫燥的藥物。古代醫籍文獻中認為燒燙傷的病因是熱毒內侵所致,現已並不限於水、火,還包括生活中的化學燒傷、輻射灼傷等因素。燒燙傷治療中存在創面疼痛、進行性壞死、易感染、留有瘢痕等幾大難題。中藥治療的特點是方便、價廉,傳統常用的中藥有大黃、虎杖、紫草、地榆、地耳草等。目前治療上多採用清熱解毒的中藥製劑外用治療,尤其是用中藥粉敷傷面。因受傷後,局部皮膚會不斷流水,使用藥粉外敷,可以減少皮膚水濕的滲出,達到快速止血、收斂生肌的作用。

(3)中藥治療燒燙傷的優勢:中藥治療燒燙傷,若癥狀較輕,一般來說,療效迅速,可立即止痛,能消除灼熱感。對輕度燒燙傷,療程短,結痂少或癒合後無瘢痕。同時,中藥治療燒燙傷還具有配方簡單、操作方便、成本較低的優點。

大家都記下來了嗎?

推薦書目

方葯傳心錄

王緒前編著的《方葯傳心錄》對現行中醫院校《中藥學》教材中記載的藥物進行了逐味的詳盡解讀,尤其是對一些有爭議的觀點、分歧意見和看法,闡述了作者的見解,並有獨到之處,是一本實用性較強的書籍。《方葯傳心錄》近30張處方,均是作者臨床中應用較多的方葯,並結合臨證經驗進行總結。這些處方的實用性較強,不僅可供中醫藥院校師生、臨床醫生研讀,更為患者的自我調養提供借鑒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國醫大師領航的杏林盛宴
嘔吐拒葯不大便,周平安兩步解疑難
奇!中藥治病也講究「原湯化原食」?
品味書中藥味,體會書中醫術
亦食亦葯的山藥原來這樣用,國醫大師何任總結的很全面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