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女為胡婦學胡裝 唐代何以盛行胡服

女為胡婦學胡裝 唐代何以盛行胡服

本文作者黃強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繁榮、開放的歷史時期。《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太常樂尚胡曲,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士女皆競衣胡服。」穿胡服成為一時的風尚。胡服和受西域影響的服飾極大地豐富了唐人的衣裙,這時期服飾的豐富多彩正是與外來文化交流的結果,這也是中國服裝吸納異族服裝的自覺時期。

【圖9,唐代開國皇帝李淵】

唐代的開創者李淵雖然出身於北方少數民族,但是從北朝起,其祖先就征戰疆場,早已漢化。在隋朝,李淵先後出任過太原留守等職務,除了血管里還流動著北方民族的血,充滿剽悍的尚武氣息,具有開放、開拓、兼收並蓄的思想遺傳基因外,其文化教育深受儒學熏陶,就是一個純粹的漢人。因此,天然的包容性、吸納性、開放性,貫徹在唐代政體演進中,影響到有唐一代。

【圖10,大唐胡人俑】

開放的唐朝,帶來民族交流的高度發展,異邦文化融入了開放、開明的大唐,於是才有了一個高度融合、向外輻射、向內凝聚的大唐王朝。世界各地的使臣、留學生和藝人紛紛湧向唐朝,唐代流寓在長安的胡人、西域人有數千之多,「此輩久居其間,樂不思蜀,遂多娶妻生子,數代而後,華化愈甚,蓋即可稱之為中國人矣」。除了本土文化影響外來的胡人、西域人,他們帶來的本國、本民族文化同樣也影響著唐朝的文化。唐朝兼收並蓄的包容性,不僅不排斥外來文化,反而廣為吸納。「一切文物亦復不問華夷,兼收並蓄。第七世紀以降之長安,幾乎為一國際的都會,各種人民,各種宗教,無不可於長安得之。……異族入居長安者多,於是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

【圖11,唐三彩】

胡服、胡妝,為一時之盛,時人趨之若騖,以為時髦之妝,時尚之服。唐人元稹有云:「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咸洛。女為胡婦學胡裝,伎進胡音務胡樂。」這些來自西北少數民族或中亞各國乃至波斯的服式,唐代通稱「胡服」。胡服的流行,帶來了中國歷史上第四次服飾改革。

【圖12,隋唐翻領對襟胡服】

唐代流行胡服,許多服裝款式來源於胡人、西域,甚至波斯。印度因氣候酷熱而流行「衤扁衣」服,即一種窄小、洒脫的緊身上衣,類似於西域胡人的短襦,很快為唐代婦女所接受,形成裙裝中的緊身上衣——襦衫。衫,又叫襦,亦稱半臂,是一種領口寬敞、袒露胸部的短上衣。唐代女性不分尊卑,都喜好穿胡服,甚至衝破了「男尊女卑」的樊籠,以身著男人衣冠鞋帽為時尚,更進一步完成了從唐初到永徽後的「漸為淺露」的飛躍。

到了中唐,出現了「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服裝,裡面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微風掠過過,輕紗飄揚,恰似煙雲繚繞,薄霧漂浮,美不勝收,這種服裝一直流傳到五代。

西域的窄身小袖袍成了唐代帝王的朝服和百官士庶的常服,中原與西域各族,中國與中亞、西亞各國,在衣冠服飾上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這是古今中外空前的文化大融合。無所畏懼、無所顧忌地引進和吸取,無所束縛、無所留戀地創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傳統,這就是產生文藝上所謂「盛唐之音」的社會氛圍和思想基礎。李澤厚先生說: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像,滲透在盛唐文藝之中,即使是享樂、頹喪、憂鬱、悲傷,也仍然閃爍著青春、自由和歡樂。

說明:本文系企鵝號簽約作者黃強原創作品,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授權微信njhuangqiang。

黃強,字不息。服飾史學家、金學家。研究涉及中國服飾史、置業經濟史、民國史、南京地方史、明清小說等方面研究,均有著作出版。已出版《另一隻眼看金瓶梅》《南京歷代服飾》《消失的南京舊景》《文人置業那些事》等著作15本。

黃強著《金瓶梅風物誌》2017年8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強服飾史 的精彩文章:

《康熙南巡圖》展示清代皇帝與大臣服飾
賜服蟒袍與黃馬褂 榮譽勝過金錢
最先看出鬼子的野心,比毛主席更早比蔣介石明智,可惜沒人聽他的
老照片看百年前吸鴉片的中國老百姓,是享受還是生不如死?
此人乃老種經略手下,擊敗武松拿下時遷,最終活捉吳用戴宗

TAG:黃強服飾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別在當「二愣子」,就算有刀架在脖子上也別胡裝,不然麻煩一大堆