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黃大年 做科大好老師(四)
——記天津科技大學
生物工程學院
鍾成老師
永攀高峰傾心耕耘
鍾成,男,漢族,教授,博士生導師,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師。獲首批天津市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青年科技優秀人才,天津市「131」創新性人才第二層次,入選「天津市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所在生物反應工程團隊入選全國工人先鋒號。目前擔任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影響因子4.2)編輯;中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會工業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分會理事;中國造紙學會納米纖維素與材料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工學會生物化工青年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會員;Sci. Rep., Biores. Technol., J. Agri. Food Chem., J. Hazard. Mat.等20多種國際期刊審稿人,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通訊評議人,擔任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天津賽區複賽、決賽評委,以及天津大學、浙江工業大學、蘇州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碩士論文通訊評議人。
學習感言(鍾成):黃大年同志是青年教師和研究工作者的榜樣,他的事迹和精神鼓勵著我勇攀科學高峰,潛心教書育人。青年學子要像他那樣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用實際行動詮釋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要始終保持幹事創業、開拓進取的精氣神,將工作干實幹好。見賢思齊,貴在行動。我將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以黃大年同志的崇高精神為鏡,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到科學研究和教學育人的實際工作中,為學校事業的進步添磚加瓦。
發揚釘釘子精神,勇攀科學高峰
2010年3月,鍾成從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博士後出站,入職我校生物工程學院。他家住市區,距離泰達校區近80公里,經常最早來、最晚走的一個總是他。有時為了和學生討論一個科研課題、探討一個實驗細節,他常加班到深夜。孩子出生的前一天,他還在學校加班到很晚。功夫不負有心人,來校後的第二年,即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2013年,在生物工程領域頂級期刊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發表高水平論文,是我校首次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B.B上發表論文。
由於在纖維素生物合成與降解領域的突出貢獻,2014年他被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影響因子4.2)邀請,負責專刊Cellulose Biosynthesis and Degradation的編輯工作,目前已完成出版。入校7年來,他先後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部公益性行業專項,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天津市科技支撐以及其他企業委託項目近20項,發表SCI論文20餘篇,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JCR一、二區論文1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20餘項。以他作為青年學術帶頭人的團隊獲批我校「十二五」青年學術團隊(全校3個),該團隊在「十三五」期間獲得連續資助。此外,他還作為副主編編寫教材1部,參編其他專著教材3部,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項。
堅持教書育人,辛勤耕耘一線
自入校起,他一直主講生物反應工程的本科生課程,每一節課前,他都要反覆斟酌,修改PPT課題,革新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因為他深知,生物反應工程作為我校最早的國家級精品課,國家級資源共享課,課程講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拓展和學習興趣的激發。每次課後,他都要和學生談心,深入學生群體,了解他們對課程學習的訴求,力爭把每一堂課,每一個知識都講好。他的課堂,從來不給學生劃定重點,考前從不給學生重點輔導考卷知識。他說:「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就是希望課程能對學生學習工作真的有幫助。」
在他擔任班導師的班級里,班上同學的出國、考研率一直名列前茅,每次的班級會議上,他都會主動的以自己在國外的所見所聞來鼓勵同學,多出去走走,多學相關知識。他的學生肖瀟大一期間一次性通過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在他的鼓勵下,肖瀟同學很早就準備托福等出國考試,大二一舉完成出國前準備,然後他又積極的給她寫推薦信,終於拿到了美國大學的offer。入職7年來,經他推薦出國的本科、碩士生有十多個,均成功拿到美國、英國以及日本等國知名大學的通知書。
傾心指導學生,助力學子成才
作為研究生導師,由他指導的研究生王蕊也在JCR一區雜誌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發表了高水平論文。首批研究生中,兩人同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他指導研究生寫學術論文,從數據的整理、分析到文字的寫作,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再字斟句酌的多次修改。「科學研究來不得半點馬虎」,這是他對學生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學生也深受他的影響下,在開展科學實驗、數據分析時嚴格細緻,培養了良好的學術素養。
2016年,他選拔勤學好問的本科生組建我校第一支iGEM團隊,並支持iGEM團隊隊長鄧婷月等同學去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實驗室學習iGEM相關知識。iGEM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為推廣和促進合成生物學發展而發起的全球性大學生學科競賽,是生命科學領域最高水平的國際賽事。2017年8月,我校的iGEM團隊參加在福建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地區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參賽隊伍交流會CCiC(Conference of China iGEMer Community),共有清華、北大、天大等49所高校的iGEM隊伍參加會議。我校同學出色的表現深得參會嘉賓讚賞,經過 49所高校民主投票,我校「TUST_China」隊伍獲得最多票數,大會授予「Best Poster」獎項。
——記天津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
周玉存老師
專註教書育人
踐行工匠精神
周玉存,天津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汽車工程系教師。曾獲「天津科技大學優秀黨員」、「一幫一助學活動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創建天津科技大學碧海藍天車隊,指導學生獲得第十屆本田中國節能競技大賽大學燃油組第五名、2016年中國大學生方程式賽車三等獎、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三等獎、第三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天津市賽區第六名,並代表天津賽區參加全國大賽。
她數年如一日,指導天津科技大學「碧海藍天」賽車隊,帶領隊員們攻堅克難,打造精品賽車的同時,向社會輸送了一批批用工匠精神武裝起來的應用型人才;她潛心教學,不斷打磨教學素材,將一堂堂生動精彩、內容豐富的課程呈現給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她以教書育人為己任,關注「問題」學生,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順利畢業、就業。
個人感言:「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黃大年同志的事迹感染和激勵著我不忘初心,努力工作。有同道如此奮不顧身,將自己的遠大抱負融入偉大的中國夢,夜以繼日,奮不顧身地奉獻著自己的韶華乃至生命,黃大年同志的這種愛國情懷,需要我們在工作生活的細節中去體會,在面對學生的一言一行中去踐行。
打造創新平台,踐行工匠精神
學以致用,汽車工程專業的學生就應該設計車、製作車,這是周玉存老師在一線從事多年教學工作的體會。2014年4月,周玉存在機械工程學院組建「碧海藍天」節能賽車隊,利用所學知識,無私奉獻,充分利用包括暑假、小長假在內的課餘時間,先後組織11至16級以汽車工程專業為主的近120名(人次)學生製作了三代賽車,連續參加了2014、2015和2016年本田中國節能競技大賽。
四年期間,因賽車設計方案和製作工藝屢屢創新,車隊工作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她身先垂範,身體力行,踐行工匠精神。2014年,在沒有任何賽車製作經驗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從無到有的製作了第一代節能賽車,並順利完成比賽。在一代賽車製作經驗的基礎上,周老師提議第二輛賽車製作碳纖維車身。為此周老師帶領學生上網查閱資料,購買相關書籍學習模具製作、碳纖維複合材料加工技術。但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彌補的,而賽車加工的周期有限,必須趕在賽季來臨之前完成賽車的製作,調試,訓練。為縮短加工周期,周老師找到一家數控加工企業,然而企業對模具和車身全套產品的材料及加工費用報價30萬,巨額的數字給了師生們當頭一棒。面對壓力,周老師鼓勵學生們不要氣餒,經費不足自己動手做。周老師帶領學生多方調研,最終,在西青區大寺鎮找到了一家做玻璃鋼遊艇的企業,利用企業簡陋的場地,2015年的整個暑假,周老師帶著十個學生開始了「模具製作生涯」。工地條件艱苦,學生們頭頂上只有稀鬆的遮陽棚,但棚底下師生卻幹得熱火朝天,經過一假期的努力,模具終於成功製作出來了。即使有了模具,車身製作又遇到了難題,所有的專家認為在沒有經驗和設備,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自己做出碳纖維車身是不可能的。但周老師帶領學生不畏艱難,在調研河北工大碳纖維車身製作經驗基礎上,車隊自己購買材料,開始做試驗,屢敗屢戰之後,終於做出了成功的碳纖維試件,順利完成了碳纖維車身的製作。
經過實踐鍛煉,多數學生能夠熟練使用Rhino、UG、SolidWorks、ANSYS、CAMWorks、Keyshot、mastercam等工程應用軟體,嫻熟地操作數控車床、數控銑床、線切割等加工設備。在賽車的設計和製作過程中,周老師指導學生們動手動腦,組織他們有分工有合作。鼓勵他們創新,啟發他們去發現問題,並積極勇敢地解決問題,慢慢的,隊員們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大大提升。
以身作則,打造車隊團隊精神
她親歷親為,與學生們一道探索設計方案,分析試驗結果,聯合汽車工程系、工業設計系、工程訓練中心老師,指導學生完成了三輛節能賽車包括賽車底盤、電氣系統、燃油系統,車身陽模、陰模、碳纖維車身成品在內的所有非標準件的設計、加工和製作。在2016年的第十屆本田中國節能競技大賽中,以1升油行程503.85公里的成績獲得全國大學燃油組第五名。她不滿足現有成績,在前三代車的基礎上,帶領學生現在已經完成第四代節能車的設計和部分製作。
在車隊里,她帶領團隊追求積極向上,團結進取,隊員們熱愛學習,正直善良,樂於奉獻。經過在車隊的艱苦磨鍊,學生們積累了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也為他們的繼續深造、就業、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一屆的遊戲宅男楊堂銳蛻變為車隊的技術控和大管家,畢業後先去華泰很快成為技術骨幹,現在又身懷絕技跳槽去了眾泰;第二屆一位愛打架而且幾門課不及格的「後進生」,在車隊這個熔爐里卻變成了吃苦耐勞,人見人愛的暖男,多門課程考試隨之名列前茅。13級的車隊畢業生在招聘會現場備受歡迎,多家公司想把團隊一起簽過去,薪酬待遇從優。
2017年,車隊有兩名學生被保送至湖南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還有同學考取了同濟大學、長安大學的研究生。目前,車隊畢業生就業率達到了100%,大多進入了吉利、蔚來、江淮等汽車製造企業。
作為一個成熟、優秀的平台,「碧海藍天」車隊在學生中影響力越來越大,包括車輛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模具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卓越人才實驗班在內的很多機械學院學生主動要求加入車隊。
除了參加節能競技大賽,基於四年碳纖維複合材料賽車車身製作的經驗和成果,周老師帶領學生申請了以碳纖維汽車車身工藝試驗為題的國家級大創項目,指導學生編寫了碳纖維汽車產品創業企劃書,在第三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代表天津賽區晉級國賽。
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她始終以「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為己任,課堂內外,著眼細節,積極樹立正直、無私、嚴謹、求實、創新的典範,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教育學生。
所謂「嚴師出高徒」,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始自於備課環節,每堂課的內容她都要做精心的設計,既要傳授基本知識,又要引入前沿科技,還要引導學生結合生產實踐。一堂課下來,時間上的精準掌控,內容上的豐富、系統,無不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教學工作的嚴謹態度。除此之外,她還嚴格課堂紀律和出勤制度,主動約談不認真聽課和有逃課記錄的學生,了解他們的思想動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逐漸引導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慢慢地,上課時經常藏在後面的他們大膽地坐到了前排,從後進生躍到了「學霸」的行列。
通過跟車隊同學的接觸,周老師對整個專業的學生都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學生們在內心裡也對周老師都有了一種親近感,生活上、學習上有什麼困惑也都願意跟她傾訴,對大家關心的考研、就業等問題,周老師都悉心指導,並幫助學生聯繫實習單位,推薦就業單位。
目前,周玉存老師的目標是,不斷完善以節能車隊為基礎的創新平台,把平台建設和所在的汽車工程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有機結合,培養出更多胸懷理想,敢於創新,勇於實踐的汽車人。
天津科技大學
Welcome to TUST
信息來源/天津科技大學官網
監製/黨委宣傳部 楊秀旗
點擊展開全文


TAG:天津科技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