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自此以來都自稱是漢人,這之中到底寓意什麼?
第一,漢人作為一個官方辭彙首次出現是在元朝。蒙元把國人分為四等: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其中漢人指的北方的中國人,為三等人;南人指的是南方的中國人,為四等人。樓主醉心自稱漢人,怎麼不自稱賤人?第二,漢族,是民國時期五族共和時才出現的概念。孫中山等學自日本,日本學自西方。
民族是一個西方概念。一如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西方概念,並不適合中國歷史。民族的概念同樣不適合。 眾所周知,如果說外國是由人組成的,則中國是由家組成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是由士大夫、士族組成的。而士族是一種習俗、現在叫文化。古代有嫡庶之分,後來有長房之說,都是同一個意思。
小婚娶的是妾、大婚去的是妻,兩者沒有必然的先後關係。以秦國為例,秦獻公長子贏虔是庶出,次子贏渠梁是嫡出,贏虔自幼喪母,是贏渠梁的生母撫養長大的。以齊國為例,戰國四公子之一的田文,不僅是小妾生的,而且因生於五月五日的五月子,被其父親勒令弄死扔掉。田文連庶出的資格都沒有。後來因其母親不舍、在外偷偷長大有有才,才被齊王指定為田家的嫡子。在民間,長子無孫過繼弟弟的兒子為長孫,甚至保養一個男孩為長孫,同樣也是風俗。拿保養來說,血緣、「民族」,根本都是完全不知道的,何來民族之說?
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的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是華人。炎黃子孫、華人,是以中華文明為紐帶,不分民族、血緣。在歷史上,崇尚、認同、擁護、建設中華文明的,就是炎黃子孫。比如楚國,被儒家孔子排斥在中華之外,然而楚國人不屈不撓,一直以成為周朝分封諸侯為奮鬥目標。歷經幾百年,最終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最終成為中華的一份子。這是什麼?這就是對中華文明的崇尚和嚮往,是孜孜不倦的要成為中華一份子。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華文明胸襟似海,絕不可能因血緣、因習俗等不同,把中國人分為三六九等。


※劉備對於知人善任遠超諸葛亮,眼光絕對沒得說
※諸葛亮能力有限,曾誤國誤民,這幾位就能降住他
※以當時秦始皇的實力,完全可以北擊匈奴,為何他只是修長城抵禦?
TAG:就醬紫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